孙云晓

孫雲曉1955年),男,山东青岛人,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及研究員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會長及《少年兒童研究雜誌總編輯[1]

生平

1992年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引起轰动的报道《夏令营中的较量[2]。1999年,孙云晓被中國國務院表彰為有突出貢獻的教育科學研究專家。2000年,孙云晓被中國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授予「全國優秀兒童工作者標兵」稱號。

争议

《夏令营史上的一场变革——中日儿童探险夏令营启示录》最早发布于1993年第2期《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缩写稿《我们的孩子是日本人的对手吗?》发表于1993年7月号《黄金时代》杂志。1993年11期《读者》杂志全文转载,标题改为《夏令营中的较量》,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广为传播。文章讲述了1992年8月,30名中国儿童(15名来自北京,15名为内蒙古本地人)和77名日本儿童一同在内蒙古参加夏令营的真实故事,两国儿童在夏令营中同甘共苦,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但文章中的中国儿童怕苦、脆弱的缺点被放大,与坚强、能吃苦的日本儿童形成鲜明反差,以至于日本人都说:“你们这代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3]。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引起了包括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内的高层领导人的重视[4]。文章中的中国儿童都是1980年代出生,多为独生子女,“80后”一代因而被贴上了“垮掉的一代”、“最没责任心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的标签。

1994年3月5日,《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刊登了题为《杜撰的“较量”:所谓日本孩子打败中国孩子的神话》的文章,指责孙云晓文章严重失实。例如,文章中日方的计划是,每名儿童负重20公斤,每天行军100公里,而飞夺泸定桥的红军单日行军也不过72.5公里,而海湾战争中经典的“左勾拳行动”,美军坐着坦克装甲车,一天也只行军了68公里,真实情况是,日方儿童每人负重10公斤,每天行军20公里,是符合人体承受力的;20公斤的重量也极不合理,几乎是儿童体重的二分之一,而特种兵的标准负重也不过是体重的四分之一;中国儿童的背包本来不是为野营设计,质量不好,并非文中说的借机偷懒;中日两国儿童的性格刻画也严重失实,中国儿童相互友爱、相互帮助,反倒是日本儿童彼此漠不关心;夏令营结束时,日本儿童并没有“天空蓝不蓝”的一问一答的狂吼,只有“日中友好”之类的的口号[5]。事实上,1994年2月28日,孙云晓已经在《中国教育报》作了题为《<夏令营中的较量>余墨》的更正说明,对文章的失实内容进行了道歉。3月16日,孙云晓在中国教育报发表了题为《并非杜撰 也并非神话——<夏令营中的较量>作者证言》的文章,再次为部分失实描述道歉,并表示并非故意为之,呼吁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但不要给他们太多压力,因为一切问题都是成年人造成的[6]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中国的80后表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品质,改变了人们的刻板印象[7]。反倒是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中,日本青年一代显得没有担当,怕死,怕吃苦[8],是日本人口中的“平成废宅”,与热血、尚武的“昭和男儿”形成了鲜明反差。因此有中国网友在孙云晓的微博下留言,甚至出现了一些不理智的言论,导致孙不得不暂时关闭微博。有观点认为,《较量》一文能大行其道,正是因为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民族自卑和崇洋媚外,导致80后一代被污名化十多年[9]。2015年,《较量》一文再次被翻出,被网友批评为与“美国霸气小护照,德国良心下水道”等“忽悠了一代人”的“公知文”齐名的谣言和“心灵鸡汤”,更有网友发现孙云晓经常在微博上夸赞日本的教育,因此斥责他为“日吹”、“精日[10][11]。2018年,孙云晓在搜狐个人自媒体发表文章,再次对当年《较量》一文的出发点和造成的影响,以及自己为何“不认错”进行了说明[4]

2015年,山东省聊城市嘉明经济开发区第一实验小学校长李志猛自称从《夏令营中的较量》中获得启发,认为逻辑能力不一定非要靠数学课来培养,因此取消了一、二年级的数学课,改为通过其他方式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一直在对《较量》进行“打假”的网友们对此表示担忧和错愕[12]

其女儿孙冉为中新社驻日记者,服务于东方新报等多个媒体,接受日本政府资金,长期为日本对华宣传作倾向性报道。

参考资料

  1. . 中国作家网. [2020-01-23].
  2. . [2020-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5).
  3. . 观察者网. 2015-10-25 [2022-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5).
  4. 孙云晓家庭教育. . 搜狐. 2018-07-25 [2022-01-19].
  5. 何平平,张爱学,常红. . 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 1994-03-05.
  6. . 价值网. [2022-01-19].
  7. . 凤凰网. 2021-08-10 [2022-01-19].
  8. . 环球网. 2011-03-19 [2022-01-19].
  9. . www.sohu.com. [2022-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0) (英语).
  10. . 乌有之乡. 2015-10-26 [2022-01-19].
  11. . 网易. 2021-07-22 [2022-01-19].
  12. . 观察者网. 2015-10-24 [2022-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