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畢可汗
始畢可汗,姓阿史那[1],名咄吉[2],启民可汗之子[3],在609年至619年間為東突厥可汗,在位10年。
始畢可汗 | |
---|---|
東突厥第二任可汗 | |
統治 | 609年-619 |
前任 | 啟民可汗 |
繼任 | 處羅可汗俟利弗設 |
前任 | 東突厥第一任可汗 |
出生 | 不詳 |
逝世 | 619年 |
父親 | 啟民可汗 |
簡介
隋與突厥的關係:隋文帝為用分化手段分化都藍和突利可汗,在597到601年冊封了突利可汗為啓民可汗又派楊素在601開始協助他攻打突利可汗和達頭可汗以及征服多個部落。[4]因此,在始畢可汗登上皇位之時,東突厥非常強盛,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等國都是其附屬國[5]。
始畢可汗與隋朝關係惡化
重臣被殺:在隋煬帝即位之初,隋煬帝和啓民可汗還可以保持良好關係,但大臣裴矩生怕東突厥強盛威脅隋朝。於是,他在614年在馬邑互市期間殺死始畢可汗的重臣史蜀胡悉[6];
隋朝試圖分化東突厥: 裴矩向隋煬帝建議再次利用分化和和親手段業對付突厥,而隋煬帝接受了他的建議、把義成公主許配給始畢可汗的弟弟叱吉為南面可汗,以此分化東突厥,但並没有成功,還激怒了始畢可汗(叱吉不敢接受隋煬帝的封賜,還把隋煬帝的企圖上報給始畢可汗)[7];
隋朝厚待泥撅處羅可汗:而導致雙方關係惡化最終無可避免地爆發戰爭的主要原因就是隋煬帝於611年厚待西突厥泥撅處羅可汗、賜號泥撅處羅為曷薩(娑)那可汗,視他的地位與東突厥一樣,引突厥不滿。發生了以上事情之後,最後使始畢可汗在大業11年(615年)與隋朝斷交;
攻打隋朝:615年,始畢可汗迅速率領騎兵南下,攻破了雁門郡39個城池(雁門郡有41個城池),而隋煬帝從義成公主那裡得知始畢可汗來襲,迅速逃入雁門城,始畢可汗派軍包圍了雁門城[4][7],後來隋朝援軍來到以及義成公主謊報“北方有急”的情況下,始畢可汗才率軍撤退[7],經此一役始畢可汗與隋朝斷交。根據隋書.卷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九記載:「八月,始畢率其種落入寇,圍帝於雁門。詔諸郡發兵赴行在所,援軍方至。始畢引去。由是朝貢遂絕。」
始畢可汗與反隋勢力
反隋勢力依附:隋煬帝因為三征朝鮮半島導致反隋勢力崛起。而當時各個軍閥為了統一天下,爭相尋求突厥皇帝-----始畢可汗支持,根據《新唐書》〈卷250列傳第140 突厥(上)〉記載(北宋 歐陽修、宋祁 ):「隋大業之亂,始畢可汗咄吉嗣立,華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役屬,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倔起虎視,悉臣尊之。」
幫助李淵:李淵在太原起兵,為了統一天下同樣地設法爭取突厥支持,根據《舊唐書》〈卷194 卷194 列傳第144 突厥(上)〉:「高祖起義太原,遣大將軍府司馬劉文靜聘於始畢,引以為援。始畢遣其特勒康稍利等獻馬千匹,會於絳郡。又遣二千騎助軍,從平京城。及高祖即位,前後賞賜,不可勝紀。」而《新唐書》〈卷215 列傳第140 突厥(上)〉記載:「高祖起太原,遣府司馬劉文靜往聘,與連和,始畢使特勒康稍利獻馬二千、兵五百來會。」
李淵建唐後
自侍功高:李淵在617年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始畢可汗自恃幫助唐高祖建立唐朝有功,每次到遣使到朝的時候都會展現出無禮和驕傲的態度,而唐朝在當時只是其中一個割據政權,還没有統一天下,所以唐高祖只好容忍,根據《舊唐書》〈卷194 列傳第144 突厥(上)〉記載:「始畢自恃其功,益驕踞;每遣使者至長安,頗多橫恣。高祖以中原未定,每優容之……武德元年,始畢使骨咄祿特勒來朝,宴於太極殿,奏《九部樂》,賚錦彩布絹各有差。」
攻打唐朝以及死去:619年2月始畢可汗與軍閥梁師都和位於馬邑的軍閥-----劉武周合力政攻打唐朝。不久,始畢可汗就在太原死去。根據《舊唐書》〈卷194 列傳第144 突厥(上)〉記載:「二年二月,始畢帥兵渡河,至夏州,賊帥梁師都出兵會之,謀入抄掠。授馬邑賊帥劉武周兵五百餘騎,遣入句註,又追兵大集,欲侵太原。是月,始畢卒,其子什缽苾以年幼不堪嗣位,立為泥步設,使居東偏,直幽州之北。立其弟俟利弗設,是為處羅可汗。」
參考資料
- 新唐書: 列傳第140,突厥 : 突厥阿史那,蓋古匈奴北部也。,名咄吉世(或咄吉),启民可汗之子,在609年至619年間為東突厥可汗,在位10年。
- [1] 舊唐書: 列傳第144,突厥 : 始畢可汗咄吉者。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一 隋紀五》:突厥啟民可汗卒,上為之廢朝三日,立其子咄吉,是為始畢可汗;表請尚公主,詔從其俗。
- 朱振宏 ,〈隋至唐初與東突厥互動關係之研究(581-630), 精簡報告〉
- 舊唐書: 列傳第144,突厥 : 其族強盛,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屬焉。控弦百餘萬,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高視陰山,有輕中夏之志
- 汶俊. . 書史小齋. 2013-08-31 [2020-12-11] (中文(臺灣)).
- . [2020-12-11]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