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部落起源傳說

奇美部落起源傳說,是台灣阿美族奇美部落(阿美語:Kiwit,位於今花蓮縣瑞穗鄉)的起源神話,內容主要為祖先遷移至部落現址的過程。

神話

洪水

太古時期,有對神人夫妻瑟拉(Sera,男,或稱史拉)、娜高(Nakaw,女)從天上降臨到道拉樣(Tawrayan,位於今玉里鎮三民里一帶)地區生活,並且生下了達邦.馬瑟拉(Tapang Masera,兄)和納高(Nakaw,妹)兩人,然而某天發生了洪水,父母來不及告知在田裡工作的孩子就逃回天上,沒有相同能力的兄妹因此受困於洪水中,並藉由飄來的豬槽倖存,漂流到基拉亞散(Cilangasan,位於今花蓮縣豐濱鄉的八里灣山),在山頂建蓋了房子,並以飄來的臼中殘留的小米作為作物和糧食[1]

另有說法認為奇美部落的諸氏族一開始生活在台東縣沿岸,但因為大地震造成海水倒灌,只有一對叫做瑟拉和娜高的兄妹倖存並藉著船漂流到基拉亞散山上[2];或是他們的糧食是來自於挖耳朵時掉出來的穀物[3]

遷徙

由於基拉亞散山上有很多大蛇,因此兄妹和後代很快又移居到山下的迦納納部落(Kalala,位於今瑞穗鄉舞鶴村,又稱掃叭),但因為當地缺乏耕地,又輾轉遷到了今奇美部落的位置[1]

另外也有說法認為,兄妹的三位孩子要一直到大水退去後,為了尋找耕地才各自下山,並且為了讓子孫辨識淵源而各自做了一個標誌:老大匝拉喔(Calao)做了一個船錨、老二嘎勾瑪蘭(Kagomalan,太巴塱部落祖先)製造梯子、老三勾摸(Komod,薄薄社,位於花蓮市近郊)編織筏舟,其中匝拉喔的後代為Kiwi氏族,他們下山之後南移,先住在Lahtar(奇美部落東方高台地),後來又向西沿秀姑巒溪遷移到迦納納居住,到了匝拉喔晚年的時候,又因為土地貧瘠而遷回Lahtar,但不久又因受到卑南族的攻擊而遷到大港口(Cepo,位於今秀姑巒溪出海口北岸,大港口部落原址),直到卑南族的威脅消失後才遷到奇美盆地西南方的Nalomaan建立部落,過程中還和同樣受到卑南族威脅的Sadipogan氏族合併;而他們離開掃叭時所留下來的房子就變成了石頭(掃叭石柱)。

Sadipogan氏族來自南方的Sainayasay(綠島),原先在大港口居住,後來沿海岸南移到猴仔山(位於今台東市富豐里),後來又因為被南王部落壓迫而遷至迦納納,但仍然沒有擺脫威脅,最後才遷居到Lahtar跟Kiwi氏族同住,其名字則是來自在大港口居住時住在工寮(Dipog)裡而被這麼稱呼;另外還有一個跟Sadipogan氏族同源的Monari'氏族,從大港口遷到Narian(位於今花蓮縣豐濱鄉南安里)並且因此被這麼稱呼,後來又因故遷回大港口並加入了奇美部落[2][4]

其他說法

另有說法認為瑟拉和娜高兩兄妹生了四個孩子,分別是達邦馬斯拉(迦納納部落始祖),杜賣馬斯拉(花蓮縣壽豐鄉水璉部落始祖),查勞巴拿(奇美部落始祖),卡祿古握兒(太巴塱部落始祖)[5];而也有人認為現今住在迦納納部落的阿美族是Sadipogan氏族的殘留,或是從奇美部落中遷出來的Fasay氏族[4]

參見

參考資料

  1.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2003-10-01 [2021-02-03]. ISBN 978957671735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8).
  2.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7).
  3. . 2008-06-09.
  4. .
  5. . 2000-09-11 [2021-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