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颂

《夜莺颂》英語:)是约翰·济慈写的一首诗,可能写于伦敦汉普斯特得西班牙人酒馆的花园里,或据济慈的朋友查尔斯·阿米蒂奇·布朗所说,写于温特沃斯坊(Wentworth Place)济慈故居花园的一棵李子树下。据布朗说,1819年春天,一只夜莺来到他与济慈居住的房子周围,在此处建造巢穴。受鸟鸣启发,济慈在一天之内创作了这首诗,并于次年7月首次发表在《美术年鉴》(Annals of the Fine Arts)上。这首诗是英语诗集中最常见的诗歌之一。[1]

《夜莺颂》
W.J.尼比为《夜莺颂》所作的插画
作者约翰·济慈
类型文學作品[*]
语言英语
發行
连载开始日期1819年
出版時間1820年 编辑维基数据
出版地點英国

《夜莺颂》描绘了济慈进入消极感受力的旅程。诗歌的基调不同于以往追求享乐的风格,而是表达了对自然、短暂、死亡的探索。此诗描绘了一种死亡经验,但并非真正的死去。相反,夜莺可以借助歌曲永生,这是人类无法期望的命运。诗歌以欢愉无法长存,死亡是生命无可避免的部分为结局。诗中,济慈想象物质世界的消逝,自身的死去——化为欢唱夜莺之下的土壤。永生的夜莺与有死的坐在花园中的人,这种对比在济慈丰富的想象力下显得尤为鲜明。天气在诗中占据重要部分,1819年的春天来得很早,此时夜莺遍布荒原。[2]

Joseph Severn描绘济慈在听夜莺鸣叫 (1845)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夜色温柔》的标题就取自这首诗的第35行。[3]

参考

  1. . Poetry Foundation. 2018-04-11 [2018-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2. . bookriff.com. [2022-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0).
  3. Grube, J. (1965). "Tender is the night: Keats & Scott Fitzgerald." The Dalhousie Review, 44(4), pp. 433–441.
  • Bate, Jonathan, , Oxford: Clarendon, 1986, ISBN 0-19-812848-7.
  • Bate, Walter Jackson, , New York: Humanities Press, 1962.
  • Bate, Walter Jackson, ,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ISBN 0-8262-0713-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