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月子
坐月子是妇女在生产过后休息调养身心的习俗,在中国传统时间约一个月,故称为坐月子。粤语称,台语称,客家话称,中原官话称或称作月子,日语称产后之肥立(、),韩语称为三七(、,即21日),印度称为jaappa,拉丁美洲国家称为la cuarentena即四十天的意思(英文单词「quarantine」的辞源)。依各地民情风俗不同,也有四十天、两个月和一百天的差别。坐月子实际上是一种特别的对产妇的护理和照顾方式。
习俗
华人
在广东及附近的一些地区,产妇坐月子到了第12天之后(由婴儿出生当天起计12天),亲友才可以探望产妇及婴儿,该天称为「十二朝」。广东人也在该天开始派发姜醋。而有些家庭会根据其家乡的习惯举行仪式,如拜祭祖先。
某些地区流行"头三胎靠婆家"的习俗, 意指头三胎要由婆家准备所有坐月子需要的物品及开销。
韩国
除了请月嫂进进行一对一的照护,在家进行产后调理外,也可前往「产后调理院」,但费用高昂。
越南
在越南只有华人,以及一些跟中国跨界的种族,需要坐月子,此习俗为当地华裔独有,本土越族京族以及南岛民族,无此习俗。
其他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妇女,生完孩子便起来做事。由男性代替坐月子的习俗。[1]
饮食
批评
现代医学认为,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坐月子并非全部合理,如“不吃盐”实际上会加重身体脱水。因为盐分会随着排尿而自然代谢,不吃盐容易导致体内电解质与渗透压不平衡,而引发脱水现象。另酒精理论上有可能会通过母乳影响婴儿的正常发育[2][3][4]。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 中国式“坐月子”陋习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网易探索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