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
地道战是一种以地道为策略应用的陆军步兵战术,又名坑道战。常常与城镇战同时出现。进攻方使用地道来破坏防守方的防御工事,并侵入其领土。防守方也可藉地道埋伏或进行遭遇战以加强自身优势,或是将部分部队秘密运至其他地方。迄今最早的游击式地道战出现于古罗马时代的日耳曼尼亚。[1]
.jpg.webp)
战争实例
太平天国
南京明城墙厚实,湘军1863年底起为攻占南京苦无现代大砲,遂展开与太平军地道战,
原先湘军秘密进行,在即将从城内地底钻出攻入,一名疲惫太平军蹲坐在墙角,随手把武器插在地面小坑洞,发现武器无风自动,立即警觉回报李秀成并发现地底大队湘军,便反击开战。第一批千名已经攻入南京湘军进退不得,便在城内墙边悉数阵亡;往后半年会互相挖到对方坑道即战斗;在俗称龙脖子天保城地区大将萧孚泗率湘军与太平军在地底作战,相当惨烈。
南京地道战的终结是,1864年7月19日,湘军通过已占领地道,破城墙飞出,当时人记载说大地震动,威力可见一斑。
早在1861年湘军攻安庆,已经开始地道战,也是萧孚泗率湘军发动,但是是初试新战术试验,竟挖破长江水脉溺毙部份湘军,遂放弃改用传统攻城,因此把太平军守城名将程学启挖角加入清军。
日俄战争
旅顺二零三高地日军势在必得,但忌惮俄军要塞砲火猛烈,日军于是赤膊挖地道密攻山头,甚至与俄军在地道里持铁铲互相攻击,终于攻山头成功。曾任台湾总督的该战役指挥官乃木希典对日军猛攻二陵三高地造成大量伤亡不禁落泪,并写下以「尔灵山(二零三)」为主题的汉诗以凭吊。
中国抗日战争

华北平原八路军的敌后抗战中得到了运用,敌进我退敌攻我守,是一个灵巧的战术。电影《地道战》详细而艺术化地的描述了当时地道战的情况。
在抗日战争时期,地道战这种战术通常是平原地区多见,随着地雷战、麻雀战等战术的冒起,地道战的战术性大大提高,适用地形也更多;同时,地道的设计上也兼顾了躲藏、预防“水淹、火烧、毒气”和对敌打击等因素,甚至设有了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配套设施。同时,地道出入口还使用墙壁、锅台、水井、土炕做掩护。地道内也设有卡口、翻板和杀毒、防水门等防御设施,并设置陷阱防止国军及日本军进入。
硫磺岛战役
日军地道出入口通常是碉堡,以充足武力扫射攻岛美军,美军选择贴近碉堡予以摧毁,掩埋地道出入口,并防止日军另挖坑洞逃出地面,美军还以新式武器(火焰喷射器)破坏地底空气,日军伤亡因此形成,无法脱困的日军在地道与地堡内集体自杀。(参见《来自硫磺岛的信》电影)
韩战
志愿军在韩战的阵地战中多次使用坑道以避免联合军的优势火力攻击。上甘岭一战为志愿军坑道战的典范。[2]
北朝鲜在非军事区多次进行坑道作业,试图创建坑道网络以对南韩实行渗透,奇袭。南韩方面在现今三十八度线上靠近首尔的区域陆续发现了许多北韩军所挖掘的地道。
越战
盘根错节,相互联接的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地道,得以容纳千名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成员来去隐蔽自如,特别是在山里发动突击,造成大量的南越军和美军的伤亡和心理创伤,是战胜南越主因,也因此被称之为「会说话的草丛」;部份地道已经由越南政府开放为观光景点。美国的战争片《勇士们》在片中即有描绘出越共以地道对抗美军的情节。
纠支地道位于越南南部胡志明市的近郊,是一个小县城。美军入侵越南期间,在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的统一领导下,当地军民奋起抵抗,利用开凿的总长数百公里的地道开展游击战,使美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据史料记载,当地军民经过持久的战斗,阻挡了2万名美军进入纠支地区,摧毁了约5000辆坦克和装甲车,破坏了美军的270多处碉堡,甚至击落和击毁256架美国空军的各类飞机。饱受纠支地道战之苦的美军想尽了各种办法对付,如水淹地道、种草破坏地表植被、军犬破地道、推土机破坏地道等等,甚至使用毒气弹残杀地道内部的军民,但最后都无功而返,甚至造成自身人员的重大伤亡。
纠支地道战与游击战的结合,取得的重大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当时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在中国的指点和帮助下所开创的。
二十一世纪新武器
针对地道战,二十一世纪发明部不少地道战新武器,如油气弹、汽油弹等等,如此可借由燃烧(剧烈氧化)的方式耗尽地道内的氧气供应令敌人窒息,并以爆震波将地道入口炸坏,困住地道与地堡内的兵员。此外,包含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等国也开发出所谓的「钻地弹」,通常安装在空投炸弹、巡弋飞弹的弹头上,可以有效贯穿地下掩体,摧毁坑道,内部囤积的物资或杀伤有生力量。
参考文献
- . penelope.uchicago.edu. [2022-02-22].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2009-10-14 [2012-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