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蘭·帕爾

圖蘭·帕爾(Turán Pál,匈牙利语发音:[ˈturaːn ˈpaːl];1910年8月18日-1976年9月26日)[1]:271[2],又稱保羅·圖蘭(Paul Turán),匈牙利數學家,主要研究極值組合。其與艾狄胥·帕爾(同為匈牙利數學家)長期合作,在46年間共同發表28篇論文。[3]

圖蘭·帕爾
出生(1910-08-18)1910年8月18日
 奥匈帝国布達佩斯
逝世1976年9月26日(1976歲—09—26)(66歲)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布達佩斯
居住地匈牙利
国籍匈牙利
母校羅蘭大學
知名于冪和法
極值圖論
奖项科蘇特獎
塞萊·蒂博爾獎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數學
机构羅蘭大學
博士導師費耶爾·利波特
博士生拔拜·拉斯洛
平特茲·亞諾什

生平

1910年8月18日,圖蘭生於布達佩斯的猶太家庭。[1]:271圖蘭和艾狄胥同一時期投稿中學數理期刊(KöMaL)通信解題比賽,兩人皆名列前茅。1933年,圖蘭於皇家匈牙利帕茲馬尼·彼得大學(現羅蘭大學)完成師範學位,並繼續深造,師從費耶爾·利波特,於1935年獲哲學博士[1]:271

身為猶太人,圖蘭受大學入學限額所限,有幾年無法取得教席。[4] 1940年至44年間,其多次被送入匈牙利勞役團。據稱某個法西斯守衛認出圖蘭,並可能保護了他,因為該守衛是工程師,亦曾參加數學競賽,很欣賞圖蘭的數學研究。[5]

1945年,圖蘭在母校任職副教授,並於1949年升任正教授。[1]:272圖蘭兩次結婚。1939年,他與科博爾·艾迪特(Kóbor Edit)結婚,育有兒子羅伯特(Róbert)。[6]1952年,改為與數學家紹什·韋勞結婚,育有子女利哲爾吉(György)及陶馬什(Tamás)。[7]:20

1976年9月26日,圖蘭在布達佩斯白血病離世,享年66歲。[8]:8

研究

圖蘭主要研究數論[8]:4同時也有研究分析圖論,其貢獻舉例如下。

數論

1934年,圖蘭簡潔地證明了哈代-拉馬努金定理。該定理最先由哈代拉馬努金於1917年證明,其斷言正整數的互異質因數個數很接近,其中自然對數。圖蘭利用圖蘭篩,給出了新的簡潔證明。從概率的角度看,他估計了方差豪拉斯·加博爾評論說:「該證明的重要性在於其創始了概率數論。」[9]:16圖蘭-庫比柳斯不等式為上述結果的推廣。[8]:5 [9]:16

圖蘭對質數在等差數列中的分佈感興趣。其稱不同剩餘類質數分佈參差不齊的情況為「質數賽跑」(英語:)。[8]:5圖蘭與斯塔尼斯瓦夫·克納波夫斯基合作,證明了有關切比雪夫偏差的結果。圖蘭亦有研究黎曼猜想,並為此發明了冪和法(見下段)。艾狄胥稱圖蘭為不信黎曼猜想的『不信者』、『異教徒』。[3]:3

分析

圖蘭在分析方面有不少工作與其數論研究密切相關。此外,其證明了圖蘭不等式,描述不同階數的勒壤得多項式的值的大小,又與艾狄胥合作證明了艾狄胥-圖蘭不等式

圖論

艾狄胥談及圖蘭:「1940年至1941年間,他開創了圖論中的極值問題這個新領域,該領域現為組合學成長最快的分支。」[3]:4弗龍克爾·彼得談及圖蘭「因為是猶大人而被捉進集中營。有紙和筆就能做數學,但在營中甚麼也沒有。所以他創造了甚麼都不需要的組合數學。」[10]

艾狄胥和弗龍克爾提及的領域現稱為極值圖論。圖蘭在該方面最為人熟知的成果為圖蘭定理,其給出頂點數為且無完全子圖的圖的邊數最大值。他構造了圖蘭圖,其為完全二部圖的推廣,且邊數取得上述定理中的最大值。克瓦里-紹什-圖蘭定理給出已知頂點數且無完全二部子圖的二部圖邊數的上界。此外,圖蘭提出了圖蘭磚廠問題,即求完全二部圖的交叉數。

冪和法

圖蘭發明冪和法,以研究黎曼猜想[9]:9–14該方法給出型如

的和的下界,因而得名。[11]:319

該方法在解析數論複分析數值分析微分方程超越數論等方面皆有應用。此外,還適用於估計函數在圓盤內的零點數目。[11]:320

著作

  • P. Turán編. . Amsterdam: North-Holland Pub. Co. 1970. ISBN 978-0-7204-2037-1 (英语).
  • Paul Turán. . New York: Wiley-Interscience. 1984. ISBN 978-0-471-89255-7 (英语).本書有關冪和法。[11]
  • Paul Erdős編. . Budapest: Akadémiai Kiadó. 1990 [2021-07-16]. ISBN 978-963-05-4298-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30) (英语).[12]

榮譽

  • 1948年獲選為匈牙利科學院通訊成員(匈牙利語),1953年晉升為正式成員(rendes tag)[1]:272
  • 1948年與1952年兩度獲科蘇特獎[1]:272
  • 1975年獲鮑耶·亞諾什數學會頒發之塞萊·蒂博爾獎[1]:272

參考資料

  1. Alpár, L. . Journal of Number Theory (Academic Press). August 1981, 13 (3): 271–78. doi:10.1016/0022-314X(81)90012-3可免费查阅 (英语).
  2. . Magyar Elektronikus Könyvtár (Hungarian Electronic Library). [21 June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4) (匈牙利语).
  3. Erdős, Paul. (PDF). Journal of Approximation Theory. 1980, 29 (1): 2–6 [22 June 2008]. doi:10.1016/0021-9045(80)9013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3-26) (英语).
  4. 約翰·J·奧康納; 埃德蒙·F·羅伯遜, , (英语)
  5. "An officer was standing nearby, watching us work. When he heard my name, he asked the comrade whether I was a mathematician. It turned out, that the officer, Joshef Winkler, was an engineer. In his youth, he had placed in a mathematical competition; in civilian life he was a proof-reader at the print shop where the periodical of the Third Class of the Academy (Mathematical and Natural sciences) was printed. There he had seen some of my manuscripts." Turán, P. . Journal of Graph Theory. 1977, 1: 7–9 (英语).
  6. Turán, Róbert. . 2011 [2021-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5) (匈牙利语).
  7. Babai, László. .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01 [22 June 2008]. (原始内容 (PostScript)存档于7 February 2007).
  8. Erdős, Paul. (PDF). Acta Arithmetica. 1980, 37: 3–8 [22 June 2008]. ISSN 0065-103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08).
  9. Halász, G. . Acta Arithmetica. 1980, 37: 9–19 [22 June 2008]. ISSN 0065-10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September 2006).
  10. 数学オリンピック財団. . www.imojp.org. (原始内容存档于20 January 2021) (日语).
  11. Tijdeman, R. (PDF).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Providence, RI: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April 1986, 14 (2): 318–22 [22 June 2008]. doi:10.1090/S0273-0979-1986-15456-X可免费查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1) (英语).
  12. Vaughan, R. C. . Bulletin of the London Mathematical Society. 1991, 23 (2): 193–197 [2021-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7) (英语).

外部鏈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