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村
圓桌村(英語:),是1960至70年代在香港的長洲及梅窩興建的徙置房屋,由於1954年成立的香港圓桌會(Round Table HK)資助興建。最初是為安置因颱風而流離失所的長洲水上居民,其後推廣至居住環境欠佳的木屋居民及難民。

圓桌一村入口牌坊
長洲圓桌村
圓桌第一村
第一村在1961年動工,並在同年入伙,落成時有單層平房42間,每間11呎x16呎,共容納41户,為1959年颱風瑪麗襲港時流離失所的長洲水上居民。剩一間平房為合作社。入住居民由香港圓桌會及長洲鄉事委員會甄選。[1][2] 入伙初時無自來水及電力供應,至1963年方水電齊全[3]。1985年擴建,加建第二層。
圓桌第二村

圓桌二村落成即為雙層平房,並無加建

圓桌二村(2020年4月)
第二村在1964年9月20日落成入伙: 共設雙層平房11間,安置21户,包括漁民及木屋區民。建築款項由圓桌會在英國及其他地方會友募捐而得。
梅窩圓桌村
正式名稱為「圓桌會暨加拿大親屬聯會第四難民村」(4th Round Table Kin Refugee Rehousing Village),又稱圓桌第四村,位於今日梅窩碼頭與梅窩濾水廠之間的山坡上。1975年7月26日揭幕。由政府撥地,香港圓桌會捐助,設單層平房三列共三十間,安置梅窩沙咀頭及鹹田兩地三十户木屋及艇户貧民,每户有獨立廁所及厨房。每户每月須繳交四十元作維修保養[6]。
參考資料
- 大公報, 1961-09-08
- 華僑日報, 1962-10-14
- 華僑日報, 1962-07-06
- 華僑日報, 1967-08-29
- 華僑日報, 1968-01-14
- 華僑日報, 1971-09-2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