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村
圆桌村(英语:),是1960至70年代在香港的长洲及梅窝兴建的徙置房屋,由于1954年成立的香港圆桌会(Round Table HK)资助兴建。最初是为安置因台风而流离失所的长洲水上居民,其后推广至居住环境欠佳的木屋居民及难民。

圆桌一村入口牌坊
长洲圆桌村
圆桌第一村
第一村在1961年动工,并在同年入伙,落成时有单层平房42间,每间11呎x16呎,共容纳41户,为1959年台风玛丽袭港时流离失所的长洲水上居民。剩一间平房为合作社。入住居民由香港圆桌会及长洲乡事委员会甄选。[1][2] 入伙初时无自来水及电力供应,至1963年方水电齐全[3]。1985年扩建,加建第二层。
圆桌第二村

圆桌二村落成即为双层平房,并无加建

圆桌二村(2020年4月)
第二村在1964年9月20日落成入伙: 共设双层平房11间,安置21户,包括渔民及木屋区民。建筑款项由圆桌会在英国及其他地方会友募捐而得。
梅窝圆桌村
正式名称为「圆桌会暨加拿大亲属联会第四难民村」(4th Round Table Kin Refugee Rehousing Village),又称圆桌第四村,位于今日梅窝码头与梅窝滤水厂之间的山坡上。1975年7月26日揭幕。由政府拨地,香港圆桌会捐助,设单层平房三列共三十间,安置梅窝沙咀头及咸田两地三十户木屋及艇户贫民,每户有独立厕所及厨房。每户每月须缴交四十元作维修保养[6]。
参考数据
- 大公报, 1961-09-08
- 华侨日报, 1962-10-14
- 华侨日报, 1962-07-06
- 华侨日报, 1967-08-29
- 华侨日报, 1968-01-14
- 华侨日报, 1971-09-2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