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城寺
园城寺(日语:)是位在日本滋贺县大津市的寺院,天台寺门宗总本山。日本代表四大佛寺之一。山号「长等山」()。本尊弥勒菩萨、开基(创立者)为大友与多王。「近江八景」之一「三井晩钟」之寺。
园城寺 | |
---|---|
/ Onjō-ji | |
![]() 金堂(国宝) | |
基本 | |
位置 | 滋贺县大津市园城寺町246 |
宗教 | 日本佛教 |
本尊 | 弥勒菩萨 |
宗派 | 天台寺门宗总本山 |
称号与地位 | 山号:长等山 |
状态 | 文化财:金堂、绢本着色不动明王像(黄不动) 他(国宝) 梵钟 他(重要文化财) |
札所等 | 西国三十三个所14番 西国药师四十九灵场48番(别所・水观寺) 近江三十三观音5番 |
开基 | 大友与多王(开基) |
开山时间 | 7世纪 |
地图 | |
历史与名称由来
此寺历史悠久,最早是因为历经天智天皇、弘文天皇、天武天皇的祈愿,后由弘文天皇的皇子大友与多王,于田园城郊创建而成。天武天皇亲自动笔赐予「园城」二字,因而正式名称为「长等山园城寺」,但俗称「三井寺(みいでら)」或「御井(みい)寺」之名较广为人知。此名称源自天智天皇、弘文天皇、持统天皇出生时使用的产汤(热水)均取自寺内的灵泉(现于金堂后的阏伽井屋内),故因而得名。开山祖师智证大师(円珍和尚)于贞观元年(西元859年)成为园城寺的第一任住持,贞观10年时做为第五代天台座主,长达24年,对日本佛教发展付出极大的贡献。在宽平三年(西元891年)入寂后,得到醍醐天皇赐号「智证」。之后此寺因战火而反复被烧毁,却又一再复兴而起,因此也有「不死鸟之寺」的美称。此外,因丰臣氏、德川氏均尽力再兴。现在寺内所藏之国宝、重要文化财、名园等贵重寺宝,多为当时遗留下来之物。
重要文化财与建筑
- 仁王门:列为重要文化财,宝德4年(西元1452年)创建。表门为庆长6年(西元1601年),德川家康自甲贺的长乐寺移筑。
- 释迦堂:列为重要文化财,室町时代初期建筑,以中世纪寺愿食堂样式流传下来,本尊为清凉寺式释迦如来佛。
- 金堂:列为国宝,即总本堂,本尊为弥勒佛,是为天智天皇所崇信,现在属于秘佛,不轻易开放参观。现在的建筑是由丰臣秀吉遗孀北政所于庆长4年(西元1599年)再建,是为桃山时代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 钟楼:列为重要文化财,置于金堂旁边,现在的建筑是在庆长7年(西元1602年)所建,内有梵钟,此钟又与宇治平等院、高雄神护寺称合称日本三铭钟。因音色庄严,故被列入近江八景之一,即为著名的「三井晚钟」。
- 阏伽井屋:三井的灵泉即在其中,目前依旧是清澈的活泉,为保护泉水,庆长五年(1600年)时即创建好覆屋,正面上有左甚五郎作的龙雕刻,传说此龙常常夜夜出游至琵琶湖活动,直到困扰的甚五郎在龙的眼上钉上五寸钉后才安静下来。而智证大师使用于仪礼、三部灌顶的法水亦取自此泉。
- 灵钟堂
- 一切经藏
- 唐院
- 大师堂
- 灌顶堂
- 三重塔:庆长6年(西元1601年)由德川家康创建,与奈良县比苏寺的塔均为室町时代初期建筑。
- 微妙寺
- 毘沙门堂
- 观音堂:西国14番札所
- 水观堂
- 护法善神堂
- 仁王门(重文)
- 释迦堂(重文)
- 钟楼(重文)
- 三重塔(重文)
- 三井寺之晩钟
关连项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