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宇航员计划
国际宇航员计划或国际宇宙计划(俄語:,拉丁化: 或 ,意义:“国际宇宙”)指冷战时期,前苏联提供的国际无人与载人航天计划。
背景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卫星一号,翌年1月31日,美国又发射探险者1号,苏美之间的太空竞赛由此展开。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苏美两个超级大国拥有发射人造卫星的能力。美国为了巩固其北约盟友制衡苏东联盟的能力,决定为其北约的加盟国家以及其他资本主义阵营的友好国家提供运载火箭来发射盟友国家的人造卫星。1962年至1976年,先后为英国、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西德、荷兰、西班牙和印度尼西亚发射了人造卫星。1967年4月,苏联当局决定为其盟友国家也提供发射人造卫星的业务,首次提出“国际宇宙”计划。自1975年起,先后为印度、捷克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亚发射了人造卫星。另外在苏联制造的人造卫星上也为其他国家的航天或科研机构搭载实验品和仪器。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载人飞船进入外层空间,成为首位太空人。同年5月5日,美国的艾伦·谢泼德顺利完成水星-红石3号,成为第二位太空人。此后的42年间,载人航天的发射能力始终被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所垄断,直至2003年10月15日,中国的神舟五号升空。而截至1978年,64项载人航天任务无一例外承载的都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宇航员。1968年底,苏联从其社会主义阵营的盟国或其他的友好国家中选拔宇航员,到苏联进行培训,参加到苏联的载人航天任务当中。
任务
载人任务
发射日期 (协调世界时) | 宇航员照 | 执行宇航员 (原文) | 后备宇航员 (原文) | 宇航员国籍 | 任务名称 (任务徽章) | 进驻空间站 |
---|---|---|---|---|---|---|
() |
||||||
() |
||||||
() |
||||||
() |
[lower-alpha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注释
- 交会对接失败,未能入驻空间站。
参考文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