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銖半兩

四铢半两,汉代半两钱的一种,铸行与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至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间。

四铢半两钱的文为“半两”,重四铢,因而得名。每枚四铢半两钱直径为23-24毫米,重2.5-2.8克。

历史

汉代文帝时,经济有所稳定,始铸造四铢钱,并允许民间私铸。《汉书·文帝纪》载:文帝五年“除盗铸钱令,更造四铢钱”,《食货志》记载:“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1] 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出土的一个竹筒内有101枚半两钱、一件“称钱衡”和一件圆形砝码。称钱衡上有墨书文字。
蔑黄上写二十二个字:“正为市阳户人、婴家称钱衡,以钱为絫,劾(刻)曰四朱(铢),两疏(端)□(第)十”。
蔑青上写十七个字:“ 敢择轻重衡及弗用,劾论罚繇里家十日”。侧面上端写三个字:“□黄律”
翻译:里正(当时的基层政权机构)为市阳民户、商家颁发的称钱天平,以钱(指铜钱)为标准,法定重四铢,仍承袭“半两”为名称。该天平为第十号。敢选轻择重用钱及不用称钱衡者,按《口黄律》处其在里正服徭役十日。值得注意是:这里第一次提出货币“以钱为累”。

根据衡杆文字释读可知,同时出土的半两钱为四铢半两钱。

参考

  1. . [2014-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