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乐顿珠
生平
早年生涯
1928年,嘉乐顿珠生于中华民国青海省平安县寺台乡红崖庄,父亲名祁却才仁,母亲名德吉才仁。1939年(11岁),嘉乐顿珠随家人来到拉萨。16歲被父親送到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学习,入讀南京政工幹校(國立政治大學前身),但嘉乐顿珠家人并不愿意让他赴南京学习。1947年4月至1949年夏,他住在蔣中正家。在此,他接受了以中国观点教授的历史学及政治学教育。他熟练掌握了藏语、汉语及英语。[2]
武力斗争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时,嘉乐顿珠逃往印度。后来,他回忆自己逃往印度的经历时说,“我不能充当合作者而背叛我的人民、背叛我的良心。”[3]
那时,他和他的大哥土登晋美诺布参加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组织的行动中。这些行动主要是将西藏自由战士送到美国进行训练,然后让他们携带着无线电、钱以及一些武器,将他们空投到西藏進行抗變等軍事活動。嘉乐顿珠联系了中情局以及四水六岗,确保了达赖喇嘛在1959年藏区骚乱中逃离西藏,当时达赖喇嘛事先同印度政府没有联系。[4]
嘉乐顿珠自己称,他从未要求中情局提供帮助,除了政治帮助以外。他希望美国政府公开保证支持藏独。可是,美國在1960年末中蘇交惡後,轉變了態度,改為反對西藏人獨立,从他的角度看,美国已经破坏了这些保证,美国人只能给中国找点麻烦而已。美国并没有对西藏的长久政策。在傳媒中,达赖喇嘛从未被视为什么文化角色,直到其1959年逃到印度,才開始了政治利用管為宣傳。西藏流亡人士起初主張的和平、非暴力對話被帶離了路徑,中情局提供的支持事与愿违地招致了中国的报复。[3]
1950年代末,谭冠三将军平息了达赖喇嘛指示下的恩珠仓·贡布扎西领导的游击战。达赖喇嘛实际上不希望进行武装抵抗,但又不愿意派出藏军交给贡布扎西领导。由于长期参加对西藏的武装袭扰,达赖喇嘛的两个哥哥嘉乐顿珠、土登晋美诺布不再能够返回中华人民共和国。[5]
政治活动
嘉乐顿珠和夏格巴·旺秋德丹、堪穷洛桑坚赞都是西藏幸福事业会(藏語:{{{1}}},威利转写:Bod kyi-Be-don-tshogs dad)的成员。1954年至1955年,达赖喇嘛赴北京及中国内地访问,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接见。1956年达赖喇嘛访问印度时,西藏幸福事业会也经常同印度政府官员会晤,并告之对《十七条协议》导致的康区(指当时的四川省西部等藏区)及安多(指青海省的藏区)因民主改革等引发的暴力冲突,以及对这类冲突可能蔓延到卫藏(指当时西藏噶厦管辖下的西藏)的忧虑。[5]
爱尔兰和马来亚在1959年再次向联合国大会提出有关西藏的议案。嘉乐顿珠和夏格巴·旺秋德丹、堪穷洛桑坚赞乃寻求各国支持有关西藏地位的讨论。在10月20日和10月21日举行的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联合国大会第1353号决议,其中提及尊重西藏人权、文化和宗教。但是,决议没有提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字。[5][6]
恢复同中国的交往
毛泽东逝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西藏也迎来了宽松时期。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在经受了14年牢狱之苦后获得释放,并呼吁提高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让达赖喇嘛派代表同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接触,使流亡藏人有机会再度回到西藏访问。嘉乐顿珠当时已同一位汉族女子结婚,并住在香港。他的朋友们安排他前往北京同邓小平会面。嘉乐顿珠征求弟弟达赖喇嘛的意见,达赖喇嘛鼓励他前往。1979年8月2日,嘉乐顿珠率领包括弟弟洛桑三旦在内的五人代表团赴北京访问,这是1959年以来流亡藏人首次派出正式代表团访问北京。[3][7]
鄧小平在會見嘉樂頓珠之時,曾经對他說:“過去的事就過去了……除了獨立,甚麼都可以談。”胡耀邦則交給他《關於達賴喇嘛回國的五條方針》。這也是此後14年雙方就西藏展開對話的開始。1993年,他不再進行對話,並且稱“一隻巴掌拍不響”。[3][8][9]
访问北京之后,他报告了文革之後恢復中的西藏情况,包括许多藏传佛教寺庙被毁或被当作仓库、工厂、马厩等等。他还报告了西藏人权受到侵害,食物不足,饥荒,大规模伐木,动物减少,植被遭到破坏等開發跡象。此行他未能访问西藏拉萨。直到2002年,他才获准访问拉萨,这离他1952年最后一次离开拉萨已经有50年了。[7][10]
著作
2015年4月,嘉樂頓珠與石文安(Anne F. Thurston)合著回憶錄《The Noodle Maker of Kalimpong: the Untold Story of My Struggle for Tibet》,美國PublicAffairs出版。該書的共同作者石文安在後記質疑書中部分內容的準確性,茨仁夏加批評書中的陰謀論。[13]嘉樂頓珠說,他一生中最大的悔恨就是跟中情局合作,接受來自中情局的各種援助及代為訓練西藏武裝人員與游擊隊,“最初,我真的相信,美國人想要幫助我們為西藏獨立而戰;最後,我意識到,事情並非如此單純,這只是我的一廂情願。中情局的目標從來都不是西藏獨立——事實上,我不認為美國真的想施以援手——他們只是想引起衝突,用西藏人來製造中國和印度之間的誤解與不和;最終他們成功了,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就是一場悲劇。”“我們與中情局的合作,惹惱了中國人,給了他們(中共)進行大規模鎮壓的藉口。結果是,數萬西藏人因此而死。……如果我們不與中情局合作,如果我們不貪圖中情局所給予的那些極為有限的好處,中共就沒有藉口殺掉那麽多西藏人。”[14][15]2017年,台灣圖博之友會出版中譯版《噶倫堡的製麵師:達賴喇嘛二哥回憶錄‧不為人知的圖博奮鬥故事》,由謝惟敏翻譯、台灣圖博之友會會長周美里寫推薦序。[16]
参考文献
- (英文)Tibet Album, British photography in Central Tibet 1920-1950, korte persoonsbeschrijving en foto'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荷兰文)Laird, Thomas (2007) Het verhaal van Tibet: Gesprekken met de Dalai Lama, p.p. 260, 278-279, A.W. Bruna Uitgevers, Utrecht ISBN 978-90-229-8784-1
- (英文)Wall Street Journal (20 februari 2009) Gyalo Thondup: Interview Excerpts: "I hope they wake up. The time has come."
- (荷兰文)Laird, Thomas (2007) Het verhaal van Tibet: Gesprekken met de Dalai Lama, p.p. 310, 326, 343, A.W. Bruna Uitgevers, Utrecht ISBN 978-90-229-8784-1
- (英文)Shakabpa, Wangchuk Deden (4e druk 1988) Tibet - A Political History, Potala Publications, New York, ISBN 0-9611474-1-5, p.p. 308,312,321
- (英文)Resolutie 1723 (XVI) van de VN
- (德文)Barraux, Roland (1995) Die Geschichte der Dalai Lamas - Göttliches Mitleid und irdische Politik, Komet/Patmos, Frechen/Düsseldorf, ISBN 3-933366-62-3, p.p. 309-314
- (英文)VOA (19 november 2008) Former Minister Gyalo Thondup Says Weiqun Ignorant of Deng's statement on Tibet
- (英文)Tibetaanse regering in ballingschap Sino-Tibetan Dialogue: A Row over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the Tibet Issue (1987-199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荷兰文)Nederlands Ministerie van Buitenlandse Zaken (juni 2005) Algemeen ambtsbericht China 2005
- (英文)Phayul (2 augustus 2007) Kasur Gyalo Dhondup to raise hunger strikers’ cause to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ay 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英文)New Kerala (20 november 2008) Tibetans say realistic on demand for autonomy from China, videointerview
- 茨仁夏加. . Foreign Affairs. Nov.-Dec. 2015 [201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2).
- Gyalo Thondup; Anne F Thurston. . Penguin Books. 2016-06-08: 270. ISBN 978-81-8400-691-9 (英语).
- . [2021-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 Rgya-lo-don-grub (Lha-sras); Anne F. Thurston. . 臺灣圖博之友會. 2017年 [2018-10-08]. ISBN 978-986-86081-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