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四世

乔治四世英语:1762年8月12日—1830年6月26日),全名乔治·奥古斯都·弗雷德里克英语:),1762年至1820年担任威尔士亲王,1811起因父王乔治三世精神病而兼任摄政,1820年1月29日正式继位为联合王国国王汉诺威国王,直至1830年6月26日驾崩。

乔治四世
George IV
托马斯·劳伦斯爵士绘于1822年
联合王国国王汉诺威国王
统治1820年1月29日-1830年6月26日(10年148天)
加冕1821年7月19日(1821岁—07—19)(58岁)
前任乔治三世
继任威廉四世
出生(1762-08-12)1762年8月12日
 英国英格兰伦敦圣詹姆士宫
逝世1830年6月26日(1830岁—06—26)(67岁)
 英国英格兰伯克郡温莎堡
安葬1830年7月15日
配偶不伦瑞克的卡罗琳
子嗣威尔士的夏洛特·奥古斯塔公主
全名
英语:(乔治·奥古斯都·弗雷德里克)
德语:(格奥尔格·奥古斯特·)
王朝汉诺威王朝
父亲乔治三世
母亲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的夏洛特
签名乔治四世George IV的签名

乔治四世平生沉醉奢华生活,他引领英国摄政时期上流社会的时尚潮流,并热衷支持新兴的休闲、潮流和品味。他曾委任知名建筑师约翰·纳西在英国海边旅游名胜布莱顿兴建规模宏大的皇家穹顶宫,又重新装修白金汉宫、委托杰弗里·威雅维尔爵士重建温莎城堡等。他对伦敦国家美术馆伦敦国王学院的筹建也有重要影响。

在家庭方面,乔治不单与父王交恶,与发妻卡罗琳的婚姻更是如同灾难。1820年事先通过国会引入极大反响的《痛苦和刑罚草案》,企图与卡罗琳离婚,结果不但失败,还广受抨击,1821年加冕时还下令禁制卡罗琳出席大典。

政治上,乔治任摄政后,大部份时间均由利物浦勋爵担任首相。在乔治甚少过问朝政的情况下,英政府带领英国于旷日持久的拿破仑战争中取得最后胜利,并与各国商定战后的和平秩序,还试图应付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动荡。乔治晚年被迫接受与他不和的乔治·坎宁先后出任外相和首相,以及放弃一直以来反对天主教解放的立场。

虽然乔治的风采和品味为他赢得「英格兰第一绅士」的赞誉,但他与父王和妻子的恶劣关系,以及放纵奢华的生活,使他受到平民百姓的蔑视,王室尊严也因而受损,很多纳税人更对他战时的穷奢极侈感到愤怒。在国家陷入危机的时候,不仅没有担当领导国民的重任,生活上也没有成为国民效法的楷模;不少朝臣也认为乔治四世为人自私、欠缺诚信且不负责任,一生深受弄臣影响。[1]

生平

早年生涯

乔治(左)和母亲夏洛特王后及弟弟弗雷德里克王子阿伦·拉姆齐绘于1764年

乔治在1762年8月12日生於伦敦圣詹姆士宫,是英王乔治三世和王后夏洛特的长子,甫出生便自动成为康沃尔公爵罗撒西公爵,数日后获封威尔斯亲王切斯特伯爵[2]同年9月18日,由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塞克(Thomas Secker)主持浸礼[3]教父和教母包括舅父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公爵(由宫务大臣德文郡公爵任代理人)、叔公坎伯兰公爵祖母威尔斯太妃[4]亲王幼时天资聪敏,很快便学会母语英语及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5]

年少时的乔治,由理查·科士威绘于约1780年至1782年间。

年满18岁时,亲王便被安排迁往属于自己的宫殿。与他朴实无华、毫无绯闻的父王不同,亲王生活糜烂、奢华放纵,除了惯于酗酒,还包养不少情妇,越轨行为屡有所闻。乔治口才了得,不论酒醉或清醒,谈吐尽显机智风趣;此外,他生活品味高尚豪华,巨资装修自己的宫殿。

乔治的父王乔治三世

在1783年,年满21岁的乔治获国会发放每年60,000英镑的生活费,另外又从父王取得每年50,000英镑的津贴,尽管获得相当于现今上千万英镑的金钱,都只能补贴他庞大开销中的一小部份,其中,单是每年马廐开支便耗资31,000英镑。不久以后,亲王迁入伦敦卡尔顿府,继续过着挥霍无度的生活。[6]乔治三世政治立场保守,一心希望儿子过着王储应有的道德生活,但亲王行径放纵,宠信查尔斯·詹姆士·福克斯等立场激进的政客,由此两人关系日益疏离,终成水火。[7]

就在年满21岁后不久,乔治迷恋名叫玛丽亚·费兹荷伯特(Maria Fitzherbert)的庶民女子,她不仅是罗马天主教徒,曾两次丧偶、又比乔治年长六岁,[8]尽管如此,乔治还是坚持要迎娶她,不过根据《1701年嗣位法令》,凡天主教徒的配偶都不能登上英国王位;而且《1772年皇室婚姻法令》(Royal Marriages Act 1772)规定,未得英王同意,威尔斯亲王不得创建任何婚姻关系,且乔治三世也绝不会同意这门婚事。

1785年12月15日,亲王迳与费兹荷伯特在梅费尔公园街的寓所签字结婚,由于乔治三世从未批准此事,这桩婚事在法律上是无效的。[9]可是,费兹荷伯特却坚信自己是威尔斯亲王名媒正娶的妻子,婚事在宗教上已获认可,且教会法律应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但基于政治理由,两人婚事只好保密,费兹荷伯特亦承诺不向外界公开。[10]

乔治后来因为过度挥霍而负债累累,由于得不到父王接济,迫使他迁入玛丽亚的寓所。1787年,政界朋友建议他寻求国会发放额外生活费,以解决他的财政问题。当时外界已开始揣测他与玛丽亚的关系,而两人非法的婚姻关系一旦公开,势必成为全国一大丑闻,甚至影响国会决定。因此,辉格党党魁查尔斯·詹姆士·福克斯受乔治所托,向外宣称有关传闻全属「诽谤」,企图淡化舆论揣测。[11]然而,如此强烈地公开否认两人的婚姻和感情关系,使得玛丽亚相当不快。为了取悦她,威尔斯亲王唯有再要求另一位辉格党下议员理查·布尔斯里·谢里敦,以更谨慎的言词向外界澄清福克斯过激的言论。与此同时,国会通过发放161,000英镑给威尔斯亲王以偿还债务,另外又拨款60,000英镑装修卡尔顿府。[5][12][13]

1788年摄政危机

1788年夏天,乔治三世出现精神问题,以现今医学角度推测其可能患上家族遗传的噗瑳症[14]病发初期,乔治三世尚可处理部份国务,也有能力宣布国会由9月25日至11月20日休会。但在休会期间,他的病情不断恶化,更出现癫狂行为,对性命构成威胁。当国会11月复会时,乔治三世已无法依传统在国会开幕大典进行御座致辞。按照国会惯例,若无御座致辞,国会不可复会议政;这使得国会一时陷入宪政困局。[11][15]

1785年的乔治,由约书亚·雷诺兹爵士出版。

虽然合法性备受质疑,但国会还是讨论是否有摄政的必要。在下议院的辩论当中,福克斯宣称既然乔治三世无力履行君职,威尔斯亲王当然自动有权行使君权。不过首相小威廉·皮特则持相反意见,他强调既无成文法,国会应有全权决定由谁摄政。[16]皮特甚至扬言,没有国会授权,「威尔斯亲王不比全国任何一个人有更大的权利来接管政府」。[17]两方虽然就摄政产生的方法存在分歧,但皮特和福克斯至少同意威尔斯亲王是最权宜的摄政人选。[11][15]

威尔斯亲王多少对皮特的言论感到不悦,但也没有完全认同福克斯的说法。另一方面,他的亲弟约克公爵也代为宣示,表示未先得到国会的同意,威尔斯亲王都不会试图行使任何权力。[18]继通过初步决议后,皮特立即草拟方案,计划严格地限制摄政王的权力,包括禁止威尔斯亲王在摄政王任内出售任何英王产业、以及禁止向英王直属子女以外的人士册封贵族爵位等。威尔斯亲王驳斥皮特的方案,宣称这是一个「为整个政府制造懦弱、混乱和不安的计划」。[19]然而,为了国家大局着想,双方最终还是就摄政方案作出让步和妥协。[15]

不过这时要落实摄政还有一个技术障碍,就是乔治三世没有宣读御座致辞,国会就无法进行任何正式的辩论和投票,于是《摄政草案》也无法交付国会表决。事实上,根据过往例子,英王如果因故无法进行御座致辞,演辞可改由一批称为上议院专员(Lords Commissioners)的皇室代表代行。但是要委任上议院专员,用以委任专员的《制诰》必先盖上国玺;而未得英王亲自准许,任何文档一律不准盖上国玺。面对这个难题,皮特与他的同僚决定绕过寻求英王批准的进程,迳自指示大法官将《制诰》盖上国玺。他们认为,只要《制诰》盖上国玺,就必定具有法律效力。这个做法被下院议员埃德蒙·伯克指责为「明显的谎言」和「荒天下之大谬」[20],甚至有「伪造文书和欺诈」的嫌疑。[21]约克公爵也认为有关做法「违宪且违法」。[19]尽管如此,国会中大部份人士还是认为,维持政府运作才是当务之急,因此皮特的行动获得普遍支持。在休会多个月后,国会终于在1789年2月3日由一群「不合法的」上议院专员主持下复会,并随即进行《摄政草案》的表决。可是乔治三世却在此时突然痊愈,恢复视事,摄政危机才告一段落。过后,乔治三世追认国玺的动用与上议院专员的委任,全属合法有效的行为。[11][15]

奉旨成婚

摄政危机告终后,威尔斯亲王继续过着奢侈的生活,并再一次负债累累。这次,乔治三世坚持要他迎娶来自不伦瑞克的表妹卡罗琳,否则不会向他提供任何财政援助。[22]迫于无奈下,威尔斯亲王唯有接受父王的要求,在1795年4月8日于圣詹姆士宫内的皇家礼拜堂完婚。可惜的是,这场婚姻形同灾难,两人性格完全不合,在1796年1月,两人诞下唯一的孩子夏洛特公主后,便在同年3月正式分居,此后未曾同住。虽然有几段疏离时期,但威尔斯亲王余生的感情生活基本上都与玛丽亚·费兹荷伯特连在一起。[23]

其实在认识费兹荷伯特前,威尔斯亲王可能已有数名私生子女。较早期的其中一位情妇是女演员玛丽·罗宾逊(Mary Robinson),据了解,罗宾逊曾威胁将他的情信售予各大报馆后,获私底下发放一笔可观的长俸。[24]至于其他早期的情妇还包括前夫任职医生的交际花格蕾丝·艾略特(Grace Elliott)、[25]以及曾令他着迷好几年的泽西伯爵夫人(Countess of Jersey)等人。[23]踏入晚年后,他的情妇包括赫特福德侯爵夫人(Marchioness of Hertford),而临终前十年的新宠则是康宁汉侯爵夫人(Marchioness Conyngham)。[26]

无论如可,威尔斯亲王大婚后,高达630,000英镑的债务在1795年由国会暂时清还一部份。[27]之后国会又勉为其难地每年额外多拨65,000镑生活费,以长远彻底偿还其债务。[28]1803年更上调至每年125,000镑。直到1806年,威尔斯亲王才偿清在1795年欠下的所有债务,但他自1795年以后又累积欠下另一笔债务,使债务问题没完没了地持续下去。[13][29]

乔治四世的女儿夏洛特公主
乔治四世的元配卡罗琳
乔治四世的情妇费兹荷伯特

在1804年,威尔斯亲王与卡罗琳王妃就年仅八岁的夏洛特公主的抚养权问题出现争执,夏洛特最终暂由乔治三世监护。随后,威尔斯亲王指控卡罗琳育有一名私生子,促使国会设立一个委员会,秘密调查卡罗琳王妃的操守。虽然调查裁定指控不成立,但委员会得出了卡罗琳的表现非常轻率的结论。[30]

摄政时期

在1810年底,乔治三世最疼爱的幼女阿米莉亚公主病故,这一重大打击再次触发他陷入精神失常。这次,国会同意像1788年的先例一样,未经乔治三世授意,就直接命令大法官将《制诰》盖上国玺,以任命上议院专员。上议院专员复以英王之名,向获国会通过的《摄政草案》授予御准,使之正式成为《1811年摄政法案》。法案通过后,威尔斯亲王在1811年2月5日正式出任摄政王,摄理君职。[31]国会最初对摄政王的权限设立一些限制,但这些限制悉数在一年后撤销。[32]

在任摄政期间的乔治,由宫廷画师托马斯·劳伦斯爵士绘于1814年

即位摄政王之初,英国国内正值解放天主教运动与起,国内罗马天主教徒接连发起运动争取享有更大的政治权利。当时由首相斯宾塞·珀西瓦尔领导的托利党政府反对天主教解放,但辉格党却予以支持。作为辉格党的支持者,外界最初预料威尔斯亲王会表态支持辉格党党魁格伦维尔勋爵,可是出乎意料,他不但没有表态支持辉格党,也没有任命格伦维尔出任首相。相反,在母后夏洛特王后影响下,威尔斯亲王强调父王是托利党的忠实支持者,贸然下令解散托利党政府,有可能严重打击他的病情,担心他失去康复机会。[33]

利物浦勋爵
1812年至1827年任首相

在1812年,消息传出乔治三世再无康复可能,但威尔斯亲王仍然无法协助辉格党筹组政府。他一度建议辉格党员加入珀西瓦尔的政府,但辉格党与托利党在天主教解放一事的分歧太大,对建议加以拒绝。威尔斯亲王惟有勉强珀西瓦尔继续出任首相。[34]

未几,在同年5月10日,珀西瓦尔在国会大堂被约翰·贝林罕开枪击毙后,威尔斯亲王着手计划让所有珀西瓦尔的阁臣留任,并物色人选继任首相。在下院表达希望威尔斯亲王筹组一个「强而有力的政府」的意愿下,[35]他先后向韦尔斯利侯爵莫伊拉伯爵两位辉格党人物招手,可是两人均不愿与托利党合作和分享权力,所以谢绝邀请。有分析认为,威尔斯亲王仅藉韦尔斯利侯爵和莫伊拉伯爵作烟幕,也早知两人不会接受任命。就在两人拒绝邀请后,威尔斯亲王便立即委任托利党的利物浦勋爵任相。[36]

在利物浦勋爵带领下,托利党政府继续积极参与欧洲大陆拿破仑战争,对抗势力强大且具威胁的法国皇帝拿破仑[37]英国在1812年还与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等国组成新的第六次反法同盟,成功在1814年击溃拿破仑政权。在战后举行的维也纳会议中,各国通过自1714年起由英国君主兼任选帝侯汉诺威选帝侯领地升格为汉诺威王国,并由英国君主兼任首任。被放逐海外的拿破仑虽在1815年返回法国,试图卷土重来,但同年被韦尔斯利侯爵的胞弟威灵顿公爵大败于滑铁卢战役,为拿破仑的事业正式划上句号。在北美地区,英国与美国之间的1812年战争也在1815年告终,但无一方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这时期的威尔斯亲王开始花更多时间专注自己的生活风格和品味,并与社交界花花公子博·布鲁梅尔(Beau Brummell)和建筑师约翰·纳西等好友引领称之为摄政风格的潮流时尚。在伦敦,纳西设计了摄政公园摄政街的摄政式排屋,另外受到印度泰姬陵启发,他为威尔斯亲王在海边名胜布莱顿修建皇家穹顶宫。皇家穹顶宫具「印度歌德式」风格,而内部装饰更揉合印度和中国色彩。[38]

摄政公园附近的摄政式排屋
伦敦摄政街

破碎婚姻

乔治四世的加冕肖像,由托马斯·劳伦斯爵士绘画

乔治三世在1820年1月29日驾崩,已代理君职的摄政王继位为乔治四世。[39]当时乔治四世已年近耳顺,除了痴肥以外,据闻还沉迷服食鸦片酊[5]

乔治四世继位后的首要任务是处理与元配卡罗琳的关系。两人自1796年起分居,更各自发展自己的婚外情,独女夏洛特公主虽在1816年下嫁比利时萨克森-科堡的利奥波德(后来成为比利时的利奥波德一世),隔年死于难产,年仅21岁。1814年,卡罗琳一度移居欧洲大陆,但在丈夫举行加冕大典前返回英国,公开表示会取回应得的权利,成为王后。不过,乔治四世却拒绝承认卡罗琳的王后身份,并下令英国各地驻外大使,确保各国君主都不承认她的王后身份。在皇家命令下,卡罗琳之名从圣公会礼拜仪式使用的《公祷书》中剔除,此外,他还设法与卡罗琳离婚。可是英格兰法律规定,除非夫妇任何一方触犯通奸罪,否则离婚即属违法。乔治与卡罗琳无可能向外界承认自己通奸,加上他的顾问指出,一旦展开离婚诉讼,乔治四世涉及的风流私生活细节便有可能向外公开,引起社会震荡。[40]

为此,乔治四世转而促成国会引入一项《1820年痛苦和刑罚草案》,该草案一旦获国会通过,卡罗琳无需司法审讯,便等同通奸罪罪名成立,这样乔治四世便可与卡罗琳合法离婚,还可废除她的王后封号。[41]可是,国会引入草案后,上院为审议草案而传召卡罗琳作供,变相成为上院公审卡罗琳。这项草案不单止引起民众的强烈反感,还激发对卡罗琳的同情和怜悯。虽然草案在1820年11月在上院以差微票数获三读通过,但政府预计草案会被下院大比数否决,加上群情汹涌,为免进一步激发民愤,首相利物浦勋爵被迫在上院表决后撤回草案。[41]尽管离婚计划泡汤,但乔治四世仍成功在1821年7月19日于西敏寺举行的加冕大典时,排除卡罗琳出席。正好在他加冕后不久,卡罗琳便开始生病,并在同年8月7日病逝,终年53岁,卡罗琳至死前一直相信自己是被人落毒陷害。[40]

乔治四世的加冕大典在1821年7月19日于西敏寺举行

乔治四世加冕大典极尽奢华、所费不菲,前后花费243,000英镑,相当于现今约1,900万镑,相较之下,当年乔治三世的登基大典只耗约10,000英镑,不过,这是英国自1761年以来举办的首次加冕大典,在当时倒是备受瞩目。[5]加冕后不久,他即于同年对爱尔兰进行国事访问,成为自英格兰理查二世在1399年前往爱尔兰以来,首位到访当地的君主。[42]此外,他还在1821年访问汉诺威王国,是17世纪中叶以来首位到访的在位英国君主。[43]在1822年,乔治四世访问苏格兰爱丁堡[44]这次旅程沃尔特·司各特爵士筹办,使他成为自17世纪中叶以来,首位到访当地的在位英国君主。

天主教解放

乔治四世任内不减奢华作风,花费巨款、大肆装修各个宫室。1824年,获国会拨款300,000镑,委托著名建筑师杰弗里·威雅维尔爵士温莎堡展开历时多年的大规模重建工程。[45]1825年,他再一次请约翰·纳什主持白金汉宫装修工程,不过工程后来严重超支,引来财政部于1829年介入、撤换纳什。此外,乔治四世出于对艺术的爱好,在1824年还参与赞助创立国家美术馆;1829年国王和威灵顿公爵共同赞助成立教会背景浓厚的伦敦英王学院,以抗衡当时新近成立、宣扬世俗价值伦敦大学

1822年的乔治四世,由托马斯·劳伦斯爵士绘画

虽然乔治四世在位后期主要居住在温莎堡,过着隐世生活,仍偶尔过问政事,并对天主教解放运动采取抗拒态度。早年乔治其实是支持天主教解放,还在1797年提议向国会引入一条《爱尔兰天主教解放草案》,但此后逐渐转为反天主教。1813年,乔治有份私底下游说国会否决《1813年天主教救济草案》,1824年开始在公开场合谴责天主教解放运动。[46]他强调,既然加冕时他宣誓维护新教信仰,自己就不能支持任何亲天主教的措施。[47]乔治四世的立场对政坛造成深重影响,加上在任的托利党籍首相利物浦勋爵同样强烈反对解放,使得天主教解放一事看似无法实现。

然而,利物浦勋爵在1827年正式引退,改由同属托利党、对天主教问题采取的同情态度且倾向支持解放的乔治·坎宁接任。坎宁是卡罗琳王后生前密友,当年乔治四世与卡罗琳闹离婚时,坎宁曾站在卡罗琳一方,而且两人更曾传出绯闻,因此坎宁在1822年获利物浦提名出任外相时,乔治四世早已有所不悦。[48]坎宁上任后,并不获大部份像威灵顿公爵等的保守托利党员接受,这迫使坎宁的内阁必须招揽辉格党人加入,[49]本在背后帷幄反对解放的乔治四世,更认为自己应向公众声明,自己与父王乔治三世一样坚决反天主教解放。[50]

不幸的是,坎宁拜相仅四个月,便于同年8月病死任上,留下继任首相戈德里奇子爵领导一个弱势的联合政府。戈德里奇子爵在1828年卸任后,首相一位再落到威灵顿公爵手上。这时托利党对天主教解放的立场已出现变化,党内承认如果在此议题上不作任何让步,爱尔兰政局将陷入严峻局面。[51][52]在艰巨的情况下,威灵顿成功说服极不情愿的乔治四世,同意让政府在1829年1月29日引入《天主教救济草案》。虽然如此,作为一位狂热的反天主教人士,乔治四世的亲弟坎伯兰公爵在这时施加压力,迫使乔治四世撤回对草案的支持,内阁于是在3月4日以全体阁员请辞相逼,在承受巨大政治压力下,乔治只能在翌日勉为其难地重新支持草案,内阁全体请辞的要胁方才作罢。[5]几经讨价还价,《天主教救济法案》终在同年4月13日获乔治四世御准,正式成为法例,至此,英国的天主教徒终于在政治和各方面享有大幅提升的权利和地位。[53]

驾崩

乔治四世在位期间发行的硬币,刻有他的头像。
詹姆斯·吉尔雷在1792年发表的讽刺漫画,把乔治描绘成好吃懒做、沉迷酒色的纨绔子弟

1820年代后期,乔治四世酗酒和金迷纸醉的生活方式,终于使他的健康受损。爱好大排筵宴和豪饮的他变得痴肥,在罕有出席公众场合时,更沦为百姓嘲弄对象。[54]他还患上痛风动脉硬化白内障、以及和他的父王一样可能患上噗瑳症

乔治晚年整日卧床休养,有时更因气促导致半窒息。有记载指他临终前精神异常,但程度远较父王轻微,他曾胡指自己曾参与滑铁卢战役,这可能是失智症症状,但也可能只是他刻意与威灵顿公爵斗气。

1830年6月26日清晨约3时30分,乔治四世于温莎堡内驾崩,终年67岁。据记载,乔治四世死前调用道:「天啊!这是甚么?」并且紧握着身旁男仆的手说:「老弟,这就是死亡」,说罢即告驾崩。[55]

乔治四世遗体同年7月15日安葬于温莎堡圣乔治礼拜堂[56]

乔治驾崩后,独女夏洛特公主(1817年死于难产)、二弟约克公爵(1827年逝世)均已过世,王位遂由三弟克拉伦斯公爵继位为威廉四世[57]

影响

乔治四世晚年身体和精神日益衰退,渐渐淡出公众场合,一生的穷奢极侈只为他换来极差的民望。他的一位高级近侍私下在日记对他作出如此评价:[58]

没有一只狗会比这位国王更加卑劣、胆小、自私和麻木不仁……世上好的君主不多,但我相信他定是最差的其中一位。

至于《泰晤士报》在乔治驾崩后,也从社会上的精英阶层得出以下评价:

世上未曾有人像这位国王,死时得不到人民的惋惜。试问有谁为他落泪?有哪颗心为他悸动、勾起真挚的哀思?……如果他试过有朋友——一位不论来自任何阶层的挚友——我们要严正表示,他或她的名字根本从未为我们所知。[59]

穿上苏格兰裙的乔治四世

在天主教解放运动引起的政局危机期间,威灵顿公爵曾指责乔治四世是他「平生遇过最差劣的人、也是最自私、最无信义、最心地不良的人,也完全没有任何优点能够补偿他的缺点」,[60]不过,威灵顿在上议院宣读的悼词,则形容乔治四世「是当代最有教养的绅士」,又赞扬他的知识和才华。[61]威灵顿对乔治的真正观感,可能介乎于这两个极端评价之间,正如他后来说到,乔治「在赞助艺术方面贡献非凡……集才华、机智、幽默、固执和予人好感等特质于一身——简而言之,他既拥有最反面的特质,同时也混合绝大多数的良好优点——这是我平生唯一所见的。」[61]

乔治四世凭借自己的生活风格和态度,获得「英格兰第一绅士」(First Gentleman of England)之誉。[62]从他的开朗一面、聪敏和机智的资质,学者多数肯定乔治是富有才华的,可是,他的怠倦和毫无节制的暴饮暴食,把自己的才华白白浪费掉,正如《泰晤士报》评论到,乔治在生活态度上,「宁可选女人和美酒,也不要政治与和宗教布道」。[63]

现时世上仍存在多座乔治四世的雕像,大部份都在他在位期间竖立。在英国,较为人熟悉的乔治四世雕像,包括位于特拉法加广场一座由法兰西斯·钱特里爵士(Sir Francis Chantrey)制作的一尊乔治骑马铜像,以及另一座位于布莱顿皇家穹顶宫的乔治站立铜像。

爱丁堡,「乔治四世桥」是连接旧城「高街」(High Street)至南部「牛门」的要道。「乔治四世桥」是一道人工擡升的路面,由建筑师托马斯·汉弥尔顿设计,1829年起修建,至1835年落成。伦敦市中心另有一座英王十字火车站,车站落成于1852年,站名来自原址的一座乔治四世纪念碑,该纪念碑在1830年代竖立,但寿命短暂,于1845年随着车站的兴建而拆毁。[64]

早在18世纪末,当政府决定向假发粉征税后,乔治已决定放弃佩戴一直以来流行的假发,在人前以真发示人。[65]此外,他还在摄政时期带领英国兴起新的潮流服饰,当中,他选择穿起昔日流行过的深色衣服,以遮掩自己的拥肿身形;又爱穿裤子而不穿马裤,因为裤子比后者更松身。乔治为方便掩盖自己的双下巴,亦引领社会兴起穿高领衣服和领巾的潮流。[66]在1797年时,乔治的体重已达111公斤,[67]到1824年时,他更要穿上适合50腰的束腹[68]特别的是,乔治四世在1822年穿着苏格兰裙访问苏格兰后,当地兴起穿苏格兰裙的习惯,至今,苏格兰裙已发展成为苏格兰的「传统服饰」。[69]

头衔、称号、荣誉和纹章

头衔与称号

在英国:

  • 1762年8月12日1762年8月19日:康沃尔公爵殿下
  • 1762年8月19日1820年1月29日:威尔斯亲王殿下
    • 1811年2月5日[31]1820年1月29日:摄政王及威尔斯亲王殿下
  • 1820年1月29日1830年6月26日:英皇陛下 / 国王陛下

在德意志:

  • 1762年8月12日1762年8月19日:布伦瑞克-卡伦贝格的格奥尔格王子
  • 1762年8月19日1820年1月29日:罗塞赛公爵 殿下
    • 1814年10月1日[31]1820年1月29日:王储殿下
  • 1820年1月29日1830年6月26日:布伦瑞克-卡伦贝格公爵及国王陛下
英王乔治四世
的皇家敬称
参考敬称国王陛下
语体敬称陛下
其他敬称先生

根据通过设立摄政时期的国会法案,摄政王的正式头衔是「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摄政」(Reg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70]因此再加上他本身的身份,他在任摄政期间的正式头衔是「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摄政王及威尔斯亲王殿下」(His Royal Highness The Prince of Wales, Reg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简称「摄政王殿下」(His Royal Highness The Prince Regent),后者比起前者更为常用。至于在任英国国君期间,他的头衔则是「蒙上帝之恩、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国王及信仰的守护者乔治四世」(George the Fourth, by the Grace of God,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King, Defender of the Faith)。此外,在1814年起至继位为乔治四世期间,他也是「汉诺威王储」(Crown Prince of Hanover)。

荣誉

英国勋衔(全部于1820年1月29日因继位而停止适用)

  • K.G. (1765年12月26日)
  • P.C. (1783年8月29日)
  • K.T. (1811年11月5日以摄政身份获非正式授予)
  • K.P. (1811年11月5日以摄政身份获非正式授予)
  • G.C.B. (1815年1月2日以摄政身份获非正式授予)
  • G.C.H. (1815年8月12日以摄政身份获非正式授予)
  • G.C.M.G. (1818年4月27日以摄政身份获非正式授予)

勋爵士团元首(1820年1月29日至1830年6月26日担任)

外国荣誉

  • 圣安德鲁骑士勋章 (1813年11月25日,俄罗斯帝国
  • 法国 圣灵骑士勋章 (1814年4月20日,法国
  • 法国 圣米迦勒骑士勋章 (1814年4月20日,法国
  • 金羊毛骑士勋章 (1814年,奥地利帝国
  • 普鲁士王国 黑鹰骑士勋章 (1814年6月9日,普鲁士
  • 普鲁士王国 红鹰骑士大十字勋章 (1814年6月9日,普鲁士
  • 西班牙 金羊毛骑士勋章 (1814年7月,西班牙
  • 丹麦 大象骑士勋章 (1815年7月15日,丹麦
  • 两西西里王国 圣费迪南及功绩骑士勋章 (1816年,双西西里国
  • 两西西里王国 圣雅纳略骑士勋章 (1816年,双西西里国
  • 基督艾维兹的班尼迪克宝剑圣詹姆士三军勋章的饰带 (1816年,葡萄牙-巴西-阿尔加维联合国
  • 塔楼和宝剑大十字骑士勋章 (1816年,葡萄牙-巴西-阿尔加维联合国
  • 荷兰 威廉骑士大十字军事勋章 (1818年11月27日,荷兰
  • 圣于贝尔骑士 (1818年11月27日,巴伐利亚国
  • 南方十字骑士大十字勋章 (1818年11月27日,葡萄牙-巴西-阿尔加维联合国)
  • 唐·佩德罗一世骑士大十字勋章 (1818年11月27日,葡萄牙-巴西-阿尔加维联合国)
  • 西班牙 卡洛斯三世骑士大十字勋章连领环 (1818年11月27日,西班牙)

荣誉军事任命

  • 尊贵砲兵连连(Honourable Artillery Company)提督兼上校 (1766年3月4日授予)
  • 威尔斯亲王直属卫队第10皇家轻龙骑兵团(10th Royal Regiment of (Light) Dragoons (Hussars) , The Prince of Wales's Own)上校 (1796年7月18日-1820年1月29日)
  • 第1及第2救生卫队(Life Guards)荣誉团长 (1815年7月25日授予)
  • 陆军元帅 (1815年授予)

纹章

乔治四世在位的纹章式样,主要以一块盾徽为基础。这面盾徽分四格,左上和右下两格各有三只横卧的狮子,配以红色背景,代表英格兰;右上一格是一只红色的直立狮子,配以黄色底色和红色双线方框,代表苏格兰;而左下一格的竖琴则代表爱尔兰。另一方面,这面盾徽的正中之上再盖上一块小盾徽,这面小盾徽共分四格,正中一格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冠衬以红色底色,代表汉诺威选帝侯[71];接着左上一格有两只狮子,同样红色底色,代表不伦瑞克;右上一格画有一只站立的蓝色狮子和红色心形花纹背景,代表吕讷堡,最后正下方一格有一只白马,代表威斯特法伦,整面小盾徽的正上方,又嵌上一个王冠。[72][73]

至于在任威尔斯亲王期间,纹章唯一不同的地方是大盾徽的上方有一条银白色的横条,横条上共有三点等距的凸点。[74]

英王乔治四世的徽号,也是1816年至1837年间的英国皇家徽号

子女

名称出生日期逝世日期注释
威尔士的夏洛特·奥古斯塔公主1796年1月7日1817年11月6日1816年5月2日下嫁迎娶比利时萨克森-科堡的利奥波德,1817年死于难产,没有子女。

祖先

先祖
 
 
 
 
 
 
 
 
 
 
 
 
 
 
 
 
 
 
高祖父:英国国王乔治一世
 
 
 
 
 
 
 
曾祖父:英国国王乔治二世
 
 
 
 
 
 
 
 
 
 
 
高祖母:不伦瑞克-吕讷堡的索菲·多萝西亚
 
 
 
 
 
 
 
祖父:威尔士亲王腓特烈
 
 
 
 
 
 
 
 
 
 
 
 
 
 
外高祖父:布兰登堡-安斯巴赫藩侯约翰·腓特烈
 
 
 
 
 
 
 
曾祖母:英国王后卡罗琳
 
 
 
 
 
 
 
 
 
 
 
外高祖母:萨克森选帝侯夫人埃莉诺·耶尔德慕丝郡主
 
 
 
 
 
 
 
父:英国国王乔治三世
 
 
 
 
 
 
 
 
 
 
 
 
 
 
 
 
 
外高祖父: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公爵腓特烈一世
 
 
 
 
 
 
 
外曾祖父: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公爵腓特烈二世
 
 
 
 
 
 
 
 
 
 
 
外高祖母:公爵夫人马格达莱纳·西比勒郡主
 
 
 
 
 
 
 
祖母: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的奥古丝塔
 
 
 
 
 
 
 
 
 
 
 
 
 
 
外高祖父:安哈特-采尔布斯特公爵卡尔·威廉
 
 
 
 
 
 
 
外曾祖母:公爵夫人马格达莱纳·奥古斯塔郡主
 
 
 
 
 
 
 
 
 
 
 
外高祖母:公爵夫人索菲亚郡主
 
 
 
 
 
 
 
英国国王乔治四世
 
 
 
 
 
 
 
 
 
 
 
 
 
 
 
 
 
 
 
 
外高祖父: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公爵阿道夫·腓特烈一世
 
 
 
 
 
 
 
外曾祖父: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公爵阿道夫·腓特烈二世
 
 
 
 
 
 
 
 
 
 
 
外高祖母:公爵夫人玛丽·凯瑟琳郡主
 
 
 
 
 
 
 
外祖父:卡尔·路德维希·腓特烈
 
 
 
 
 
 
 
 
 
 
 
 
 
 
外高祖父:施瓦茨堡-松德尔斯豪森公爵克里斯蒂安·威廉一世
 
 
 
 
 
 
 
外曾祖母:公爵夫人克里斯蒂娜·艾米莉郡主
 
 
 
 
 
 
 
 
 
 
 
外高祖母:伯爵夫人安东尼·西比尔
 
 
 
 
 
 
 
母:英国王后夏洛特
 
 
 
 
 
 
 
 
 
 
 
 
 
 
 
 
 
外高祖父:萨克森-希尔德布尔格豪森公爵恩斯特
 
 
 
 
 
 
 
外曾祖父:萨克森-希尔德布尔格豪森公爵恩斯特·腓特烈一世
 
 
 
 
 
 
 
 
 
 
 
外高祖母:公爵夫人苏菲·亨丽埃特
 
 
 
 
 
 
 
外祖母:伊莉莎白·阿尔贝汀
 
 
 
 
 
 
 
 
 
 
 
 
 
 
外高祖父:爱尔巴赫-爱尔巴赫伯爵乔治·路易一世
 
 
 
 
 
 
 
外曾祖母:公爵夫人索菲亚·艾伯丁
 
 
 
 
 
 
 
 
 
 
 
外高祖母:伯爵夫人阿玛莉亚·卡塔琳娜
 
 
 
 
 
 

相关条目

注脚

  1. Kenneth Baker, "George IV: a Sketch." History Today 2005 55(10): 30-36
  2. Smith, E. A., p.1
  3. Smith, E. A., p.2
  4. Hibbert, George IV: Prince of Wales 1762–1811, p.2
  5. Hibbert, Christopher. .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6. Smith, E. A., pp.25–28
  7. Smith, E. A., p.48
  8. Smith, E. A., p.33
  9. Smith, E. A., pp.36–38
  10. David, pp.57–91
  11. Innes, Arthur Donald. .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14: 396–397.
  12. De-la-Noy, p.31
  13. Marilyn Morris, "Princely Debt, Public Credit, and Commercial Values in Late Georgian Britain." Journal of British Studies 2004 43(3): 339-365
  14. Röhl, J. C. G.; Warren, M.; Hunt, D. . Bantam Press. 1998.
  15. David, pp.92–119
  16. Smith, E. A., p.54
  17. Derry, p.71
  18. Derry, p.91
  19. May, Thomas Erskine. 11th. London: Longmans, Green and Co. 1896. chapter III pp.184–95.
  20. Derry, p.109
  21. Derry, p.181
  22. Smith, E. A., p.70
  23. David, pp.150–205
  24. Parissien, p.60
  25. Hibbert, George IV: Prince of Wales 1762–1811, p.18
  26. Hibbert, George IV: Regent and King 1811–1830, p.214
  27. De-la-Noy, p.55
  28. Smith, E. A., p.97
  29. Smith (2001) p.92
  30. Ashley, Mike. . London: Robinson. 1998: 684. ISBN 1-84119-096-9.
  31. . Channel 4. [2 August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01).
  32. Innes, Arthur Donald. .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15: 50.
  33. Parissien, p.185
  34. Smith, E. A., pp.141–2
  35. Smith, E. A., p.144
  36. Smith, E. A., p.145
  37. Smith, E. A., p.146
  38. Rutherford, Jessica M. F. . Brighton Borough Council. 1995: 81. ISBN 0948723211.
  39. Innes, Arthur Donald. .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15: 81.
  40. Innes, Arthur Donald. .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15: 82.
  41. "King George IV". NNDB. Retrieved 22 August 2010.
  42. De-la-Noy, p.95
  43. George IV.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British Monarchy [6 March 2009].
  44. Prebble, John. . Edinburgh: Birlinn Limited. 2000. ISBN 1-84158-068-6.
  45. .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British Monarchy. [6 March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2).
  46. Parissien, p.189
  47. Smith, E. A., p.238
  48. "King George IV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NNDB. Retrieved 22 August 2010.
  49. Smith, E. A., pp.231–4
  50. Hibbert, George IV: Regent and King 1811–1830, p.292
  51. Parissien, p.190
  52. Smith, E. A., p.237
  53. Parissien, p.381
  54. Parissien, p.355
  55. De-la-Noy, p.103
  56. Hibbert, George IV: Regent and King 1811–1830, p.336
  57. Innes, Arthur Donald. .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15: 105.
  58. Kenneth Baker, "George IV: a Sketch." History Today 2005 55(10): 30-36.
  59. The Times (London) 15 July 1830 quoted in Hibbert, George IV: Regent and King 1811–1830, p. 342
  60. Hibbert, George IV: Regent and King 1811–1830, p.310
  61. Hibbert, George IV: Regent and King 1811–1830, p.344
  62. The Diary of Prince Pückler-Muskau (May 1828). Quoted in Parissien, p.420
  63. Clarke, John. . The Lives of the Kings and Queens of England (Knopf). 1975: 225.
  64. . Camden Council. [5 March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06).
  65. Parissien, p. 112
  66. Parissien, p.114
  67. De-la-Noy, p.43
  68. Parissien, p.171
  69. Parissien, pp. 324–26
  70. Hibbert, George IV: Prince of Wales 1762–1811, p.280
  71. 该纹章本身代表神圣罗马帝国大司库官(Archtreasurer),汉诺威公爵升格为选帝侯后例兼此职
  72. London Gazette: no. 15324, p. 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0 December 1800.
  73. London Gazette: no. 17149, p. 123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9 June 1816.
  74. . [2010-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7).

参考数据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乔治四世
  • Baker, Kenneth. "George IV: a Sketch." History Today 2005 55(10): 30-36. Issn: 0018-2753 Fulltext: Ebsco
  • Baker, Kenneth. . London: Thames & Hudson. 2005. ISBN 0-500-25127-4.
  • David, Saul. . Grove Press. 2000. ISBN 0802137032.
  • De-la-Noy, Michael. . Stroud, Gloucestershire: Sutton Publishing. 1998. ISBN 0-7509-1821-7.
  • Derry, John W.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 Gash, Norman. Lord Liverpool (1985).
  • Haeger, Diane. The Secret Wife of King George IV (2001) excerpt and text searc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Hibbert, Christopher. "George IV (1762–1830),"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2004); good summary by leading scholar; online at many libraries
  • Hibbert, Christopher. George IV: The Rebel Who Would Be King (1974, 2007) excerpt and text search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Hibbert, Christopher. . London: Longman. 1972. ISBN 0-582-12675-4.
  • Hibbert, Christopher. . London: Allen Lane. 1973. ISBN 0-7139-0487-9.
  • Machin, G. I. T.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 Parissien, Steven. . London: John Murray. 2001. ISBN 0-7195-5652-X. excerpt and text search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Smith, E. A. .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9. ISBN 0300076851.; excerpt and text search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Smith, E. A. "Caroline (1768–1821)",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2004); online edn, 2008

外部链接

乔治四世
汉诺威王朝
韦尔夫王朝的分支
出生于:1762年8月12日逝世于:1830年6月26日
统治者头衔
前任者:
乔治三世
联合王国国王
汉诺威国王

1820年1月29日 - 1830年6月26日
继任者:
威廉四世
英国皇族
前任者:
约克公爵爱德华王子
皇位继承人
法定继承人

1762年8月12日 - 1820年1月29日
继任者:
约克公爵腓特烈王子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头衔者:
爱丁堡公爵乔治亲王
后为英王乔治三世
威尔斯亲王
1762年 - 1820年
空缺
下一位持有相同头衔者:
康沃尔公爵艾伯特亲王
后为英王爱德华七世
英格兰贵族爵位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头衔者:
威尔斯亲王腓特烈
康沃尔公爵
1762年 - 1820年
空缺
下一位持有相同头衔者:
康沃尔公爵艾伯特亲王
后为英王爱德华七世
苏格兰贵族爵位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头衔者:
威尔斯亲王腓特烈
罗撒西公爵
1762年 - 1820年
空缺
下一位持有相同头衔者:
罗撒西公爵艾伯特亲王
后为英王爱德华七世
共济会职务
前任者:
莫伊拉伯爵
为署理总团长
英格兰首席总会所总团长
1792年 - 1812年
继任者:
萨西克斯公爵
前任者:
达尔豪西伯爵
苏格兰总会所总团长
1806年 - 1820年
继任者:
汉弥尔顿公爵
其他职务
前任者:
波特兰公爵
芳德邻医院主席
1809年 - 1820年
继任者:
约克公爵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