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
唢呐是一种双簧管乐器,也叫唢奈、苏尔奈、金口角、号笛,在闽东语、闽南泉漳语、潮州话中称为「的禾」、「吹」、粤语称「啲打」、台语中则称为「鼓吹」(白话字:kó͘-chhoe/kó͘-chhe)。
![]() 两只唢呐 | |
分类 | 双簧管乐 |
---|
传统唢呐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椎环节状形,上端装有带芦苇材质的「哨子」(簧片、哨片)的木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喇叭口称为「碗」。现代加键唢呐的外型则更像交响乐团中的双簧管。
历史
卢克莱修在《物性论》中写道,“最早教会居民吹芦笛的,是西风在芦苇空茎中的哨声。”盛产芦苇的地区,多有管乐器出现。波斯西南部及东南部的丘陵湖泊地带,北方里海沿岸诸省,就是多产芦苇的地方。(与唢呐无关)
唢呐诞生于阿契美尼德时期。《列王纪》在描写伊朗与图兰两军交战、鼓角齐鸣时,唢呐也频繁出现。
西晋时期即传入新疆,在克孜尔石窟寺的壁画中就有唢呐演奏的绘画,后元朝时由波斯传入中原,开始在民间流传。明清以来民间经常使用。
唢呐(Sorna)波斯语写作:sūrnāy,sūr意为强音(strong),nāy意为笛子,是一种多用于聚会宴饮等欢快热闹场合的别种“芦笛”。
构造、发声原理
传统唢呐的管身有8个音孔,由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来按音。发音的方式,是由嘴巴含住芦苇制的哨子吹气使之振动发声,经过管身及碗的振动及免提而发出声音。
唢呐能以嘴巴控制哨子以控制音量、音高、音色,以及各种技巧的运用,其音色音量的变化大,且能作出很圆满的滑音。唢呐演奏者必须具备视不同乐曲所需求的音色需求而调整哨子的技术。
音色
传统唢呐按音域及乐器大小可分为小唢呐(又称海笛)、高音唢呐、大唢呐,其中可再分为各种调性的唢呐,如G调小唢呐、F调小唢呐、D调高音唢呐、C调中音唢呐、G调大唢呐等等﹝调性是指放开最下面3孔时所吹出的音﹞。传统唢呐的常用音域为17度音,最常用的D调高音唢呐,音域由低音A至高音a,最高音b,则较不常用。
现代改良的加键唢呐,增加了按键及半音孔,以扩濶音域和稳定音准,一般可分为加键高音唢呐、加键中音唢呐、加键次中音唢呐、加键低音唢呐等。因各地区、各制造者的不同,形制以及按孔方式也有所不同,以最常见的加键中音唢呐而音,常用音域一般为18度音。
传统唢呐及其应用
.jpg.webp)
传统的唢呐的按孔则是椭圆形的样子,采用七孔律。
唢呐曲选录
唢呐拥有特殊的音色及丰富的表现力,相较于在乐团中合奏,更适合于独奏。任同祥在1950年代发表百鸟朝凤后,许多民间唢呐演奏者也开始从事独奏曲的改编创作。1990年代以后并出现协奏曲,如关迺忠的花木兰唢呐协奏曲。
20世纪
21世纪初
- 《大漠长河唢呐协奏曲》 2009年,张豪夫
- 《敦煌魂唢呐协奏曲》 朱晓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