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纳

唐纳1914年5月7日—1988年8月23日),原名马继忠,后改名马季良等,唐纳为其常用笔名。江苏苏州人。中华民国时期影评人、剧作家、演员、记者等多方面文艺工作者。抗战时期曾担任外事工作及地下工作。江青的前夫,陈润琼丈夫。

Portrait of Tang Na(唐纳) in Paris 1954

生平

家庭背景

唐纳,原名马继忠,出生于苏州平江路胡厢使巷里的书香之家“马家墙门”[lower-alpha 1]。唐纳曾祖父马资含(名时霖)为议叙九品官,逝世后留下二十八岁曾祖母谈氏青年守寡,含辛茹苦养儿育女。祖父马良之(名钟麟)为咸丰十年(1860年)元和邑庠生,因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携家在外避难,回乡后在平江路家中经营私塾为业,授业学生包括元和知县李超琼之子及陆鸿仪等。马良之善书法,热心公益,曾与平湖沈翊清、长洲沙馥、吴县姚孟起、吴县叶昌炽等文人名士同为苏州聚星社社员,一起参与了光绪癸未九年(1883)的减润赈灾活动。父亲马培甫(名祖元,1881-1916)于清朝光绪末年在东吴大学堂学习英文[1] ,学成后进入津浦铁路担任洋务译员与财务工作。后转入表亲陆鸿仪任职的北京大理院担任文职[lower-alpha 2]。母亲费文英亦来自苏州书香之家,其父(即唐纳本生外祖父)亦为塾师。唐纳排行老四,上有一姐马德范和一对双胞胎哥哥,可惜皆早殇。1916年9月,弟弟马继善出生。1916年11月,父亲培甫不幸在北京因病骤逝。母亲文英独自养育子女辛苦,于是将两岁的唐纳过继给了住在墙门西路的大伯父马含荪之遗孀,即大伯母蒋太夫人为嗣子(名义上为大伯父嗣子)[lower-alpha 3][3]

唐纳嗣母蒋太夫人来自于苏州望族娄关蒋氏[lower-alpha 4][4]五世祖蒋灿为崇祯元年戊辰科(1628)进士。八世祖蒋文澜为康熙丁巳科(1677)举人,中书科掌印中书,雍正戊申(1728)江南修水利有功,授光禄寺少卿。赠中宪大夫。高祖父蒋耀宗曾在广东、湖南、安徽等省历任知县、知州等职。赠奉政大夫。先后迎娶来自苏州名门长洲宋氏的清初尚书宋德宜两位曾孙女为妻[lower-alpha 5]; 曾祖父蒋万宁嘉庆六年辛酉恩科(1801)进士[lower-alpha 6];本生父蒋祖芬(字韫孙,号诵清,1837-1878)为吴庠生,五品衔蓝翎,例封奉直大夫。修有三册十七编《娄关蒋氏本支录》。[5][6] 蒋太夫人胞兄蒋楙瀚与胞弟蒋楙熙(又作蒋懋熙,字玉椿,号焕庭)皆为举人。其中蒋楙熙与庄蕴宽曾朴等人同为江南乡试光绪十七年辛卯科(1891)举人(金保泰任主考官,李盛铎任副考官)[7]。之后进入仕途,曾随员出使日本,归国后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分派河南,历任禹州知州等职。获河南巡抚吴重憙赏识,出任河南巡警道。宣统二年(1910)因被巡抚寳棻察觉思想进步而被免职,回到苏州。[8] 辛亥革命时期,蒋楙熙曾由江苏都督程德全任命为巡警道,负责维持苏州地方秩序安全,并着文呼吁苏州各团体保持克制团结[9] 。民国成立后,蒋楙熙曾历任江苏、浙江、河南等省财政厅厅长等职。1914年任江苏国税厅职期间,曾与曾朴、张寿龄等人处理所谓“江苏十大黑幕”之一的“八厘公债案”。[7][10]蒋楙熙长子蒋纬英首婚娶建筑师董大酉之妹为妻; 幼子蒋育英曾任苏州博习医院院长。来自诗礼世家的蒋太夫人对唐纳视如己出,疼惜爱护,悉心栽培。而天资聪颖的唐纳从小就展现出对文艺与体育的热爱,经常组织家中小朋友在西厅排演话剧小品给长辈邻居看,获得一片掌声。[11] [12]

早年经历

唐纳早年就读苏州私立树德学校初中部,1929年考入江苏省立苏州中学高中部,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他曾与钱伟长吴愙元(队长)等同学组成苏高中童子队参加1930年秋全苏足球比赛[13] 。从1930 年起,他还在《吴县日报》等本地报刊上以“瞿觉”、“巨钰”等笔名发表散文、诗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唐纳(马继宗)与苏中高中部同学佘增涛吴大琨项志逖等人参加反日救国会演讲股,到街头演讲抗议日本侵略行径,唤醒民众觉知; 他还与黄贻钧等同学参加为马占山将军募捐活动[14]。此外,唐纳也与罗琼(徐寿娟)、叶籁士(包叔元)等人参加由蒋铁如包之静等人发起的共青团 ("C•Y") 外围组织苏州“社会科学研究会"。这些进步青年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组织流动图书馆,创办《潮流》会刊,并上街演出进步话剧等等 [15]

1932年3月, 由于中共吴县县委及共青团组织遭重大破坏,参加外围组织的唐纳也被迫离开家乡来到上海。来到上海之后,他曾由表叔陆鸿吉(字尹甫)介绍入上海大陆银行当练习生。同年暑假,他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5]。入学时他先改名“马继良”,后用“马季良”和“马骥良”之名 [12][16]

进入上海影剧界

在圣约翰读书期间,爱好文艺的唐纳开始接触上海电影界,与金焰聂耳等结为好友[17]。1933年,唐纳受苏州同乡,上海《晨报》"每日电影"副刊主编姚苏凤之邀开始发表影评,并加入夏衍等人组织的“影评人小组”。约1934年前后,唐纳因弟弟在刘鸿生创办的中国企业银行工作缘故结识夏其言。1935年春夏之交,唐纳询问夏是否愿意收留刚从苏州反省院出来的佘增涛。夏听说佘是位进步青年,欣然应允。几位有志青年常常在上海“亭子间”讨论时事,写作发表。[18][19] [lower-alpha 7]

唐纳同时使用多个笔名发表影剧评论,包括最频繁使用的唐纳罗平,以及胡越陈沱等。1935年4月至7月间,唐纳曾用笔名史枚在《民报》“影谭”副刊发表多篇影评,包括4月10日至15日关于电影《新女性》与宋之的周楞伽等人的影评论争。[20] 其同学友人佘增涛则从同年5月起使用同一笔名"史枚",发表关于汉字拉丁化的讨论。之后该笔名成为佘增涛专属笔名,而其文着也以社会科学及国际时政论文为主。[lower-alpha 8][19]

唐纳的影剧批评与译作刊载于上海《晨报》之“每日电影”、《申报》之“电影专刊”、《民报》之“影谭”、《中华日报》之“银座”、《大晚报》之“剪影”等影剧副刊。1934年,他参与了所谓“软性vs.硬性视频”及“大众语与电影”等电影论争,为早期中国电影理论发展作出一定贡献。[21]

1934年秋,唐纳从大学肆业,进入圣约翰同学严幼祥父亲严春堂创办的艺华视频公司担任编剧。1934年10月-11月间,他随电影《逃亡》(阳翰笙编剧,岳枫导演)剧组北上张家口等地拍摄外景。唐纳担任该片副导演,并与挚友聂耳合作为该片创作主题曲《逃亡曲》与插曲《塞外村女》。1935年唐纳加入电通视频公司担任编剧和演员,并参与《电通半月画报》编辑工作。[21]

唐纳与蓝苹及抗战前夕上海影剧界

该肖像为唐纳前妻蓝苹17岁时照片。

1935年6月底,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次联合公演, 首演剧目为易卜生名剧《娜拉》。来上海不久尚未打开名声的蓝苹以主演“娜拉”引起上海剧界关注与热议,一举成名。唐纳亦初识蓝苹于《娜拉》公演时 [22]。之后蓝苹转战大银幕。唐、蓝在共同出演袁牧之编导,电通出品的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电影《都市风光》时,两人感情升温,继而同居。[23]

1936年4月26日三对艺人夫妇杭州六和塔集体婚礼照

1936年4月25日,赵丹叶露茜顾而已杜小鹃及唐纳和蓝苹三对艺人情侣一起前往杭州旅行结婚。4月26日,三对新人在钱塘江六和塔前请名律师沈钧儒证婚,郑君里李清为介绍人[24]。5月5日,三对艺人夫妇又在上海八仙桥基督青年会补办婚宴招待亲友[25]

唐、蓝二人因性格与生活理念不合,婚后时有争吵。不久后蓝苹济南探望母亲,自称6月10日左右回来,但逾期仍未归,唐纳在焦急等待中于6月23日在郑君里处收到蓝苹留信,于6月25日搭乘火车去。抵达泉城后,唐纳因寻蓝苹不得,后听闻其人已去往别处,一时愤懑之下,于6月27日晚在济南宾馆自杀未遂[22]。两人互留给对方的“诀别信”也在报章上公开[26]。 7月初,唐、蓝共同回沪,风波渐熄。当年陶行知也曾作诗相规劝,希望唐纳正视现实,为国事好好活下去。

感情风波过后,两人将重心放在事业上。1936年8月起,唐纳受丁君匋等人邀请担任上海版《大公报》的《戏剧与电影》副刊主编。之后又担任《大公报星期影画》及《大公俱乐部》副刊主编。除了副刊工作,由丁君匋担任理事会主席,唐纳担任干事的“大公戏剧电影读者会”于1937年5月成立,唐纳的影剧界好友同人郑君里、赵丹、陈波儿等均有加入成为理事;蓝苹亦为理事,负责总务。该团体面向业余文艺爱好者举办多场影剧文化演讲活动,还于1937年7月底抗战爆发前夕在上海蓬莱大戏院举办持续三日、集合上海三十余话剧及歌舞文艺团体的赈灾联合公演。[27][28]

1936年下半年,唐纳还加入改组后的明星电影公司,与欧阳予倩姚克卢敦同为编剧委员会成员。在此期间他为电影《生死同心》撰写分场分景剧本,并作电影宣传[28]。蓝苹则进入联华影业公司,期间陆续出演费穆导演《狼山喋血记》、《联华交响曲》(《两毛钱》篇)及主演蔡楚生导演《王老五》。

1936年秋,因发生与王莹争夺话剧赛金花主演一事,上海演剧界又发生一段风波[29]。彼时唐纳与蓝苹携手共进退,并为平息争议、团结艺人,与郑君里等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同人组织起戏剧联谊社,举办巧克力茶会和影剧讲座等活动[30]。但两人情感终究不稳定,时好时坏,所以暂时分居。1937年初,蓝苹与导演章泯在排演“业余剧人”第三次公演期间相恋同居,闹出“桃色风波”[31]。6月,蓝苹登报宣布与唐纳分手[32]。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原本担任上海《大公报》影剧版主编的唐纳转任该报战地记者,奔走于东部战场[33]。蓝苹则奔赴延安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唐纳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后,唐纳以上海《大公报》战地特派记者身份,追随张发奎黄琪翔部队在东战场奔走,以笔名罗平发表多篇东战场报道,其中《乍浦浦东》与《嘉兴六日》两篇前线报道收录于由范长江主编、生活书店1938年5月出版的《瞻回东战场》文集中[34]

唐纳于1937年底撤退到武汉。在汉口期间,唐纳继续担任汉口版《大公报》记者,负责战事及外事报道。其战事报道包括采访从滕县保卫战中负伤撤离的陈离师长[35],1938年4月底的四二九空战[36], 及1938年5月由中国空军将领徐焕升等指挥的,远征日本上空投放反战宣传单的人道远征[37]等; 其外事报道包括采访来华了解东方战事并撰写《战地行纪》的英国作家威斯坦·休·奥登克里斯多福·伊舍伍[38][39],以及同情支持中国抗战的世界学生代表团访问[40]等。

演艺工作方面,唐纳参与了“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的筹建,成为第一届会员,并担任相关刊物《抗战电影》的主编工作 [41]。 1938年5月,在《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先生提议下,唐纳成立“大公剧团”,与演艺界同人一起通过演剧方式为救助伤兵募捐活动出力。1938年6月16日-6月19日,大公剧团在汉口阜昌街维多利亚纪念堂上演由唐纳编剧,石凌鹤应云卫导演,舒绣文唐寳心主演的大型三幕国防话剧《中国万岁》,获得热烈响应。该话剧之后在全国各地及海外持续上演, 具有抗战动员影响力 [42]。1940年4月,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怒潮剧社”改名“中国万岁剧团”。

1938年10月,唐纳从武汉撤退,绕道香港返沪。他由《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先生推荐进入英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处工作,不久后又成为英国驻华大使阿奇博尔德·克拉克·卡尔爵士的中文教师及助理,随同卡尔大使多次往返于上海与重庆、香港等地间。在担任外事工作期间唐纳(马季良)曾用名马耀华。他协助上海《文汇报》挫败了被日伪方面收购的企图[43],并为其圣约翰大学校友孔令侃领导的爱国组织“南尖社”输送情报 [44] [45]。“南尖社”于1939年秋被港府查处后,唐纳曾短暂出任由盛升颐主持的华盛企业公司贸易主任[46]

情感生活方面,唐纳结识艺名为“红叶”的女演员陈璐[47],二人同居[48]。回沪后两人曾同居在法租界海格路忆定盘路[19]

1939年底唐纳回到孤岛上海。他用笔名蒋旗(以“蒋”姓致意嗣母蒋太夫人)发表五幕历史剧《陈圆圆》(1940年1月由上海剧艺社首演,夏霞主演陈圆圆,严俊主演吴三桂),及表现孤岛上海严酷现状的四幕话剧《生路》等剧作,并从事文学翻译及话剧评论等工作。此外,他于1941年9月协助苏联塔斯社在“孤岛”上海租界开设多语种“苏联呼声”广播电台(呼号XRVN)[49]。 该电台在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而上海全面沦陷后,成为沪上仅存的极少数允许公开播报同盟国方战况消息的“合法”电台,并有丰富的中外文化节目每日播送。同时,唐纳还用笔名安尼姜椿芳等人主持的《时代》杂志翻译及撰稿。

居沪期间, 唐纳通过友人华克之结识了第三战区长官顾祝同驻沪代表,前清尚书张百熙次子张子羽 (1898-1970,原名振鋆。后改名羽,又名允明,字次潜、子羽、叔平、穉潜、忍安等,晚号蜷厰)[50]。三人志趣相投,遂结拜为兄弟,互相照应[51]。1942年初,友人演员英茵在沪饮恨自杀,唐纳与费穆陆洁等人负责组织英茵治丧委员会[52],并为其在上海万国殡仪馆举办庄重的追悼仪式[53]

1943年夏,唐纳从上海经安徽屯溪辗转撤离到大后方重庆[54],并在撤离途中创作以“抗战建国”为题材独幕剧《重逢》,发表于安徽《中央日报》之《从奋斗到胜利》特刊上。抵渝后,唐纳在英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处工作,并担任盛升颐秘书[55]。话剧工作方面,唐纳于1944年夏与贺耀组夫人倪斐君姚苏凤冯亦代等人组织成立中国业余剧社[56]。该剧团曾在抗建堂上演石华父编剧、吴祖光导演之四幕轻喜剧《有凤来仪》(又名《职业妇女》)[57]; 以及师陀于伶编剧、陈鲤庭导演,改编自俄国剧作家安特莱夫1915年作品《挨耳光的人》(“He Who Gets Slapped”)的四幕悲剧《大马戏团》[58]。影剧评论方面,唐纳为姚苏凤主办,夏衍冒舒𬤇等人参与的《新民报晚刊》之“电影与戏剧”副刊撰文,并主编《重庆商务日报》之“每周影剧”副刊[59]。情感生活方面,唐纳在重庆曾与演员康健同居,不久分手[19]

抗战胜利后的唐纳

唐纳于抗战末期曾打算去英国观察深造,并已办妥出国手续。胜利后应孔令侃邀请,于1945年底进入上海《时事新报》担任主笔兼縂编辑,因而取消出国之行。在“时事新报”期间,唐纳在一次记者会议上结识上海英文《自由论坛报》女记者,原北洋政府时期驻法公使陈箓三女儿陈润琼(又名陈安娜Anna Tcheng)。经同事女记者麦少楣(安娜在圣约翰的同学)介绍后,唐纳展开追求。彼时安娜对唐纳复杂的情感过往有些疑虑,但还是接受了追求。两人周末常去上海虹桥俱乐部约会。1946年夏,因办报理念及言论偏左,引发当局愤怒,唐纳及其团队退出《时事新报》[16] ,并应上海《文汇报》总经理严宝礼和縂主笔徐铸成之邀进入《文汇报》担任总编辑。[11]

海外生活与晚年回国探亲

1952年12月23日唐纳与陈润琼巴黎结婚照

1948年春,安娜调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1948年9月,唐纳短暂出任香港《文汇报》总编辑,于年底向报社提交辞呈飞往纽约,与安娜会合。在美国期间,他在东、西两岸的华文报社工作[60] ,还在联合国一家中文印刷厂工作,并在纽约发表并上演独幕剧《回国之前》。

1951年秋,安娜回台湾处理母亲过世事宜,唐纳则赴法国巴黎参加联合国会议,两人相约之后在巴黎相聚。1952年底,经过多年“爱情长跑”,两人终于在浪漫花都喜结连理。婚后夫妇俩在巴黎开设“明明饭店”、“玉泉楼”[61]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前立法会主席曹其真女士自1966年留法读书期间曾在“玉泉楼”打工) [62]、“京华饭店”、“天桥饭店”等餐馆[63]。在法国,唐纳用名“马绍章”。夫妇育有一女马忆华(Ariane)。[64] 1970年代,一个台湾作家在报纸透露在巴黎与唐纳相遇,这消息引来众多记者的兴趣,大量的采访要求导致他深居简出。[63]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底唐纳秘密回国,由中共中央调查部接待,12月在北京受到叶剑英的接见[65][lower-alpha 9]。1979年回国时他与夏其言、赵丹黄宗英夫妇、郑君里夫人黄晨等亲友见面。据多方材料显示,唐纳可能为中共党员(或左翼外围成员),且与“特殊战线”相关。[66][67] [68] 1985年9月,唐纳与妻女由国家安全部安排再度回国探亲,并最后一次游览苏州祖宅。据吴祖光与新凤霞之子吴欢在其“吴欢天天乐”2024年2月27日视频节目中介绍,唐纳此次回国时,曾与父亲吴祖光等北京会面,受托照顾之后去法国学习访问的其长兄吴钢。晚年,唐纳自称打算写回忆录,并拜托任嘉尧、叶露茜等友人帮他寻找历史资料。[69] 1988年8月23日,唐纳因肺癌在巴黎病逝,终年74岁。 1989年8月23日, 唐纳(马季良) 先生去世一周年追思会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众多生前亲人好友参加, 并由秦怡担任司仪[70] 。1993年,唐纳夫人陈润琼经亲友协助,整理出版了《马季良(唐纳)文集》。2013年夏,陈润琼逝世,与唐纳合葬于巴黎。

部分唐纳作品

因唐纳早期影剧类文章及后期时评和艺评文章篇数众多,此处仅枚举其创作的部分剧本、歌曲、及译作。

剧本

1.《赵登禹之死》:以卢沟桥事变后英勇牺牲的赵登禹将军事迹为题材,上海“大公戏剧电影读者会”集体创作之三幕国防剧,唐纳为执笔者之一。上海《大公报》"大公俱乐部"版 1937.08.08- 1937.08.13连载至第二幕(一),因淞沪战事起而中断。

2.《中国万岁》:唐纳以赵侗等率领的国民抗日军华北抗战事迹为题材。1938年初版为三幕国防剧,1938年6月由“大公剧团”在汉口首演;1939年5月大公报社发行第3版修改为四幕剧。(注:第2版由王为一等根据唐纳初版改编为四幕剧,于1938年底在重庆由“怒潮剧社”上演,但剧情与之后唐纳本人修改的第3版不同)

3.《陈圆圆》: 唐纳于1937年初开始构思,直至1940年以蒋旗笔名发表的五幕历史剧,上海国民书店发行之历史丛刊之一。剧作以陈圆圆经历引出对吴三桂在明末清初鼎革之际的作为之分析与反思。该剧于1940年1月由上海剧艺社首演。

4.《上海小景》独幕剧集:1940年5月由上海国民书店发行之独幕剧丛刊之一,以“孤岛”上海现实为题材,其中收录了蒋旗(即唐纳)创作4篇独幕剧:1)《穷途陌路》:改编自菊池宽剧作《父归》; 2)《良辰吉日》:以中国地下抗战工作者为题材; 3)《玲玲之死》;以上海舞女及地下抗战工作者为题材 4)《上海小景》:改编自唐纳《中国万岁》第一幕,场景由华北抗战转移至描述上海游击队抗战故事。

5.《生路》:蒋旗(即唐纳)创作,"孤岛”上海抗战现实题材四幕剧,上海光明书局1940年9月发行。

6.《圣诞节前后》:蒋旗(即唐纳)创作的抗战地下工作者题材独幕剧,连载于上海《小剧场半月丛刊》1940年12月第4期及1941年1月第5期。

7.《重逢》:1943年6月唐纳创作于江西上饶的抗战建国题材独幕剧,发表于安徽《中央日报》1943年7月发行创刊六周年纪念刊《从奋斗到胜利》。

8.《回国之前》:唐纳1950年创作于美国纽约的独幕剧,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进行的“知识分子改造”为题材。收录于1993年陈润琼编《马季良(唐纳)文集》。

歌曲(作词)

1.电影《逃亡》(1934):唐纳作词,聂耳作曲之电影主题曲《逃亡曲》(又名《自卫歌》),及插曲《塞外村女》

2.《明星之歌》(1936):唐纳作词,贺绿汀作词,为1936年革新改组的明星电影公司创作的主题歌,收录于《明星半月刊》1936年第7卷第1期。

3. 香港电影《时代先锋》(1937,李芝清导演):唐纳作词,严折西作曲之三首电影插曲:1)《千里吻伊人》(歌唱家蔡绍序原唱); 2)《音乐的权威》(蔡绍序原唱); 3)《团结起来》(蔡绍序与上海业余合唱团原唱)。

译作

1.《讽颂集》:作家林语堂1940年英文原作"With Love and Irony", 蒋旗(即唐纳)翻译,上海国华编译社1941年2月初版。

2.《永生》: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赛珍珠 (Pearl S.Buck) 1941年原作"Today and Forever:Stories of China",蒋旗(即唐纳)翻译,上海国华编译社1941年4月初版。

注释

  1. “马家墙门”为马家祖宅,于2003年由苏州文保部门挂牌为“唐纳故居”,位于苏州平江路胡厢使巷40号。现保存有三路五进格局。
  2. 陆鸿仪及其兄弟随父母从小居住在胡厢使巷马家墙门。唐纳祖父马良之为陆鸿仪兄弟启蒙夫子。马培甫小妹,即唐纳小姑母马振英嫁给陆鸿仪舅舅徐广坤(字橘孙)之子徐彦翘(名恩熙)。同治十年(1871),徐广坤与杨兆鋆等七名上海广方言馆同学选送进入京师同文馆,与汪凤藻等为英文馆同窗。光绪十年(1884)马尾海战期间曾以同文馆学生身份翻译外文报刊局势报道。于光绪十年(1884)至光绪十六年(1890)间为清廷第三代驻日公使徐承祖及第四代驻日公使黎庶昌随员。曾充驻神户领事(注:据童玉民着《日本神户华侨史话》之“历任中国驻神户领事”列表,徐广坤于光绪年间首任驻神户理事官刘寿铿(又作刘寿鉴)与第三任理事官廖锡恩之间出任神户理事官,时间推测约1877-1880年间)。日本神户关帝庙存有由徐广坤撰写、卫铸生刻书于光绪十三年(1887)的《日本神户中华义园记》。
  3. 唐纳祖上这一支为马家长房,居马家墙门三路的中路。唐纳父亲马培甫为马良之第三子。其长兄马含荪(又作含孙),名祖福,字佚甫。因西路马家无后,马含荪过继给西路为嗣。光绪十八年(1892)元和邑庠生,约1890年代中后期因病英年早逝。其夫人蒋氏因而孀居西路,家人称之为“西厅婆婆”。培甫次兄马安甫(名祖慰)为光绪二十七年(1901)元和邑庠生。1905年就读江苏师范学堂体操科,与柳士英之兄柳伯英陆佩萱等人为同学。毕业后与同学潘佩宾(字诵万)一同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归国还乡后创办体操传习所,并担任长元吴高等小学体操教员,倡导现代化体育教育。培甫四弟马仁甫(名祖荣)为中国银行职工。另有姐妹六人(其中两位早殇),唐纳小姑母马振英为十妹。马家墙门东路为小马家,为唐纳从堂伯,金石书画家马寿石(名佐晟,又名加龄,号聼鹂道人(?-1923))一家。据马寿石在其收藏任伯年绘《沙馥三十九岁小像》之题跋所述,活跃于嘉道咸年间的苏州画家及雕刻家马根仙(名菖,?-1860年代初)为马家先辈。唐纳从伯父马寿石纂刻作品之《聼鹂轩印稿:汉铜印存》(四卷)现藏于复旦大学图书馆;《史记列传姓氏印谱》(八卷)现藏于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2]
  4. 见《娄关蒋氏本支录右编》[12卷,首末各1卷],光绪乙巳(1905)吴县蒋德骅重修。蒋氏家谱只录男性子嗣,蒋太夫人数据另见于其胞兄弟举人朱卷中。
  5. 见《长洲宋氏世谱》[12卷,首末各1卷],道光甲申(1824)重修。唐纳嗣母蒋太夫人之高祖母宋氏为清初康熙年间名臣宋德宜曾孙女。宋氏祖父为康熙二十四年(1685)乙丑科进士宋大业(1664-1714,字念功,号药洲)。康熙三十五年(1696)宋大业曾为康熙帝亲征准噶尔昭莫多之战运送粮草而立功,留有《北征日记》记录其行程及战事经历。康熙四十年(1701)授翰林院侍读,康熙四十一年壬午春(1702)与陈廷敬励廷仪查升一同入直南书房,获御赐凝远堂匾额。曾接驾康熙第三次与第四次南巡。兄长宋骏业(1653-1713,字声求,号坚斋,康熙帝御赐静永堂匾额)为“清初四王”之一王翚弟子。宋骏业于康熙三十四年十二月奉旨往浙江山阴督理修复兰亭镌刻康熙帝御书,丙子冬(1696)工竣复。康熙三十八年(1699)至四十六年(1707)间曾四次随扈康熙帝南巡,参与绘制康熙南巡图。参与编纂佩文斋书画谱。负责主持康熙帝六十万寿之万寿盛典图期间过世。
  6. 蒋万宁为蒋耀宗第五子;其胞兄蒋元复为蒋耀宗第四子,其孙蒋彬蔚之外孙为恽毓鼎
  7. 关于唐纳与夏其言及之后介绍史枚相识时间,因夏其言多篇回忆文及叶永烈采访引用文间有些出入,马笑晶在《少年唐纳与苏州马家墙门往事》注释46中有辨析讨论。简言之,唐纳与夏其言相识应在1934年前后。而唐纳介绍同学佘增涛给夏其言在1935年春夏之交。
  8. 关于唐纳与佘增涛最初合用笔名史枚一事:现已查得署名“史枚”最早出现在《民报》1935年4月10日至4月15日“影谭”副刊“答客问”板块《新女性的批评与悲哀的题材》(一)至(五)。因同年2月26日-27日,唐纳在该版发表《论〈新女性〉的批评》,4月的“答客问”连载可视为2月文章的延续讨论。而佘增涛最早使用笔名“史枚”,是发表于《读书生活》杂志1935年5月第2卷第2期的《谈谈手头字》,关于“汉字拉丁化”的探讨。唐纳在同年5月至和7月在《民报》“影谭”副刊还有另外三篇影评文章使用笔名“史枚”,其后该笔名归佘增涛专属。佘增涛文着以社会科学及国际时评为主。且对照夏其言回忆文提及他通过唐纳认识史枚在“1935年春夏之交”,时间相符。
  9. 另据《叶剑英年谱:一八九八-一九八六》(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出版)页1179-1180 记载1979年10月7日:“晚,在住所会见从法国回国访问的马季良,并设宴招待。谈话中,问其对江青的看法,马说,她是一个祸害,但她发展到祸国殃民的地步,没有料到。”年谱中未记录1978年12月叶剑英与唐纳会面情况。综合《南方周末》“改革八贤叶剑英篇”配图,叶剑英元帅在1978-1979间可能两次接见唐纳。

参考来源

  1. . . 上海美华书馆. 1909: 页38-41.
  2. . 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 1915.
  3. 马笑晶. (PDF). Read Tang Na 阅读唐纳札记. 2023.
  4. .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
  5. 周兆新主编.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页1-25.
  6. 陆林. . 《文献双月刊》. 2014年7月, (第4期): 页18–22.
  7. 胡适等着 蔡登山编. . . 秀威出版. 2013: 页13-42.
  8. 夏冰. . . 文导出版社. 2012.
  9. . (PDF). 上海自由社. 1912.
  10. 濮思喆. . 《安徽史学》. 2023, (第5期): 94-103.
  11. 陈润琼整理编辑. .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12. 郑仁佳. . 台湾《传记文学》. 1995, 第六十六卷 (第五期): 页 86-92.
  13. . 第2版: 苏州明报. 1930-11-02.
  14. . 《苏州校刊-反日救国专号》. 1931, (第五十七&五十八两期合刊).
  15. 程宗骏. . 《人物》. 1989, (第3期).
  16. 孔令侃. . 《春秋杂志》. 1989-08-01, (第763期).
  17. 聂耳. . . 大象出版社. 2004.
  18. 夏其言. . .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19. 叶永烈. . 《同舟共进》. 2013, (第11期).
  20. 周允中. . 电影艺术. 2008, (6): 页 110-116.
  21. 黄望莉&王鹏超. . 电影艺术. 2021, (3): 页 145-152.
  22. . 第十版: 《大公报》上海版. 1936-07-01.
  23. 苑陵. . 本市增刊(第十三版): 《大公报》上海版. 1936-06-30.
  24. 么哥. . 《本端口附刊》第四张第一版: 《时事新报》. 1936-04-26.
  25. 丁洁. . 《本端口附刊》第三张第三版: 《时事新报》. 1936-05-07.
  26. 唐纳&蓝苹. . 第三版“艺海”: 《新闻报本端口附刊》. 1936-07-01至1936-07-02.
  27. 田秋生&王天一.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21, (第11期): 页84-108.
  28. Xiaojing Ma. . Read Tang Na 阅读唐纳札记. 2023.
  29. . 第三张第二版“影谭”: 《民报》. 1936-11-19.
  30. 子彬. . 第十二版“新上海”: 《时事新报》. 1936-11-09.
  31. . 每日戏剧: 《中国电影》第1卷第4期. 1937-07-03.
  32. . 第七版: 大公报上海版. 1937-06-01至1937-06-02.
  33. . 第四版: 大公报上海版. 1937-08-19. 唐纳隶属采访组
  34. 长江、罗平等着. (PDF). 生活书店. 1938.
  35. 罗平. . 第二版: 《大公报》汉口版. 1938-03-24.
  36. 罗平. . 第二版: 《大公报》汉口版. 1938-04-30.
  37. 丁布夫(第一篇)&罗平(第二篇). . 第二版: 《大公报》汉口版. 1938-05-21.
  38. . 第三版: 《大公报》汉口版. 1938-04-22.
  39.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版1973 中文版2012.
  40. . 第三版: 《大公报》汉口版. 1938-05-18.
  41. . 第三版: 《大公报》汉口版. 1938-01-22.
  42. .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43. 徐铸成. . . 文导出版社. 1993: 页15-41.
  44. 原顺伯. . 台湾《传记文学》. 1992, 第六十一卷 (第五期): 页43-45. 六.唐纳扮演〇〇七角色
  45. 孙扬. . .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7: 页28-49.
  46. 宋路霞. . .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4: 页175.
  47. (第20期). 《电影新闻》. 1941-04-06.
  48. 蔡楚生. .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页114.
  49. 姜椿芳(口述),汪守本整理. . . 第九卷:随笔三:怀念·忆旧.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
  50. 张叔平着、曾霁虹编辑、张剑芬校勘. . . 新文化彩色印书馆. 1974.
  51. 韩厉观&陈立平. . .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1.
  52. . 第四版: 《申报》. 1942-02-21.
  53. . 第三版: 《申报》. 1942-01-25.
  54. 李秋生. . 台湾《传记文学》. 1989, 第五十五卷 (第一期): 页 95-96.
  55. 文汇报史研究室编. . . 文导出版社. 1995: 页30-43.
  56. . 第三版: 《新华日报》. 1944-06-08.
  57. . 第一版: 《大公报》重庆版. 1944-06-11.
  58. . 第一版: 《大公报》重庆版. 1944-12-16.
  59. 徐迺翔主编. . .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9: 页376、378.
  60. Him Mark Lai(麦礼谦). (PDF). 1990 [2023-11-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1-02).
  61. .
  62. 曹其真. . . 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 2020: 页47-50.
  63. . 新快报. [201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2).
  64. 陈纪滢. . 台湾《传记文学》. 1984, 第四十五卷 (第六期): 页 83-87.
  65. . 南方周末. 2008-12-18. 图2:1978年12月,叶剑英在北京会见旅法华侨唐纳(左三)。右一为罗青长,左二为叶选宁,左一为叶选基。
  66. 尹骐 着. .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1: 页269-270.
  67. 叶永烈. . 羊城晚报. [2013-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0).
  68. 贺越明. . 《同舟共进》. 2012, (第十期).
  69. 任嘉尧. . 《苏州杂志》. 2003, (第二期).
  70. . 第2版: 香港大公报. 1989-08-2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