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

周人,上古人群,被称为周族[1][2][3][4]周部落[5][6]周部族[7],是黄帝部落的后裔之一[8],活动于今中国陕西一带,其领导阶层为姬姓。周人曾为殷商的附庸,后攻打商朝,创建周朝,是汉族先民的一支。

历史

在传说中,周人始于帝喾的元妃有邰氏之女姜嫄,她踩踏巨人足迹后,怀孕生下,成为周人始祖。在帝时,弃作后稷,为农官,封于邰(可能位于今中国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为姬姓,创建自己的部落。弃还是个孩子时,就高大勇武,有巨人之志。他做游戏,喜欢的是栽麻种豆,种下去的麻、豆都长得茁壮茂盛。等他长大成人,也就爱上种庄稼,能根据土地的栽培特性,选择适宜的谷物加以种植培养,人民都仿效他。帝尧听说了,便举用弃为农师,天下的人都蒙受其惠,有功劳。帝舜说:「弃,百姓们当初忍饥挨饿,全靠你这个后稷播种各种谷物。」所以封弃于邰,号称后稷,另外得姓为姬氏。后稷的出名,全在陶唐几代之间,历任者都很有美德 。

夏朝末年,其首领公刘丧失后稷官位,率部落迁到(今陕西省彬县),受到北狄西戎等部落的侵扰,历经迁徙,在古公亶父时,迁居至岐山下的周原岐周),以地为名,称周人。「周」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最初写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后来演变为「周」字。

周人经常自称「有夏」或「时夏」。 目前中国可信文献中,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的,是《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伪孔传》将其解释为「冕服采装曰,大国曰」。《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夷不乱」。《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有服章之美,谓之。」意即因周朝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周朝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

学术争议

中华民国学者钱穆主张,周人为夏后氏之后,与夏人及商人皆为同一民族。学者徐中舒主张,周人为夏人之后,但与商人为不同民族。丁山将这个学说发展为夏商周三代皆为不同民族。

学者傅斯年认为,周人源自姜嫄,是由古代姜姓部落分支出来的,学者王吉林管东青等人皆支持这个说法。

中华民国学者岑仲勉认为周人与西戎为同一种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杨宽认为,周人为西戎,原本为姜戎[9]。学者刘宝才也主张西戎与西周为同一种族[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林甘泉认为,周人的血统来自西戎、北狄,可能源自西羌,但在文献上将「出于戎狄」修饰为「窜于戎狄」,解释其先祖的戎狄成份是沾染而来,而不是本身就是戎狄[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方汉文等,认为原始汉族主体是源自东夷[12][13]

注释

  1. 翦伯赞《先秦史》:「到武王时代,于是周族遂以『西土』的关系,号召西北诸民族,拿起武器,展开对商代奴隶所有者的武装革命。……与商代首都的奴隶暴动合流,于是击溃了商代奴隶所有主的政权。」
  2. 钱穆《国史大纲》:「周族原是渭水流域上游的小邦,沿着渭水东进,以武力灭亡商朝并占领广大的东方,周人是以贵族和统治者的姿态,进行武装殖民和军事占领。」,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2017年。
  3. 刘宝才《先秦史》,台湾五南图书出版,2002年。
  4. 杨宽《西周史》,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1999年。
  5. 付希亮《周部落联盟图腾文化人类学分析》
  6. 樊荣《试析殷商武乙“射天”的涵义》
  7. 付林鹏《周礼· 籥章与周部族的岁时活动》
  8. 《史记三代世表》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
  9. 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
  10. 刘宝才、梁涛〈周族与西戎〉,发表于中国《人文杂志》,1997年6月。
  11. 林甘泉〈夷夏之辨与文化认同〉,收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第3期。
  12. 方汉民〈中国文明本土东部起源说新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3. 罗骥、巩红玉〈论汉族主体源于东夷〉,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