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华
吴兴华(1921年—1966年),笔名梁文星、邝文德[2]、钦江[3] ,中国浙江杭州人,现代文学家及诗人。
吴兴华 | |
---|---|
![]() | |
出生 | 1921年![]() |
逝世 | 1966年![]() |
母校 | 燕京大学 |
职业 | 诗人、教授 |
配偶 | 谢蔚英[1] |
儿女 | 吴同(大女儿)[1] 吴双(小女儿) |
生平
生于1921年,父亲是一名医生,家中有九兄弟姐妹,因在家中排行第三,其朋友称他为“吴三”。中学时就读于崇德中学,16岁因成绩出众考入燕京大学,入读西语系。求学期间,他与同窗好友宋淇一同编辑《燕京文学》。[1]他亦开始写作新诗,为了读但丁《神曲》,自学意大利文,也精通法文、德文,对西方作家了如指掌。[4]
1941年吴兴华毕业,留在校内任教。当时,校方曾计划让其出国深造,但因日军对燕京大学进行封锁而无法成行。后来,燕京大学被日军占领,他和家中兄弟姐妹留在北京,后来不幸患上肺结核。[5]1949年后,吴兴华在北京大学教授英国文学及莎士比亚。1956-1957年,诗坛发起号称「百花时代」的改革,吴兴华停笔多年,也再发表作品,[6]1957年被划为右派和降级。[7]1966年8月3日文革爆发,吴兴华遭到红卫兵批斗,在勒令劳改因为体力不支,被红卫兵强行灌下化学厂污水致死,死时45岁[8]。事后北大负责人告慰家属,说他患急性痢疾身亡。[9]
文学成就
著作
吴兴华以笔名梁文星发表诗作,生前未曾结集,诗稿部份交予宋淇,50年代时,宋淇在香港《人人文学》和台北《文学杂志》,以笔名梁文星代为发表。[15]200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吴兴华诗文集》二册。此外,吴兴华翻译了德国诗人里尔克的诗集。[16]
注释
- 宋以朗. . 南方都市报. 2013-03-19 [2014-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4).
- 宋以朗. . 南方都市报. 2013-04-09 [2014-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9).
- . 中国网. [2005年4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4月29日) (中文(中国大陆)).
- Gunn:《被冷落的缪斯》,页223-224。
- 宋以朗. . 南方都市报. 2013-03-26 [2014-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9).
-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页65。
- . [2014-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4).
- . 2014-07-08 [2015-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夏志清:〈追念钱锺书先生〉,页140。
- Gunn:《被冷落的缪斯》,页223-226。
- 林以亮:《林以亮诗话》,页8-16。
- 林以亮:《林以亮诗话》,页20-22、25-27。
- 夏志清:〈《林以亮诗话》序〉,林以亮:《林以亮诗话》,页6。
- Gunn:《被冷落的缪斯》,页227。
- 夏志清:〈《林以亮诗话》序〉,页13。
- 夏志清:〈追念钱锺书先生〉,页141。
参考书目
- 林以亮:《林以亮诗话》(台北:洪范书店,1976)
- 夏志清:《人的文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追念钱锺书先生〉,页140-154
- Gunn, Edward M.(耿德华)着,张泉译:《被冷落的缪斯——中国沦陷区文学史(1937-1945)》(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外部链接
- 吴同,「蜡炬成灰泪始干」——怀念我的父亲吴兴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王友琴,校园“劳改队”的创建和吴兴华之死(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陈远,燕京,流星式的人物吴兴华
- 袁晓琳. . 澎湃新闻. 2017-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