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炫三
吳炫三(1942年11月14日—[2]),台灣畫家、雕塑家,宜蘭縣羅東鎮人[3]。以原始藝術的抽象表現為其個人風格[4]。喜愛探險[5],早年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6],曾留學西班牙[7]、美國紐約市[8],師事台灣畫家廖繼春、陳敬輝、李石樵[9]。曾參與電影沒卵頭家演出,擔任村長阿福的腳色[10]。
吳炫三 | |
---|---|
出生 | 日治臺灣臺北州羅東郡 | 1942年11月14日
国籍 | 大日本帝国(1942年-1945年) 中華民國(1945年至今) |
教育程度 | |
母校 |
吳炫三曾獲得台灣十大傑出青年、吳三連文藝獎、中山文藝獎、國家文藝獎,以及法國藝術文化騎士勳章[11]。[12]目前定居法國巴黎,工作室的位置就設在立體派大師-畢卡索的附近,有向畢卡索致敬的意味。[13]。
一、生平
(一)出生及早年生活
1942年出生於臺灣宜蘭縣羅東鎮,父親吳聖倉是林務員,母親張罕為家庭主婦[1],吳炫三是4個孩子中的老三。成長在多雨的宜蘭,他從小就喜歡在雨過天青後追逐陽光嬉遊。自童年到初中畢業前皆依四季更迭協助父母務農,有時跟隨在林務局任職的父親走訪森林曠野,在充滿豐富生命的山林中巡遊冒險,閒暇時與太平山、大元山上的泰雅族小友朋們一起遊戲。家鄉的童年記憶、陽光以及在自然中的成長經驗,後來變成他創作發展上的重要泉源。
(二)學生時期
1960年帶著僅僅300元新臺幣離開老家獨自赴臺北,進入淡江中學後開始半工半讀的高中生活。高二時畫家陳敬輝(1911-1968)擔任他班級的美術老師,經常帶領學生在淡水不同角落寫生,啟蒙了他對繪畫的興趣,也引導吳炫三發現自我,立志向藝術創作道路前進。
1964年考上臺灣省立師範大學(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學期間打下紮實的學院訓練基礎,其中幾位老師對他有重要的影響,例如:在色彩關係與造型方面讓他建立觀念的廖繼春(1902-1976),在素描上教導他打好寫實基礎的李石樵(1908-1995),在繪畫整體色面關係上讓他有新體認的馬白水(1909-2003),引導他了解世界藝術潮流及美術史脈絡的陳慧坤(1907-2011)。[2]吳炫三當時主要以西方繪畫媒材進行創作,但大學期間亦師從黃君璧(1898-1991)、林玉山(1907-2005)學習水墨畫,在接觸東方繪畫美學之後對中國老莊哲學產生興趣。1966年,他與同儕友朋共同成立「畫外畫會」,為創始人之一。1968年他在臺灣省立博物館辦理生平首次個展,同年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
(三)赴國外學習及生活
吳炫三大學畢業後即創作不綴,在投入專業繪畫創作初期,因個人成長於臺灣自然鄉野的生活經驗,作品傾向「師法自然」,以生活週遭可見的景物為題材,並被當時的臺灣藝壇視為年輕且具潛力的「鄉土畫家」。[3]作品在1969、1971、1973年,連續三次獲選代表臺灣參展巴西聖保羅雙年展。1971年赴西班牙馬德里皇家藝術學院就讀(San Fernando 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Madrid, Spain),入學後指導教授認為他繪畫技巧好、基礎札實,鼓勵他以「旅行」方式來激勵自己的創作思考。1973年碩士畢業,接受院長的建議,轉赴世界藝術之都美國紐約發展。初來乍到之時,歐洲性格的畫風難被美國藝壇接受,在生活的壓力下,以一年多的時間開計程車維生,並逐步開展創作階段中的「紐約時期」。後來,體會到藝術家的創作應該根植於自己的土地上,1976年自紐約返回臺灣定居。
(四)非洲及世界各地的探險與創作
吳炫三自美返臺後,重新回歸到強調直覺及感性的繪畫手法,並鞭策自己不斷創新求變,繪畫風格多元且多樣化。1978年赴東京「福神畫廊」舉辦個人首次日本個展,藝評家瀨木慎一認為吳炫三「繪畫技巧很好,什麼都會畫」但「要抓到A-Sun很難」的一席話,讓吳炫三決定在1979年前往非洲旅行研究,以尋求更具辨識性的個人獨特畫風及新的創作啟發。
1979-1980年第一次非洲行,從東非、中非、西非行至北非,11個月途經31個國家、走過數十萬里路,三度出入撒哈拉沙漠,曾兩度感染瘧疾、發生四次車禍、無數次的迷途,並經歷鱷魚、猛獸、蚊蟲、蠻族的生死威脅。1983-84年由北美、中美、南美再轉非洲,歷經13個月,進入包括瑪雅文化、印加文化、印第安文化、亞馬遜文化發源地帶。吳炫三在充滿危險、熾烈陽光和生存挑戰的探險歷程中,找到轉捩發展的新創作方向。
1987-1989年,多次進入南太平洋群島旅行研究。其中,首次的南太平洋之旅長達四個多月,他以「跳島」方式,行遍南太平洋及東南亞「巨石文化」區域中的馬來西亞、蘇門答臘、菲律賓、印尼、帝汶、新幾內亞、婆羅洲、斐濟群島、復活節島等。1990-1991年赴北極阿拉斯加愛斯基摩族生活區域旅行研究。1992年於法國設立巴黎竹莊工作室,激勵自己在巴黎與來自世界的13萬藝術家同台較量,隨時保持創作活力。自此之後,每年除了走訪世界各地原住民部落旅行研究,亦固定安排數個月,分別留駐在臺灣、巴黎工作室專心創作。
1992年在日本雕刻之森美術館的個展創作了五件以銅、石為媒材的大型雕塑作品,自此之後,立體作品逐漸成為吳炫三藝術創作的重點之一。
二、創作分期
(一) 西班牙時期
吳炫三1971~1973年留學西班牙期間,在「來自東方」的自覺中,繪畫呈現東方文化特有的性靈美感,繪畫作品蘊藏寧靜致遠的默思意境。色彩的處理受到哥雅(Francisco Goya, 1746-1828)的影響,畫面以色調的朦朧過渡來把握光的變化,呈現微隱的連續動態。
(二) 紐約時期
1973-1976年轉赴美國紐約生活,繪畫方向受到美國機械文明的刺激,以超寫實手法來描繪都會生活相關的主題。作品靈感得自於紐約第五街的百貨公司玻璃櫥窗,以窗外人潮急行匆匆的真實生活,對照窗內奢華的資本主義消費品味,藉由光與速度的瞬間變化,形成動與靜、現實與慾望的反映與折射。
(三) 陽光時期
吳炫三在1979年決定離開安定的文明生活圈,赴非洲荒野尋找新的創作啟發。1979、1983年兩度進入非洲長期旅行研究,發現了非洲自然大地最重要的「動」能──陽光。他觀察到非洲人天生皮膚黝黑如鏡,在炙熱艷陽下,周遭景物會隨著人的移動在如鏡的皮膚上反射入景,由此開創「把風景畫在臉上」這個獨樹一幟的繪畫觀念,並發展成交織著光、色及原始能量,極具個人特色的「陽光時期」作品。
(四) 南太平洋時期
吳炫三1987~1989年多次進入南太平洋群島旅行研究,行遍「巨石文化」區域。旅途中的某個清晨,他路經海邊看到一塊被兒童塗鴉畫上一隻大眼的巨石,觸動並啟發他的「南太平洋時期」作品。此系列畫作以翡翠藍的瑰麗色彩、俐落單純的色塊,呈現純淨素樸的原真世界。吳炫三並將畫中的巨石人格化,矗立於海岸的巨石被添加了眼睛,宛若有了鮮活的生命。
(五) 紅黑白時期
吳炫三在1995年開始將創作投注於臺灣排灣族與他們崇敬的百步蛇圖騰,以及達悟族的紅、白、黑族群特殊色彩上,開展他的「紅黑白時期」。作品以「陰陽紋」為主體,並賦予色彩特殊的意義:紅色代表生命、黑色為力量、白色為和平。作品形式越趨簡練純粹,結合中國傳統象形文字造型,透過自創的陰陽符號來表達。創作概念總和了他對南島體系原住民族的圖騰信仰,以及佛家、道家、東方哲學對「陰陽」互補消長的生命思考。
1995年至今,是吳炫三媒材嘗試的多元開拓期,在繪畫之外,也以陶土、瓷土、現成物、畸零木、巨型原木、石材、銅、鐵、水墨、攝影拼貼等來創作平面或立體作品,並以「回歸本真」的觀點,用素樸且張力十足的創作手法,呈現人類意識中的原始能量。
(六) 水墨創作
吳炫三2013年開始,以個人在創作上強調直覺表現的「狂」,結合對東方哲學中順應天地運行的「氣」與「道」的概念,以水墨為媒材,揮灑出一種「以狂寫墨」的畫風,創作了《殘墨新語》(2013)、《狂墨黃山》(2014)兩系列作品。
(七) 巨型雕塑
巨型雕塑是吳炫三自2001年以來頗受肯定的創作系列之一,作品內涵主要圍繞在「人文精神」、「自然韻律」、「文明和諧」三個主軸,對他自1979年以來游牧非洲、中南美洲、南太平洋等地域的原始文明探索,以及對東方哲學的宇宙運行、萬物創造和合共進的概念,進行融合式的演繹,展現他對自然、生態與人文的關懷視野。
三、得獎紀錄
1978第十六屆台灣十大傑出青年
1981中山文藝獎、
1986第九屆吳三連文藝獎
1987第十三屆國家文藝獎
1998年獲法國政府授勳「文化騎士勳章」,成為繼朱德群、趙無極後,第三位獲此榮銜的華人藝術家。
四、外部連結
SUN WU http://asun.wu.free.fr/
[1]. 陳長華,《南島.熾情.吳炫三》,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0,頁10-11。file:///E:/Users/jcyt/Downloads/%E5%8D%97%E5%B3%B6%EF%BC%8E%E7%86%BE%E6%83%85%EF%BC%8E%E5%90%B3%E7%82%AB%E4%B8%89%20(1).pdf
[2]. 簡志信,〈畫外畫之黑馬 吳炫三〉《中國時報》,第九版,1969年4月28日;高歌,〈畫外畫談吳炫三〉《中國時報》,第9版,1970年9月11日。
[3]. 季潛俠,〈用強烈色彩‧顯樸實風格-吳炫三的繪畫‧表現出濃重的鄉土氣息〉,《青年戰士報》,1970年8月31日。
參考文獻
- . [2021-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1).
- . 國立台灣文學館.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1).
- . 新台灣新聞週刊. 2008-03-12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1).
- . 鉅亨網. 2014-02-17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8).
- .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7).
-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1).
- . 首都藝術中心.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5).
- . 今周刊.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5).
- (PDF). 師大管理學院. [2014-03-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3-01).
- . [2023-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3).
- .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7).
- . 吳三連獎基金會.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6).
- . 旺報. 2013-04-28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5).
外部連結
- 吳炫三 (A-Sun WU) 個人網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法文)(繁體中文)(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