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量素

同量素英語:),又稱、同量異位核種[1],是指質量數相同的核種。由於質量數是質子數中子數的加總,故同量素之間的質子及中子數必然不同。且因質子數(原子序)不同,同量素必然是不同的元素。例:40
16
S
40
17
Cl
40
18
Ar
40
19
K
40
20
Ca
雖然都具有不同數量的質子和中子,但原子核的質量數皆為40,故互為同量素。[2]

各核種半衰期圖示(核種圖

同量素的英文isobar是由希臘文詞根isos(意為“相同”)和baros(意為“重量”)組成。[3]該詞由英國化學家阿爾弗雷德·沃爾特·史都華於1918年提出。[4]

穩定性

理論上,由於馬陶赫同量異位素規則的緣故,兩個以上的同量素不會都是穩定的,例如氬-40,它使得鈣-40理論上不穩定,而碘-126衰變為碲-126氙-126(理論上不穩定)之機率幾乎相同,而沒有任何穩定同位素質量數為5(氦-4加上一個質子中子)、8(衰變為兩個氦-4核素)、145、147、148、149、151、182、183、184、186、192以及209或以上。

参閱

參考文獻

  1. 葉錫溶 蔡長書. . 台灣台北縣: 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8-03-26. ISBN 978-986-150-830-6 (中文(臺灣)).
  2. Sprawls (1993)
  3. . [2023-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4. Brucer, Marshall. (PDF). History.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June 1978, 19 (6): 581–598 [2023-08-13]. ISSN 0161-5505. PMID 35115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5-0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