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钟
吊钟(学名:),别称铃儿花[1]、倒挂金钟及灯笼花等,为杜鹃花科吊钟属植物,原生于香港、华南、湖南及福建等地,亦可见于越南[2],生于海拔600-2400米山地灌丛或次生林中,花期1-3月,果期9-11月。[3]野生吊钟于香港受香港林务条例所保护。[4]因花倒悬于纤细伸长的花柄上,形如倒挂金钟,故而得名吊钟花。吊钟花蜜为太阳鸟的主要食粮之一。
吊钟![]() | |
---|---|
![]() | |
科学分类 ![]()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菊类植物 Asterids |
目: | 杜鹃花目 Ericales |
科: | 杜鹃花科 Ericaceae |
属: | 吊钟花属 Enkianthus |
种: | 吊钟 E. quinqueflorus |
二名法 | |
Enkianthus quinqueflorus Lour. | |
用途
因吊钟的花朵通常在农历新年前后开花,故英文又名为Chinese New Year Flower,意即中国新年花。在清代中叶开始已有吊钟作为年花的习俗,取其「金钟一响,黄金万两」的吉兆,同时吊钟花的花朵都是生长在枝顶上,亦有高中科举之寓意,古时百姓因希望子弟能高中科举,就砍伐吊钟花带回家作为年花。不过近年因人们觉“吊钟”和“吊终”谐音,不吉利,所以较少人以吊钟作为年花。[5][6][7]
形态特征
吊钟是一种落叶或半常绿灌木,可高约7米,但常高3米。树皮呈灰黄色,多分枝,小枝呈淡褐色。叶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而成短柄,常密集生于枝顶,互生,革质,表面绿色而背面淡绿色,长5-10厘米,阔2-4厘米,全缘或顶部疏生细齿,叶两面无毛,侧脉6-7对,中脉两面清晰呈羽状伸出,网脉两面清晰,叶短柄长约5-20厘米,灰黄色呈圆柱状无毛。花为伞房花序顶生,花粉红色或红色,常5-8朵,下垂呈钟型,从枝顶覆瓦状排列的红色大苞片内生出,苞片长圆形或长方形,膜质,花梗绿色无毛,长约1.5-2厘米,花萼5裂,披针形先端披纤毛,长约2-4厘米,花冠呈宽钟状,口部5裂,裂片长约1-1.2厘米,裂片钝圆,轻微反卷白色,雄蕊8枚,雌蕊1枚,雌蕊较雄蕊长。果为蒴果,椭圆形无毛,淡黄色,具5梭,长约8-12厘米,果柄直立粗壮,长约3-5厘米。种子有3-5角或翅。[8]
参考
- . [2008-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3).
- . [2009-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1).
- 香港植物标本室
- 林务规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
- 生态日记 2002年2月8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香港自然网
- 开心过大年-多伦多华人迎新年大纪元时报 2008年2月4日
- . [2008-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9).
- http://www.cvh.org.cn/difangzhi/guizhou/page/3/255.pdf%5B%5D 《贵州植物志》255-256页
- 吊钟花形态特征及繁栽要点四川农经网
参考书目
- 《识花认草》,徐颂军、李娘辉 编,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2002年5月,第173页,ISBN 7-218-03949-9。
- 《香港野花 第一册》,魏远娥、洪烈招、陈淑琼、陈爱强 着,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2007年,第138-139页,ISBN 978-988-211-344-2。
- 《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植物保育丛书第三号 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植物导赏图册》,雷颂宇、邵霭贤、周锦超、冯剑勇 着,2005年,第56页,ISBN 962-8869-23-X。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吊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