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密斯云
史密斯云(Smith's Cloud)是一个位于天鹰座巨大的河外高速氢云团,其银道座标系为l = 39°, b = −13°。它是于1963年由荷兰莱顿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年仅24岁的Gail Bieger使用25米口径的德文格洛(Dwingeloo)射电望远镜首先发现并以她的名字命名(当时她刚刚结婚,婚前姓氏为Smith)[2][3][4]。史密斯云在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直到21世纪初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的Felix Lockman利用100米口径的綠堤電波望遠鏡(Green Bank Telescope)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它将在四千万年内和银河系发生碰撞,由此成为天文学界的一个焦点[5][4][6]。
星際雲 | |
---|---|
高速雲 | |
觀測資料: J2000.0 [1] epoch | |
赤经 | 19h 59m [1] |
赤纬 | -00.3° [1] |
視直徑 | 11° |
物理性質 | |
尺度 | 9.8×10 3 ly(3 kpc) × 3.3×10 3 ly(1 kpc) |
名稱 | 史密斯云(Smith Cloud), WV 360, HVC 040-15 |
相關條目:星雲列表 |
物理特性
史密斯云的形状有点类似彗星,长度为3,000秒差距(9,800 光年),宽1,000秒差距(3,262 光年),质量至少相当于一百万颗太阳质量[5]。它距离地球在11,100 秒差距 (36,000 光年)至13,700 秒差距(45,000光年)[5] ,在天空中的角直径为15度,覆盖的范围几乎与猎户座一样宽,或者相当于20个满月直径[2]。但史密斯云比较昏暗,肉眼无法直接观测到。
起源之谜
虽然科学家已经通过绿岸射电望远镜对史密斯云进行精确观测,但它的起源至今仍然不清楚。根据史密斯云投影的运行轨迹回推,在大约七千万年前它曾经经过银河系。如果当时是发生碰撞的话,那么它应该是位于一个巨大的暗物质晕里面才可以在这次碰撞中保存下来[7]。这意味着它的质量比之前估计的要大,可能是一个富含原始气体的暗星系[8]。这种对暗星系的吸积活动在宇宙大爆炸后不久就开始发生,并直接导致银河系的诞生[4]。
史密斯云起源的另外一种可能是这些气体是在七千万年前银河系几次大型超新星爆炸时的抛出物,它们在星风的推动下进入星系际空间,现在开始回落到银河系[4]。但Lockman认为单纯用超新星爆发很难解释史密斯云的来源,因为要将相当于一百万颗太阳质量的物质抛出银河系需要极高的能量才能实现[5]。
超新星爆发抛出的气体含有大量的重元素,而富含原始气体的暗星系成分中重元素的含量极少。因此未来对史密斯云重金属丰度的测量将会揭开它的起源之谜[4]。
参考资料
- . SIMBAD. [15 March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8).
- David Shiga. . NewScientist.com. 2008-01-11 [2010-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07).
- Smith, G.P. . Bulletin of the Astronomical Institutes of the Netherlands. 1963, 17: 203 [2010-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0).
- Schilling, Govert. . 天空与望远镜杂志. 2008, 115: 28.
- Lockman, Felix J.; Benjamin, Robert A.; Heroux, A. J.; Langston, Glen I.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8, 679: L21. doi:10.1086/588838.
- . [2010-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8).
- arXiv, "The Smith Cloud: high-velocity accretion and dark-matter confinem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M. Nichols, J. Bland-Hawthorn, 2009-11-3, arXiv:0911.0684v1 [astro-ph.GA]
- New Scientist, "Dark galaxy crashing into the Milky Wa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2 November 2009, Issue 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