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号
句号(「。」「.」),也称作句点,是用于陈述句末尾的标点,西式半角句号是用「.」。
-{H|一
@罕金言这护-cn:半角; zh-tw:半角;
}--{H|zh-cn:全角; zh-tw:全角;
}-
。 | |
---|---|
句号 | |
用法
在有些时候,句号也可以用在语气舒缓的反问句的末尾。
句号表示一句话的结束,新一句话的开始,提示读者该句的表达意思已结束。在朗读时,读到句号处应作出适当的停顿,一是给朗读者适当的休息,二是提示听者一句话结束了。
句点「.」亦有时可在中文使用,替代句号:
- 在中国大陆,中西文同时大量混排时,为避免“。”和“.”穿插使用时的不便,可统一采用“.”(全角句点)。
- 在科技文献及数理书籍中,为避免句号被排版人员误会作“0”或者“o”相混淆,也可采用“.”来替代。[1]
书面语中使用的「.」并不都是句点,常见的有
- 小数点:3.1415926
- 下脚点,表示年份的省略:2006.8.1
- 下脚点,表示序号:1. 2. 3.……
滥用
- 在“虽然……但是……”“尽管……但是……”两种句式中,“但是”之前不能用句号。
- 如在单句中多用句号,会使单句成为几个结构意思都不相同的句子。作者可能在写作时没有发现,可是读者读起来后意思就会有所改变。当然,在复句中多用句号会使其中的分句成为单独的句子,破坏了紧密的关系,也会使意思有所改变。
- 极少使用句号,把几个句子合为一句,逗号到底。因为同一段落中上下句的意思或关系很密切,人们怕用了句号就割断了想表达的意思。其实在同一个段落中的每个句子彼此本来就存在着联系,所以才放在同一段里,当一层意思表达结束时就应使用句号。
电脑处理
备注
- 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重订标点符号手册》修订版即误用「.︁」为间隔号。
参考数据
- 国家技术监督局. . [2013-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0) (中文(中国大陆)). 1995年12月13日发布,1996年6月1日实施
- 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 . 2017-12 [2013-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中文(台湾)).
- (PDF). [2010-11-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9-28).
- . w3c.github.io. [2021-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6).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