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蒼梧

古蒼梧1945年—2022年1月11日),原名古兆申,香港作家、詩人。

生平

古兆申生於1945年,1949年移居香港,為廣東高州荷花鄉人。他從小學三年級起入讀聖公會諸聖小學[1],繼而升讀聖公會諸聖中學(1963年中六[2],即高中三[1])。中六畢業後入讀香港中文大學,並分別取得文學士(1967年[3])、文學碩士(中國語文、1969年[4]),2001年完成香港大學博士學位。曾於西貢公立學校任教,於香港、中國大陸和台灣報刊雜誌發表文藝創作及評論,筆名有古蒼梧、傅一石、顧耳、林原、佐持和藍山居等。

1968至1969年間,與戴天於創建書院共同主持「詩作坊」。1970年赴美參加愛荷華大學 (University of Iowa) 國際寫作計劃(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1981至1982年於法國索邦 (Sorbonne) 大學修讀哲學及法國現代文學。

曾參與創辦並編輯《盤古》、《文學與藝術》、《文美月刊》、《八方》和《文化焦點》等刊物,又曾任香港《大公報・中華文化周刊》主編、台北《漢聲雜誌》主編、香港《明報月刊》總編輯和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節目部學術總監。

早期文藝活動主要是中國新詩的創作和文學評論,七十年代開始研究中國電影及戲曲,近年則着力於崑曲推廣及研究。曾為浙江京崑藝術劇院改編崑劇《牡丹亭》(2000) 及創編崑劇《暗箭記》(2001)、為蘇州崑劇院青春版《牡丹亭》擔任顧問 (2004) 及為上海崑劇團改編崑劇《蝴蝶夢》(2005)。[5]

生前獨居,據其好友所述,去世前一天午間與朋友見面後,晚上電話無人接聽,懷疑在家摔倒,直至翌日早上朋友上門探望,才發現倒在地上,在家中離世。[6]

著作

詩集及文集

  • 《銅蓮》(1980)
  • 《古蒼梧詩選》(1987)
  • 《一木一石》(1988)
  • 《備忘錄》(1995)
  • 《書想戲夢》(1998)
  • 《今生此時今世此地》(2002)
  • 《祖父的大宅》(2002)
  • 《古蒼梧集》(2003)
  • 《長言雅音論崑曲》(2009)
  • 《雙程路》(2010)
  • 《舊箋》(2012)
  • 《星斗闌干》(2019)

合著作品

  • 《沈寵綏〈度曲須知〉》(2006)
  • 《王驥德〈方諸館曲律〉》(2006)
  • 《魏良輔〈曲律〉》(2006)
  • 《徐大椿〈樂府傳聲〉》(2006)
  • 《崑劇》(2012)

參與編輯

  • 《現代中國詩選》(1974)
  • 《中國新詩選》(1975).
  • 《溫健騮卷》(1987)
  • 《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譯註》(2009)

翻譯作品

  • 《柏拉特羅與我》(1983)
  • 《舞的意象》(1989)
  • 保羅.安挌爾《美國孩子》(1990)
  • 瑪格麗.杜哈絲《中國北方來的情人》(1993)

参考资料

  1. 馬輝洪. . 萬卷樓. 2019: 88.
  2. . 華僑日報. 1963-11-16: 14 [2022-04-04].
  3. . 華僑日報. 1967-10-18: 13 [2024-02-23].
  4. . 華僑日報. 1969-10-08: 15 [2023-10-22].
  5. . [2021-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2).
  6. . [2022-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