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溫室效應
反溫室效應(英語:)是一個新詞,用來描述使行星大氣層室溫冷卻的兩種不同效果的效應。不同於常見到的溫室效應,反溫室效應是唯一僅知道存在於太陽系中的一種情況。傳統的溫室效應發生是因為大氣層對太陽輻射是透明的,但對紅外線輻射卻幾乎是不透明。反溫室效應對陽光是不透明的,但紅外線可以穿透。
泰坦
在泰坦的霾中包含有機分子,在上大氣層吸收90%抵達的太陽能輻射,但捕獲表面紅外線輻射的效率不高。然而,巨大的溫室效應使泰坦的溫度高於熱平衡的溫度[1],依據McKay 等人的說法,在泰坦的"反溫室效應使表面的溫度降低了9K,而溫室效應使溫度增加了21K。淨效應是表面溫度(94K),比有效溫度的82K溫暖了12K。(也就是,會背離在大氣層中的平衡)[1]。
此外,這種效應的持久性結果是氣象學的反演,在泰坦的斜溫層,大氣的對流層頂之上的溫度會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2]。這種類型的反溫室效應只已知發生在泰坦上,但是它被認為類似於核子冬天的降溫效果[3][4]。
冥王星
另一個不同的機制存在於冥王星,但這不是真正的反溫室效應。陽光照射在冥王星表面冰凍的氮造成昇華,這導致冥王星的表面溫度比衛星卡戎大約要低10℃(20℉)[5]。昇華造成的冷卻類似於太陽輻射直接使地球上的冰蒸發,相反於霜的形成;然而當這發生於地球時不是反溫室效應。這種效應是使用在夏威夷的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發現的。
參考資料
- C.P. McKay, J.B. Pollack, and R. Courtin. . Science. 6 September 1991, 253 (5024): 1118–21. PMID 11538492. doi:10.1126/science.11538492.
See also McKay, ""Titan: Greenhouse and Anti-greenhouse," Astrobiology Magazi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November 03, 2005 (retrieved October 3, 2008) - (PDF). [2015-09-3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 "A Nuclear Winter's Tale By Lawrence Badas" pg 184
- . [2015-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4).
- Space.com - Pluto Colder Than Expecte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