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军戏
参军戏,又称弄参军,宋代用以指狭义的杂剧,为中国戏曲的一种形式。此戏起源于东汉和帝时期,盛行于唐宋。表演内容唐代初期大多以两人对答,互相以言语嘲弄为戏,形式较为简单,多在宫廷之处作表演,后流传至民间;宋代之后便加入扑打、仗击等娱乐效果,使得戏曲更有可观性。一般而言,参军戏至少要有两名角色,一为为「参军」,另一为「苍鹘」,苍鹘再以戏弄参军为乐,有纯粹娱乐作用,亦有讽喻匡正的意味在内。
李商隐〈娇儿诗〉提及「忽复学参军,暗声唤苍鹘」便是说明唐代存在参军戏的一例。
起源
参军戏的原型最早可追溯至汉武帝时期之角觝戏[1],戏剧「东海黄公」当中,西京杂记详细记载此戏的表演形式,一人必须扮虎,另一人则需扮老人,进行搏斗,但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发展,不仅是以实力做为运动角力,,不得颠倒角色之职能。「东海黄公」最早为陕西官中仪待的小戏,后吸收至宫廷角觝戏作为表演项目。
当今较为通行的说法,则是以「表演形式」与「名称订定」两说来分论:
- 就表演形式而论,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认为起源自东汉和帝时期:
开元中,黄嚼绰、张野狐弄参军。始自后汉馆陶令石耽。耽有赃犯。和帝惜其才,免罪。每宴乐,令衣白夹衫,命优伶戏弄,肆之,经年乃放。
石勒参军周延,为馆陶令,断官缉数百疋,下狱,以八议庸之。后每大会,使徘优,着介间,黄祸单衣。优问: 「汝为何官,在我辈中? 」曰: 「我本为馆陶令斗数单衣,曰:「正坐取 是, 故入汝辈中。」以为笑。
表演形式与内容演变[2]
唐代
唐代时期,「参军」的脚色经常有假官演出的现象产生,亦即不再由真正的官职上的参军所扮演,这是唐代的参军多由士族所担任,为避免触怒官员和畏惧士族之势力,将参军和苍鹘的脚色职能颠倒过来,反戏弄苍鹘,但大抵不脱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戏弄形式;故事的内容也脱离了上述起源的石耽、周延的故事脚本,而发展出多元的样貌,参军的脚色也不一定是以官员为限,如〈三教论衡〉这出讽刺三教元老的参军戏当中,李可及即扮演儒士的脚色。
宋代
宋代崇尚士大夫精神的气节,此一时期的参军戏大多都有寓讽练於戏的「优孟衣冠」的传统,演出的形式则渐趋复杂,演出前会有一段与正是演出内容无关的暖身小戏,并将正式的演出内容分为两段,这与当时宋代流行的斗戏,用来评比两戏高下的影响有关,从而演变出的演出形式。
另宋代时,参军的脚色配合戏剧内容的复杂,职能渐趋多样化,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当中便有记载参军于杂剧所负责的动作,大多和导引杂剧人的出场暨念进出场口白,俨然成为表演中的掌局人,与唐代有显著的差异。
与相声的关联
早期学术界认为参军戏应是相声的前身(如罗常培、赵景深、陈末香等),亦有持相反意见者(如任半塘),众说纷纭。然王友梅指出,相声的表演元素虽与参军戏有诸多雷同之处,包括「一逗一捧」、「诙谐讽刺,插科打诨」、「无须特定的专业舞台」﹐再到「参军、苍鹘」演变成南戏北剧中的「副净、副末」的诙谐角色,和相声承袭的京剧小丑表演有所关联,因此将参军戏认定为相声形成的远因[3],近来多认定相声应发源自隔壁戏。
参考数据
- 曾永义. . 台大中文学报. 1988.
- 吴黎朔. . 世新中文研究集刊. 2015.
- 王友梅. . 戏曲学报.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