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笔

原子笔,又称为走珠笔,是现代的一种书写工具,利用笔杆末端的一颗走珠来分配“墨水(一般为油墨)”,使书写者不用像在使用钢笔一样时常抽墨水补充。原子笔的发明为书写提高方便。

「原子笔」的各地常用名称
中国大陆
台湾
港澳
圆珠笔的笔尖部位
圆珠笔书写时的样子

原理

其工作原理就是笔芯大气的压力和油墨的重力的双重作用下,油墨由油管流向笔头的球珠座里,然后油墨黏附在球珠上。

书写时,黏附在球珠上的油墨随着球珠在书写面上的滚动而粘附在书写面上,形成字迹,即达到了书写的目的。

历史

原子笔的原型是由美国律师约翰·J·劳德于1888年10月30日发明,当时他尝试制作一个可以在普通钢笔无法使用的粗糙平面(如木头、厚包装纸)上书写的工具。劳德的原型笔笔头上嵌有一个颗可滚动的微型钢珠,虽然可以在粗糙的表面如皮革上写字,但反而造成在普通纸张上书写的效果不佳,墨水出水不均匀、有漏水和堵塞现象。由于没有商业上的可行性,劳德最后亦没有再继续开发此一专利。

1930年代匈牙利记者比罗·拉斯洛的化学家胞弟发明了第一支原子笔(Ball Point Pen)─一种用滚动的微型钢珠作为笔尖的笔。当时普遍的钢笔因为墨水流动非常快、钢笔存墨量亦奇低,亦未发明量产的预装墨水芯,一般记者单是写一篇报导便已至少需要随身携带好几支笔。拉斯洛某一天因忘记带备用钢笔,最后因墨水耗尽而无法完成报导,深感不便,于是委托其任职化学家的胞弟发明可以在手帕上、木材的表面上写字,且不必灌墨水的新型笔,刚发明的原子笔要价高达10元美金,这在当时所费不菲,约相当于今日的165.6元美金[1]。笔尖有一颗直径约0.1毫米、由合金所制成、耐压耐磨的微型钢珠,嵌在笔尖的圆窝中,如果把笔滑过纸面,钢珠滚动之时便会把压在上方笔管内的墨水带到纸上,此钢珠正是原子笔最大的特色所在。

后来法国的Bic文具买下专利,将钢珠改以陶瓷制作使其更加坚硬,而且更有多种粗细选择,并推出了全塑料制的原子笔,产销量不久便超过了钢笔和在使用的广泛上超过了铅笔,成为了当代最主要的书写工具。Bic所生产的原子笔累积销量超过了一千亿支,成为了世界历来最广泛使用的笔种品牌了。

后来美国和日本分别发明了两种,但是仍使用类似钢笔所用的墨水。

中文名称

香港利丰当年把原子笔从美国输入香港时,产品并无中文名称,改名「原子」是因为当时该词带有高新科技的意象,例如原子能源、原子弹等,取名「原子笔」代表该发明乃创新、突破性的尖端书写技术[2]

普及化的圆珠笔

另一说则为,其乃利用笔之尖端圆珠滚动来到达书写之目的,故当初命名时为「圆珠笔」,亦有人读成「圆子笔」,而逐渐演变成「原子笔」之发音。

台湾自法国引进一次性原子笔始祖BiC黄杆原子笔,亦受法国雷诺原子笔影响,如国际实业的玉兔、SKB的秘书原子笔及利百代系列。台湾第一支国产原子笔是由玉兔牌国际实业工厂股份有限公司(玉兔文具工厂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并命名,约于1966年生产推出,当时原子笔是最高档的文具,卖得比高档钢笔还贵,所以亦与香港分销商引入时的取名逻辑一样,以「原子」象征其高新、尖端科技的意象。[3]

参考文献

  1. . [2021-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6).
  2. 《商业周刊》第1063期,台湾,2008年4月7日
  3. . 台湾区教育用品工业同业公会.

参看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原子笔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