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資訊科技

印度資訊科技印地語乌尔都语)是主要由兩大部分:資訊科技服務管理商業流程委外(BPO)组成的行業[1],它將印度國內生產總值從1998年的1.2%增長到2017年的7.7%[2]。根據NASSCOM數據,該行業在2017年總收入為1,600億美元[3][4],出口收入為990億美元,國內收入為480億美元,增長超過13%。印度資訊科技服務出口在美國佔了三分之二[5]

位於印度班加罗尔印孚瑟斯总部。印度最大的資訊科技服务公司之一
泰德創新育成中心,於2000年時是亞洲當時最大的資訊科技園區

歷史

1967年,印度最早的資訊科技服務業在孟買誕生,當時塔塔集團與美國集團寶來公司合作[6]。第一個軟件出口區域SEEPZ(現代資訊科技園區的前身)於1973年在孟買成立。在1980年代的印度,有80%以上的軟件出口來自於SEEPZ[7]

1991年,印度經濟經歷了重大的改革,開創了全球化國際經濟一體的新時代。1993至2002年間,經濟每年增長率超過6%。阿塔爾·比哈里·瓦杰帕伊(1998到2004年間擔任總理)領導下的新政府將資訊科技的發展列為其五大優先事項,並成立了印度國家信息技術和軟件開發工作組。

根據Wolcott & Goodman於2003年的報告,指出印度國家信息技術和軟件開發工作組的作用:

中譯:在成立後的90天內,工作組編寫了一份關於印度資訊科技現狀的廣泛背景報告和提出一份一百零八項關于資訊科技行動的建議計劃。因為工作組建立在州政府,中央政府機構,大學和軟件業的經驗之上,工作組可以迅速採取行動。而工作組提出的大部分建議也符合世界貿易組織(WTO),國際電信聯盟(ITU)和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的思考內容。
原文:Within 90 days of its establishment, the Task Force produced an extensive background report on the state of technology in India and an IT Action Plan with 108 recommendations. The Task Force could act quickly because it built upon the experience and frustrations of state governments, central government agencies, universities, and the software industry. Much of what it proposed was also consistent with the thinking and recommendanotions of international bodies like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ITU), and World Bank.

甚小孔徑終端可見印度放寬電信監管[8] 。Desai於2006年描述了印度在1991年放寬電信監管所採取的步驟:

中譯:1991年,政府電子部門打破了僵局,創建了一家名為印度軟件技術園區(STPI)的公司,該公司由政府擁有,可以在不違反其壟斷的情況下提供甚小孔徑終端通信。STPI在不同城市建立了軟件技術園區,为每個城市都提供了公司使用的衛星鏈接;本地鏈接是無線電路。1993年,政府開始允許各個公司擁有自己的專用電信,這使得在印度完成的工作可以直接傳播到國外。
原文:In 1991 the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s broke this impasse, creating a corporation called Software Technology Parks of India(STPI) that, being owned by the government, could provide VSAT communications without breaching its monopoly. STPI set up software technology parks in different cities, each of which provided satellite links to be used by firms; the local link was a wireless radio link. In 1993 the government began to allow individual companies their own dedicated links, which allowed work done in India to be transmitted abroad directly.

1991年,塔塔通訊(VSNL)推出Gateway電子郵件服務,在1992年推出64 kbit/s租用線路服務,且於同年推出可見規模的商用互聯網接入。選舉結果通過國家信息中心的NICNET顯示。

“新電信政策,1999”(NTP 1999)進一步幫助印度開放了其電信部門。2000年“信息技術法”為印度電子交易和電子商務制定了法律程序。

2001年11月23日,歐盟 - 印度聯合學者小組正式成立,以進一步促進科技研究與開發。次年6月25日,印度和歐盟在科學和技術領域上開展雙邊合作。印度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擁有觀察員地位,而印度 - 歐盟聯合軟件教育和發展中心將設在班加羅爾[9]

當今形勢

在现今經濟中,印度是最大的科技出口國。出口占印度科技行業的總收入的79%。然而,國內市場也很重要,收入增長強勁[2]。該行業在印度出口總額中佔的份額(商品加服務)從1998財政年度的不到4%增加到2012財政年度的約25%。根據Sharma(2006)的數據,截至2006年,印度資訊科技业佔該國GDP的40%,出口收入的30%,而員工人數僅佔25%。據高德納諮詢公司稱,“印度五大IT服務提供商”是塔塔諮詢服務公司,印孚瑟斯高知特維布絡和HCL技術公司[10][11]

主要資訊科技中心

班加羅爾

班加羅爾被稱為印度矽谷[12][13]。市中值得注意的科技園區是電子城一期和二期,班加羅爾國際科技園高科技園區Embassy GolfLinks Business ParkManyata Embassy Business ParkGlobal Village Tech ParkEmbassy TechVillage

昌迪加爾

昌迪加爾也是不斷發展的國際資訊科技服務和外包出口城市之一。Rajiv Gandhi Chandigarh Technology Park(RGCTP)和Phase 8b Mohali是該市著名的科技園。下一個即將興建的科技園將成為世界貿易中心[14]

海德拉巴

海德拉巴(亦作海德拉巴科技城)是全球主要的信息技術中心,也是印度最大的生物資訊科學中心[15][16]。海德拉巴已經成為印度第二大軟件出口市場[17][18][19]。著名的科技和製藥園區是海德拉巴科技城, Genome Valley海德拉巴製藥城

浦那

浦那是印度和國際領先的資訊科技服務和外包出口商之一。印度下一個最大的資訊科技園區(在新加瓦第的拉吉夫甘地科技園)將擴展至第七期[20]

清奈

清奈擁有良好的資訊科技基礎設施,擁有專門的高速公路IT高速公路[21]

其他

除上述城市外,印度還有許多資訊科技園區,包括加爾各答古吉拉特邦孟買新孟買德里等。

創造就業

由於雲端運算社交媒體的擴散,巨量資料分析都令服務和經濟行业的不利發展,IT服務已可明顯看見基本的結構變化,印度資訊科技行業的許多領先公司的財務業績人數都在下降[22]

另见

  • 印度電子及半導體製造業
  • 印度超級電腦
  • 印度資訊科技公司名單

參考文獻

  1. Nirmal, Rajalakshmi. . The Hindu. [26 Februar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8) (英语).
  2. . NASSCOM. [15 Dec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20).
  3. Singh, Shelley. . 14 September 2017 [3 Nov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1) The Economic Times.
  4. . IndiaTimes.com. [3 Nov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5. . [2019-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1).
  6. . Doccentre.net. [22 Jul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07).
  7. (PDF). www.itida.gov.eg. [22 July 20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9-21).
  8. . Spacejournal.ohio.edu. [28 Sept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1).
  9. Inc, lbp. . Int'l Business Publication. 2013: 300. ISBN 1433081903.
  10. . Gartner.com. 7 May 2012 [28 Sept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8).
  11. . DigiFutura.com. 22 September 2015 [3 November 2017].
  12. Canton, Naomi. . CNN. [6 Dec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8).
  13. RAI, SARITHA. . New York Times. [20 March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13).
  14. . The Economic Times. 2015-12-07 [2019-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1).
  15. Udgirkar, Trushna. . [2019-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16. . www.PharmaBiz.com. [3 Nov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17. . The New Indian Express. [2019-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5).
  18. . timesofindia-economictimes. [2019-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19. . newindianexpress.com. [1 April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20. Banerjee, Shoumojit. . The Hindu. 27 May 2017 [2 August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21. . [2019-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1).
  22. Goswami, Ranjit. . East Asia Forum. [2 Januar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1) (英语).

延伸閱讀

  • Sharma, Dinesh C. . MIT Press. 2015: 274 [2019-03-02]. ISBN 978026202875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1).
  • Parayil, G. . Springer. 2016: 242. ISBN 9780230595613.
  • Vittal, N.; Mahalingam, S. . Manas Publications. 2001: 416. ISBN 9788170491194.
  • Franda, Marcus F. . Rowman & Littlefield. 2002: 251. ISBN 9780742519466.
  • Ezer, Jonathan. . 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 2010: 268. ISBN 978383837279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