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邦和中央直辖区
印度的一級行政區包括有28个邦、8个聯邦屬地、德里国家首都辖区。28个邦每一個邦都有各自的民選政府,首都轄區与邦处相同的地位,而聯邦屬地则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印度各邦和中央直辖区 | |
---|---|
1 安德拉邦 2 阿魯納查邦 3 阿薩姆邦 4 比哈爾邦 5 恰蒂斯加爾邦 6 果亞邦 7 古加拉特邦 8 哈里亞納邦 9 喜馬偕爾邦 10 賈坎德邦 11 卡納塔卡邦 12 喀拉拉邦 13 中央邦 14 馬哈拉什特拉邦 15 曼尼普爾邦 16 梅加拉亞邦 17 米佐拉姆邦 18 那加蘭邦 19 奧里薩邦 20 旁遮普邦 21 拉賈斯坦邦 22 錫金邦 23 坦米爾那都邦 24 泰倫迦納邦 25 特里普拉邦 26 北方邦 27 北阿坎德邦 28 西孟加拉邦 A 安達曼-尼科巴群島 B 昌迪加爾 C 達德拉-納加爾哈維利和達曼-第烏 D 查謨和喀什米爾 E 拉達克 F 拉克沙群島 G 德里國家首都轄區 H 朋迪治里 | |
分類 | 联邦制国家 |
位置 | 印度共和国 |
數量 | 28个邦 9个中央直辖区 |
人口 | 邦:607,688(锡金)–199,581,477(北方邦) 中央直辖区:64,429(拉克沙群岛)–11,007,835(国家首都辖区) |
面積 | 邦:3,700 km2(1,429 sq mi)(果阿邦)–342,269 km2(132,151 sq mi)(拉贾斯坦邦) 中央直辖区:31 km2(12 sq mi)(拉克沙群岛)–153,190 km2(59,146 sq mi)(拉達克) |
本级政府 | 邦政府;联邦政府 |
下級 | 专区;县 |
印度行政區劃的歷史
今日的印度行政區劃有四个源頭:
殖民時期
英屬印度包括今日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及缅甸(1937年前),由兩種不同性質的行政區域組成:
- 省():由印度總督()委任省督()、最高專員()或行政官()管理,直接由英屬印度政府統治。1947年印度独立前夕,英屬印度有17個省:
- 土邦():由世襲的土王統治,土王承認英國的宗主權,而換取對內的自治。各土邦大小不一,由最大的人口逾千萬的海得拉巴邦(),至迷你型的土邦都有。多數的土邦歸英國駐當地的政治監督官()管轄,而這些政治監督官對上向某一省份的省督負責。但在一些較大的土邦,如海得拉巴、瓦多達拉、邁索爾,及查謨和克什米爾,其政治監督官則直接向印度總督負責。
與英屬印度同時期的還有葡屬印度和法屬印度,然而此兩個歐洲國家在印度的領地都只限於沿岸的幾處小地方。葡屬印度包括果阿、達曼和第烏,及達德拉和納加爾哈維利。而法屬印度則包括金德訥格爾、亚南、本地治里、卡來卡及馬埃。
1947年至1956年
1947年印巴分治,英屬印度的各省和土邦分別劃到印度或巴基斯坦,而旁遮普及孟加拉兩個省就按宗教的分界線一分為二納入兩國。海德拉巴邦位於印度中央,其人民多信奉印度教,但其穆斯林土王卻不希望加入印度,因而打算保持獨立,但在印度軍隊介入下,最終加入了印度。查謨-克什米爾的人民多信奉伊斯蘭教,但其土王信奉印度教,因此希望加入印度。
於1947年獨立至1950年印度共和國成立期間,各土邦都被納進新建立的省內,由印度總督委任稱為「拉爾巴拉木」的土邦總督管治。1950年,印度憲法生效,印度總督制廢除,印度將全國的行政區域分為幾個類別:
- 類別A:前英屬印度的省,由選舉產生的邦總督及邦立法機關管治。當時有9個邦屬於此類別,分別是阿薩姆邦、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孟買邦、中央邦(前中央省和貝拉爾)、馬德拉斯邦、奧里薩邦、东旁遮普邦及北方邦(前聯合省)。
- 類別B:前英屬印度的土邦,或由幾個土邦組成的新行政區域,由拉爾巴拉木管治。當時有8個邦屬於此類別,分別是海德拉巴邦、索拉什特拉邦、迈索尔邦、特拉凡哥爾–科欽邦、中央邦、溫迪亞邦、伯蒂亞拉和東旁遮普聯合邦(PEPSU),及拉贾斯坦邦。
- 類別C:既有前英屬印度的省,又有土邦,由最高長官管治。當時有10個邦屬於此類別,分別是:德里邦、庫奇邦、喜马偕尔邦、比拉斯布尔邦、果達古邦、博帕尔邦、曼尼普尔邦、阿杰梅尔邦及特里普拉邦。
- 查謨和克什米爾於1957年前一直保持特殊地位。
- 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作為一個屬地,直接由印度總統委任總督管治。
至於法屬印度,其中的金德訥格爾於1949年投票加入印度,並於1952年正式成為印度的一部份、於1954年成為西孟加拉邦的一部份。法屬印度的其他地區,即本地治里、亚南、卡來卡,及馬埃,於1954年歸印度管治,這四個地區於1962年正式共組成為印度的一個聯邦屬地。葡屬印度的达德拉和纳加尔哈维利於1954年被印度佔領,而果阿、達曼、第烏則於1961年遭佔領,原葡屬印度分別組成為三個聯邦屬地。
1953年,馬德拉斯邦北部操泰盧固語地區投票成立新的安得拉邦,是印度的第一個「語言邦」(以語言分佈作为依據而成立的邦)。
1956年至今
1956年,邦重組法案生效,原A、B、C三個類別被取消,並按語言分界對各邦界線進行重劃。新成立的邦多數承襲自原屬類別A的省,包括有阿薩姆邦、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古吉拉特邦、喀拉拉邦、中央邦、马德拉斯邦、迈索尔邦、奥里萨邦、旁遮普邦、拉贾斯坦邦以及北方邦。而德里、喜马偕尔、曼尼普尔、特里普拉、本地治里、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以及拉克沙群岛則成為聯邦屬地。其餘的邦都歸併入新成立的邦和聯邦屬地。
於1956年後有幾個新的邦和聯邦屬地從原有的邦分割出來。哈里亚纳邦於1966年從旁遮普邦分出,而阿薩姆邦則分出了阿鲁那恰尔、梅加拉亚、米佐拉姆和那加蘭四個聯邦屬地。於2000年有三個新的邦成立,包括從比哈爾邦南部分出贾坎德邦、從中央邦東部分出恰蒂斯加尔邦,及從北方邦西北部分出北安查爾邦。
1975年印度吞併锡金,成為印度的一個邦。此外,有幾個聯邦屬地後來升格為邦,包括果阿、阿鲁那恰尔、梅加拉亚、米佐拉姆和那加蘭。
行政区划
邦
地图 | 名称 | ISO 3166-2:IN[1][2] | 建立时间 | 人口 | 面积 (km2) |
官方语言[3] | 行政首府 | 最大城市 (若非首府) |
人口 密度 (/km2) |
识字率(%) | 城市人口(%) |
---|---|---|---|---|---|---|---|---|---|---|---|
1 | 安得拉邦 | AP | 1953年10月1日 (安得拉邦) |
49,506,799 | 160,205 | 泰卢固语 | 阿马拉瓦蒂 | 维沙卡帕特南 | 308 | 67.41%[4] | 29.6 |
2 | 阿鲁纳恰尔邦 | AR | 1987年2月20日 | 1,382,611 | 83,743 | 英语 | 伊塔那噶 | 17 | 66.95 | 20.8 | |
3 | 阿萨姆邦 | AS | 1912年4月1日 (阿萨姆省) |
31,169,272 | 78,550 | 阿萨姆语、孟加拉语、博多语 | 第斯普尔 | 古瓦哈提 | 397 | 73.18 | 12.9 |
4 | 比哈尔邦 | BR | 1936年4月1日 | 103,804,637 | 99,200 | 印地语、乌尔都语 | 巴特那 | 1,102 | 63.82 | 10.5 | |
5 | 恰蒂斯加尔邦 | CT | 2000年11月1日 | 25,540,196 | 135,194 | 恰蒂斯加尔语、印地语 | 新赖布尔 | 赖布尔 | 189 | 71.04 | 20.1 |
6 | 果阿邦 | GA | 1987年5月30日 | 1,457,723 | 3,702 | 孔卡尼语 | 帕纳吉 | 394 | 87.40 | 62.2 | |
7 | 古吉拉特邦 | GJ | 1960年5月1日 | 60,383,628 | 196,024 | 古吉拉特语 | 甘地讷格尔 | 艾哈迈达巴德 | 308 | 79.31 | 37.4 |
8 | 哈里亚纳邦 | HR | 1966年11月1日 | 25,353,081 | 44,212 | 印地语、旁遮普语 | 昌迪加尔 (共享;中央直辖) |
法里达巴德 | 573 | 76.64 | 28.9 |
9 | 喜马偕尔邦 | HP | 1971年1月25日 | 6,856,509 | 55,673 | 印地语 | 西姆拉 | 123 | 83.78 | 9.8 | |
10 | 贾坎德邦 | JH | 2000年11月15日 | 32,966,238 | 74,677 | 印地语 | 兰契 | 贾姆谢德布尔 | 414 | 67.63 | 22.2 |
11 | 卡纳塔克邦 | KA | 1956年11月1日 | 61,130,704 | 191,791 | 卡纳达语 | 班加罗尔 | 319 | 75.60 | 34.0 | |
12 | 喀拉拉邦 | KL | 1956年11月1日 | 33,387,677 | 38,863 | 马拉雅拉姆语 | 锡鲁万纳塔普拉姆 | 859 | 93.91 | 26.0 | |
13 | 中央邦 | MP | 1947年8月15日 | 72,597,565 | 308,252 | 印地语 | 博帕尔 | 印多尔 | 236 | 70.63 | 26.5 |
14 | 马哈拉施特拉邦 | MH | 1960年5月1日 | 112,372,972 | 307,713 | 马拉地语 | 孟买 | 365 | 82.91 | 42.4 | |
15 | 曼尼普尔邦 | MN | 1972年1月21日 | 2,721,756 | 22,347 | 曼尼普尔语 | 因帕尔 | 122 | 79.85 | 25.1 | |
16 | 梅加拉亚邦 | ML | 1972年1月21日 | 2,964,007 | 22,720 | 英语、加罗语、印地语、卡西语、浦那尔语 | 西隆 | 132 | 75.48 | 19.6 | |
17 | 米佐拉姆邦 | MZ | 1987年2月20日 | 1,091,014 | 21,081 | 米佐语 | 艾藻尔 | 52 | 91.58 | 49.6 | |
18 | 那加兰邦 | NL | 1963年12月1日 | 1,980,602 | 16,579 | 英语 | 科希马 | 迪马普尔 | 119 | 80.11 | 17.2 |
19 | 奥里萨邦 | OR | 1936年4月1日[5] (奥里萨省) |
41,947,358 | 155,820 | 奥里亚语 | 布巴内什瓦尔 | 269 | 73.45 | 15.0 | |
20 | 旁遮普邦 | PB | 1947年8月15日 (东旁遮普) |
27,704,236 | 50,362 | 旁遮普语 | 昌迪加尔 (共享;中央直辖) |
卢迪亚纳 | 550 | 76.68 | 33.9 |
21 | 拉贾斯坦邦 | RJ | 1950年1月26日 | 68,621,012 | 342,269 | 拉贾斯坦语、印地语 | 斋浦尔 | 201 | 67.06 | 23.4 | |
22 | 锡金邦 | SK | 1975年5月16日 | 607,688 | 7,096 | 尼泊尔语、菩提亚语、古隆语、绒巴语、林布语、马嘉尔语、尼瓦尔语、夏尔巴语、苏努瓦尔语、达芒语 | 甘托克 | 86 | 82.20 | 11.1 | |
23 | 泰米尔纳德邦 | TN | 1950年1月26日 (马德拉斯省) |
72,138,958 | 130,058 | 泰米尔语 | 金奈 | 480 | 80.33 | 44.0 | |
24 | 特伦甘纳邦 | TG | 2014年6月2日 | 35,193,978[6] | 114,840[6] | 泰卢固语、乌尔都语 | 海得拉巴 | 307 [7] | 66.50% [7] | N/A | |
25 | 特里普拉邦 | TR | 1972年1月21日 | 3,671,032 | 10,492 | 孟加拉语、特里普里语 | 阿加尔塔拉 | 350 | 87.75 | 17.1 | |
26 | 北方邦 | UP | 1902年3月22日 (阿格拉和奧德省) |
199,581,477 | 243,286 | 印地语、乌尔都语[8] | 勒克瑙 | 坎普尔 | 828 | 69.72 | 20.8 |
27 | 北阿坎德邦 | UT | 2000年11月9日 (北安查尔邦) |
10,116,752 | 53,483 | 印地语、梵语 | 台拉登(临时) | 189 | 79.63 | 25.7 | |
28 | 西孟加拉邦 | WB | 1947年8月15日 | 91,347,736 | 88,752 | 孟加拉语、英语 | 加尔各答 | 1,029 | 77.08 | 28.0 | |
中央直辖区
地图 | 名称 | ISO 3166-2:IN[1][2] | 人口 | 官方语言[3] | 首府 | 人口密度 (/km2) |
识字率(%) | 城市人口(%) |
---|---|---|---|---|---|---|---|---|
A | 安达曼-尼科巴群岛 | AN | 379,944 | 英语、印地语 | 布莱尔港 | 46 | 86.27 | 32.6 |
B | 昌迪加尔 | CH | 1,054,686 | 英语、印地语、旁遮普语 | 昌迪加尔[註 1] | 9,252 | 86.43 | 89.8 |
C | 達德拉-納加爾哈維利和達曼-第烏 | DD | 586,956 | 英语、古吉拉特语、印地语、马拉地语 | 达曼 | |||
D | 查谟和克什米尔 | JK | 12,541,302 | 印地語, 英語 | 斯利那加 (夏季) 查謨 (冬季) |
99.9 | ||
E | 拉達克 | LA | 290,492 | 拉達克語 | 列城 | 3 | ||
F | 拉克沙群岛 | LD | 64,429 | 英语、马拉雅拉姆语 | 卡瓦拉蒂 | 2,013 | 92.28 | 44.5 |
G | 德里国家首都辖区 | DL | 11,007,835 | 印地语、英语、旁遮普语、乌尔都语 | 新德里[註 2] | 11,297 | 86.34 | 93.2 |
H | 本地治里 | PY | 1,244,464 | 马拉雅拉姆语、泰米尔语、英语、泰卢固语[12] | 本地治里 | 2,598 | 86.55 | 66.6 |
注释
- 联邦直辖的城市,同时作为旁遮普邦及哈里亞納邦兩個邦的首府
- 联邦直辖的城市,同时作为印度共和国首都
参考文献
- . 國際標準化組織. [4 Novem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7).
- . UN/EDIFACT. GEFEG. [25 Dec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 (PDF). Commissioner for Linguistic Minorities, Ministry of Minority Affairs, Government of India. [14 January 20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年7月8日).
- (PDF). AP govt. portal: 43. [11 June 20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7-14).
- . [24 Dec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01).
- (PDF). Telangana government portal: 34. [11 June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4).
- (PDF). Telangana government portal: 34. [11 June 20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年7月1日).
- . Uplegassembly.nic.in. [17 June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6月19日).
- . The Times Of India. 2 June 2014 [2016-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30).
- (PDF). Ministry of Law and Justice. Government of India. 1 March 2014 [23 April 20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3-04).
- (PDF). 4 March 2014 [23 April 20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3-27).
- (PDF). [2015-06-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