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濮阳郡

濮阳郡中国东晋时设置的侨郡,后改称南濮阳郡

沿革

晋明帝时,以晋陵郡境内的兖州濮阳郡流民侨置濮阳郡,属侨置的兖州,领廪丘、鄄城等侨县[1]。无实土,民户散居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无锡市一带[2]。后分濮阳郡侨置东燕郡[1]

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改兖州为南兖州,濮阳郡为南濮阳郡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南濮阳郡改属南徐州。元嘉十二年(435年),鄄城县并入廪丘县。元嘉十九年(442年),省东燕郡为东燕县,属南濮阳郡。后又省东燕县。至此,南濮阳郡领二侨县:廪丘、榆次[1][2]。后又复置东燕县。

齐明帝建武三年(496年),废济阳郡,所领鄄城县改属南濮阳郡;省榆次县。至此,南濮阳郡领四县:廪丘、东燕、会、鄄城[3]。后废。

人口

太守

  • 徐熙,东海人。[4]
  • 张次惠,范阳方城人,南朝宋前期在任。[5]
  • 颜师伯,字长渊,琅邪临沂人,宋孝武帝元嘉三十年(453年)在任。[6]
  • 江智渊,济阳考城人,宋孝武帝孝建中领。[7]
  • 姜龙驹,宋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年)弃郡率吏民降于北魏[8]
  • 陈显达,南彭城人,宋后废帝元徽中在任。[9]
  • 彭文之,泰山人,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见任。[10]
  • 桓康,北兰陵承人,宋顺帝升明二年(478年)至齐高帝建元四年(482年)领。[11]
  • 荀伯玉,字弄璋,广陵人,齐武帝建元四年(482年)至永明元年(483年)领,伏诛。[12]
  • 萧谌,字彦孚,南兰陵兰陵人,齐武帝永明元年(483年)至二年(484年)带。[13]
  • 吕文度,会稽人,齐武帝永明中带。[14]
  • 曹道刚,齐郁林王永明十一年(493年)至隆昌元年(494年)领。[15]

注释及征引文献

  1. 《宋书·卷三十五·志第二十五》
  2. 《宋书州郡志汇释》
  3. 《南齐书·卷十四·志第六》
  4. 《南史·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二》
  5. 《梁书·卷七·列传第一》
  6. 《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三十七》
  7. 《宋书·卷五十九·列传第十九》
  8. 《魏书·卷五·高宗纪第五》
  9. 《南齐书·卷二十六·列传第七》
  10. 《宋书·卷七十四·列传第三十四》
  11. 《南齐书·卷三十·列传第十一》
  12. 《南齐书·卷三十一·列传第十二》
  13. 《南齐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二十三》
  14. 《南齐书·卷五十六·列传第三十七》
  15. 《南齐书·卷二十九·列传第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