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市行政區劃

南投市行政區劃內容為臺灣南投縣南投市相關的行政區劃沿革,主要以現今南投市範圍內之區域行政沿革為內容。 南投市行政區在日治時期民國時期調整較多,日治時期以大範圍之管轄區域、單位為調整變動,民國時期則以各里管轄範圍孌動為主。

荷蘭時期

1624年:南投市為荷蘭東印度公司福爾摩沙北部評議會管轄,為第二區域。有稱為Tausa Mato的南投社。[1]

明鄭時期

1662年:鄭氏治臺後,南投地區為承天府天興縣所管轄。

1664年:天興縣改天興州

清朝時期

1685年:屬福建省臺灣府諸羅縣,此時南投社與北投社合稱為南北投社。

1723年:彰化縣設立,南北投社由臺灣縣改由彰化縣所轄。

1759年:另設南投縣丞衙門設於南投街。衙署正名乃「南北投縣丞署」

1875年:南北投保分稱,南投屬南投保。

  • 光輝里屬北投保、八卦山地區屬大武郡東保。

1887年:南投屬南投堡。

  • 光輝里屬北投堡、八卦山地區屬武東堡。

日治時期

1895年6月:台灣縣彰化支廳南投堡。

1895年8月:台灣民政支部南投堡。

1896年:台中縣南投堡。

  • 武東堡轄施厝坪庄。

1897年:台中縣南投辨務署南投堡。

  • 南投堡
南投街南投下街苦苓腳庄牛路頭庄營盤口庄牛食水庄田寮庄番仔井庄牛運堀庄
石頭公庄半山仔庄下庄子庄千秋斗庄公埔庄內轆庄三塊厝庄包尾庄軍功寮庄
  • 武東堡
樟普寮庄六分寮庄凹窩寮庄
草尾嶺庄施厝坪庄橫山庄
  • 北投堡
山腳下庄

[2]


1901年:二十廳時期台中縣分為苗栗、台中、彰化、南投、斗六五廳,南投市屬南投廳南投堡。

1903年:進行街庄整併,南投堡內街庄整併如下

整併後街庄 包含街庄
南投街 南投街、康壽家庄、番社庄(部份)、下庄仔庄(部份)、番仔井庄
三塊厝庄 三塊厝庄、番社庄(部份)
包尾庄 千秋斗庄、下庄仔庄(部份)、包尾庄、田中央庄、月眉仔庄、公埔庄
營盤口庄 營盤口庄、半路頭庄、三崁店庄
內轆庄 內轆庄
軍功寮庄 軍功寮庄、新廍仔庄、十八灣庄、虎仔目庄
茄苳腳庄 石頭公庄、牛食水庄、茄苳腳庄
牛運堀庄 牛運堀庄
半山庄 半山庄
林仔庄 林仔庄、半路厝庄、水尾庄
小半山庄 小半山庄、頂寮庄(北投堡)、苦苓腳庄
橫山庄 橫山庄、施厝坪庄
草尾嶺庄 崩崁庄(北投堡)、凹窩寮庄、樟普寮庄、草尾嶺庄

1909年:南投廳南投區,區役場設於南投街。

  • 南投區轄南投堡之南投街、牛運堀庄、三塊厝庄、茄苳腳庄、包尾庄、施厝坪庄、半山庄、林仔庄、小半山庄、草尾嶺庄、武東堡施厝坪庄。
  • 貓羅溪東岸為營盤口區,轄營盤口庄、內轆庄、軍功寮庄,及今中寮鄉北部地區。

1920年:台中州南投郡南投街,轄南投牛運堀三塊厝茄苳脚包尾西施厝坪(小字地名:西施厝坪 樟普寮)、東施厝坪半山林子小半山草尾嶺軍功寮營盤口內轆等大字

  • 南投堡施厝坪庄為東施厝坪,武東堡施厝坪庄為西施厝坪

民國時期

1946年4月:街庄改設鄉鎮市,南投街改稱南投鎮,下轄三十里,隸屬台中縣管轄。[3]

1950年:南投區、竹山區、能高區、玉山區合為南投縣,為南投縣南投鎮

中興新村設立調整

南投市行政區更動

1958年:營北里劃出光榮里、光華里

1961年:從草屯鎮山腳里劃出部分地區於光華里

  • 在此前為北投堡、草屯街、草屯鎮所轄

1964年:從內興里劃出光明里

1969年:從光華里劃出光輝里

八卦台地區調整

由於二戰後設置之武東、武西、西嶺、鳳山四里大致依日治時期之大字為劃分依據。造成同里間居民來往不易,逐調整為今日區劃。

1974年:武東里改稱永興里,武西里改稱文山里,並調整部分區劃

1975年:文山里改稱福山里

1978年:西嶺里、鳳嗚里改稱鳳山里、鳳鳴里,並調整部分區劃。頂寮莊由西嶺里改為福興里所轄

1981年:因為縣治所在地,改稱南投市

內新里、內興里及軍功里調整

2022年:內新里、內興里及軍功里調整區域,內興里由東到西重新編1~29鄰,軍功里27、28鄰改為13、14鄰[4] ,樟平溪以南仍歸軍功里,原軍功里13、14鄰在樟平溪北岸,改劃入內興里。原內興里1~13、17、24、32鄰共計16鄰在中興路以西,改劃入內新里,成為內新里19~34鄰,內新里與內興里改以中興路為界,簡化里界,也調整警政、消防轄區[5]

資料來源

  1.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南投縣》,29頁
  2.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南投縣》,31頁 表3-2 日治初期南投市街庄社戶數與人數
  3.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南投縣》,31頁
  4. . 2022-02-07 [2022-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8).
  5. . news.ltn.com.tw. 2022-02-09 [2022-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8).

參考來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