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杞笃
卓杞笃·卡珞利谷(排湾语:Cuqicuq Garuljigulj[1];?[2]—1872年),为十九世纪中斯卡罗酋邦(位于今屏东恒春)的头目,曾牵涉入罗发号事件,后又与美国以书面纪录下非正式的谅解备忘录,俗称南岬之盟。英文文献上一般拼其名作Tokitok,汉文文献则以台湾话音译为卓杞笃 (Toh-ki-tok)。
Cuqicuq Garuljigulj | |
---|---|
斯卡罗酋邦头目 台湾统治者 | |
![]() | |
斯卡罗酋邦头目 | |
统治 | 约十九世纪 |
加冕 | 约十九世纪中 |
前任 | Paljaljaus |
继任 | 朱雷 |
安葬 | |
配偶 | Qisi |
子嗣 | 养子朱雷 养子文杰 |
王朝 | 卡珞利谷家族(Garuljigulj) |
父亲 | Paljaljaus |
简历
卓杞笃为卡珞利谷家族族长 Paljaljaus Garuljigulj 的长子,在家中排行第二。
1867年3月12日美国罗发号商船遭风触礁沉没,船员十三人被因误闯龟仔甪社而遭到逮捕并处决,史称罗妹号事件。美国与清政府交涉未果后,1867年6月,美国海军在英国商人必麒麟引路下成功登陆,然遭台湾原住民伏击,远征军指挥官麦肯齐战死,美军战败撤退。期间,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因与中国清朝官员交涉不得要领,因此于同年10月10日由台湾总兵刘明灯随行陪同,前往瑯拜访瑯峤十八社大头目卓杞笃。
会面中卓杞笃强烈捍卫家园,说:「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对西洋人仇视或生性嗜杀,而是西洋人水手和海盗曾多次登陆,扰乱山地,我们的人死伤很多,所以后来见到外人、异地陌生人登陆,即进行自卫。」双方口头约定此后若有遇难船只,海难登陆人员应举红旗为号,原住民便不加以攻击。
原本清朝政府也曾派代表要求与卓杞笃缔结同样的协议,但遭卓杞笃严词拒绝。在李仙得的外交纪录中,记载「卓杞笃派遣他的两个女儿为使者,表示卓杞笃善待西洋人系因敬重其勇气,他亲眼目睹对方(指美国军官)冒着枪林弹雨、箭矢齐飞,无惧地登山抢攻;对方与我父在我们的地盘洽谈和约,目的非常清楚。相反的,清朝官员则不同,我父不想和你们打交道。」[3]。
1871年(清同治十年)琉球国宫古岛民船难,五十四人于琅遭原住民杀害。李仙得曾再次到台湾与卓杞笃会见,双方再次重申南岬之盟的内容。李仙得和卓杞笃之间并没有讨论琉球人之死,李仙得因为他们不是白人也没有很在乎,卓杞笃也避而不谈。因为南岬之盟目的是保护白人的条款,当地原住民认为如果他们是白人就不会被杀。
李仙得和卓杞笃之间的第三次会议,让他察觉卓杞笃无力掌控整个十八社,因此李仙得开始怀疑约定的效力,开始与日本接触。日本在李仙得的帮助下,以此为借口,在1874年(同治十三年)以「保护国民、质问台湾生番」的口号,派兵攻打瑯地区以牡丹社为主的原住民族部落,史称牡丹社事件,而美国人李仙得即为日本外务省顾问,幕后策划该事件。在日军攻打石门之前,便已得知卓杞笃的死讯。[4]
然而,卓杞笃到底死于何年尚有争议,因1875年1月的爱沙尼亚德裔探险家艾比斯原本慕名而来,要来与老卓杞笃会面,但见面后发现老卓杞笃已经是个酒鬼,还提到他与老妻打架,这让艾比斯大失所望。
评论
- 李仙得描述卓杞笃是:「他的举止很从容,语言极为谐合。他的样貌很讨人喜欢,展现极强的意志力与不屈不挠的精神。」
注释
- 猪劳束社 garuljagulj 家系谱(移川子之藏等 [1935])
- 卓杞笃生年不详,而根据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在1867年的会面观察,他目测认为当时卓杞笃年约五十岁。见李仙得《南台湾踏查手记》,黄怡汉译,台北:前卫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 见李仙得〈1867年11月8日呈给美国公使的报告〉USNA: CD, Amoy, M-100, R-3。,节选自陈政三〈李仙得将军与卓杞笃酋长〉
- Davidson, James Wheeler. . . London and New York : Macmillan & co.; Yokohama [etc.] Kelly & Walsh, ld. 1903: 125.
外部链接
- 地图版‧牡丹社事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牡丹社事件的地图史料与空间探索(上)、(中)、(下), 行政院原住民委员会原住民族文献会
- 排湾族与牡丹社事件, 台湾原住民族文化资识网
- 根据西乡从道与番社头目合影照片所绘制的图画,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前任: 名不详 |
瑯峤十八社总头目 ?-1872年 |
继任: 朱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