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香园
十香园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江南大道中怀德大街3号,是晚清著名的花鸟画家居巢、居廉兄弟的居所。十香园始建于1864年,原占地超过700平方米,现占地640平方米,原本由今夕庵、啸月琴馆和紫梨花馆构成,抗战后一度只剩下紫梨花馆,2007年9月复原。据说由于园中种植有素馨、瑞香、夜来香、鹰爪、茉莉、夜合、珠兰、鱼子兰、白兰、含笑十种花木,故名为十香园。[1]1983年成为广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
十香园 | |
---|---|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 |
所在 | 广州市海珠区 |
分类 | 古、近代建筑 |
时代 | 清朝 |
登录 | 1983年 |
历史
十香园是由居巢、居廉兄弟建造。居巢和居廉都是清末岭南著名画家。兄长居巢生于公元1811年,自幼喜爱书画。胞弟居廉比居巢小17岁,自幼丧父,由居巢抚养教导。1848年,居巢居廉兄弟前往广西按察使张敬修处当幕僚。1861年,随张敬修返粤。1864年,张敬修病逝,居巢遂携弟返回广州,扩建原先的居屋,成为十香园。
1865年后,居巢居廉兄弟在十香园定居,并开馆收徒。居巢早逝,收徒甚少。但经过居廉多年的苦心经营,桃李渐众,培养了大批的绘画人材。岭南画派的创始人物: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都是居廉的门生。1904年,居廉逝世。但居氏门生仍然常常聚于十香园,写生作画。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占领广州时曾将司令部设于十香园旁。日军将十香园内房屋推倒,将房梁、檩条等取走用作烧火做饭。一个月后日军撤出,但十香园中的今夕庵、啸月琴馆以及大量家具都被拆毁,只遗存紫梨花馆。[3][4]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破四旧”、抄家之风兴起,十香园也未能避免。居家的大量旧家具、书画、文具、族谱、房契等被烧毁。[3]
修复重建
从1998年起,不断有房地产发展商希望买下十香园地产,但居氏后人坚持不肯卖出。2004年,居家将十香园地产无偿捐赠给广州市政府。而市政府亦开始着手进行十香园的重建工作。经考虑后,决定在十香园原址进行修复重建工作,而不采取移动后复原重建的方案。[5]
2007年2月,广州市政府安置居氏后人从十香园迁出。同年4月,居巢、居廉以及其他居氏先人的骨灰迁葬于中华永久墓园,而同时广州市文物考古所也开始对十香园进行发掘和勘测。5月,修复工程正式开始,分为两个阶段。2007年9月22日,十香园修缮保护工程第一期完成,基本重建了今夕庵和啸月琴馆,修复了紫梨花馆。十香园纪念馆也正式落成开放。[6]2009年5月,十香园修缮保护第二期工程启动,包括建造十香园艺术馆、打通十香园与海珠涌并修建水乡古埠头,以及园区周边整修等。[7]
参考来源
- 王美怡. . 《开放时代》.
- . 广州文化信息网. [2010-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2-01).
- 梁婵. . 广州日报. 2007-09-22 [2010-07-28].
- . 广州日报. 2007-09-22 [2010-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1).
- . 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2007-04-11 [2010-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5).
- . 南方日报. 2007-09-15 [2010-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广州日报. 2010-07-14 [2010-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