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英语:),曾音译为商籁或商籁体[1],是一种定型诗的类型,起源于意大利,一般相信是由雅克布·达·伦蒂尼()创始,于十三世纪时期形成,之后传布到欧洲各国。
十四行诗的原始字面意思,是小诗、小歌谣的意思,最初并不一定是正好14行。在13世纪时,14行诗被定型下来,由十四句诗句组成,其押韵结构与文本构成皆有严格限制。但是随着历史演变,这些约定俗成的限制也有所改变。现在常见的是意大利类(佩脱拉克类)或英国类(莎士比亚类)。
意大利十四行诗
意大利十四行诗分为两段,先八后六。前八句韵脚是 a-b-b-a, a-b-b-a。后六句有两种,c-d-e-c-d-e,或者 c-d-c-c-d-c。第九句不只改韵脚,很多时候题目或感觉也不一样。
意大利十四行诗的规则由Guittone d'Arezzo(1235年-1294年)所建,他自己写了将近300首。最著名的早期十四行诗人是佩脱拉克(Francesco Petrarca,1304年-1374年)。其他意大利诗人也写过一些十四行诗,如但丁(1265年-1321年)和 Guido Cavalcanti (约1250年-1300年)。
英国十四行诗
意大利十四行诗传入英国之后,结构改变。英国类分为3段四句加最后两句。最后的两句通常与前面的差异很大,比意大利类第九句改变更多。一般英国十四行诗的韵脚是"a-b-a-b, c-d-c-d, e-f-e-f, g-g", 或者"a-b-a-b, b-c-b-c, c-d-c-d, e-e"。
现代
较为自由,因为不会有太多强硬的限制,所以有各种新式写法开始出现,可参阅下面数据:
西方
白话文时兴之后,十四行诗变得很少见,但是19世纪和20世纪还是有人写,如法国的Arthur Rimbaud和Stéphane Mallarmé。现在还有专门发表十四行诗的网站。
中国
中国民国时期也有诗人写作中文的十四行诗,如闻一多的《收回》、冯至的《原野的小路》。《收回》前半8行,分为两节,每节4行,后半则一节6行;韵式是“a-b-a-b, c-d-c-d, e-f-e-f-g-g”,形式上和英国的十四行诗相似。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冯至的诗更具代表性,他在1941年一年内写了二十七首十四行体新诗,似有些偶然,又有些必然。他在《我和十四行诗的因缘》一文中有颇详细的叙说。他第一次译作十四行诗,是1928年他不懂法语时经友人范希衡讲解,略加整理而成的法国阿维尔斯(F·Arvers,1806—1850)的一首《十四行诗》。冯至在写《十四行集》之前,除读了中译的莎士比亚、布郎宁夫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等的十四行诗外,进北京大学德语系学习后,吕菲乌斯(Gryphivs)的沉痛的《祖国的泪》,普拉滕(platen)的明净的追求美和形式的《威尼斯十四行》,给了冯至以难忘的印象。他说:“沉痛也好,明净也好,我渐渐感觉到十四行与一般的抒情诗不同,它自成一格,具有其他诗体不能代替的特点,它的结构大都是有起有落,有张有弛,有期待有回答,有前题有后果,有穿梭般的韵脚,有一定数目的音步,它便于作者把主观的生活体验升华为客观的理性,而理性里蕴蓄着深厚的感情。”
外部链接
- Richard Vallance: Selective Historical Bibliography of the Sonne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加拿大人Richard Vallance编辑的早期十四行诗列表,包括342条目,英语。
- Poetry Life & Times (UK) Back Issu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英国诗歌网站,有十四行诗,但是不好找,英语。
- Sonnet Centra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十四行诗中心
- Sonnet Writer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十四行诗写作
- 杨, 锡彭. . 第一版.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63. ISBN 978-7-208-07327-2. OCLC 19207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