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章國徽

十二章國徽为1913年2月至1928年间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的中國國徽,又称“嘉禾国徽”。圖案基於中國古代禮服的十二章花紋,設計者為魯迅錢稻孫許壽裳袁世凱建立的中華帝國亦沿襲作為國徽

十二章國徽
細節
使用者 中華民國
 中華帝國
啟用民國2年(1913年)2月
廢止民國17年(1928年)
嘉禾、干、缀有粉米和山形的黼
扶盾華蟲、龍
其他元素
传统上的十二章图案

设计

国徽的设计中结合了西方纹章的布局及传统的十二章图案[1]

中心

  • 嘉禾:一种双穗禾,为古代吉祥的象征。国徽上的设计来源于汉代《五瑞图》石刻上的图案。
  • 干:嘉禾之后的盾形。
  • 黼:斧形的图案,象征决断。
  • 粉米:斧形表面点缀有白色的米粒,象征农业的供养。
  • 山:斧形下方的曲线,象征穩重、鎮定。[2]
  • 日:中心上方红白相间的图案。
  • 黻:下方黄色丝带間的亞形图案,象征辨別、明察、背惡向善。

左侧

  • 华虫:雉雞,象征有文彩。
  • 藻:华虫嘴中衔藻,象征潔淨。
  • 星辰:华虫头上戴有星辰。
  • 宗彝:华虫所持的古代祭祀用的酒器,象征供奉、孝養。

右侧

  • 龙:象征神異、變幻。
  • 月:龙角背后的图案。
  • 火:龙身的火焰,象征明亮。
  • 宗彝:龙所持的古代祭祀用的酒器,象征供奉、孝養。

歷史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時魯迅署名呈交國務院的擬圖說明書
  • 1913年(民國二年)2月《教育部編纂處月刊》第一卷第一冊載有《致國務院國徽擬圖說明書》,文中說明國徽採用了十二章,並附有國徽圖。還在附註中說,原圖經國務院提意見,已經照改過。文章未署名,但與《魯迅日記》記載相符,應認定為魯迅等人之作。《魯迅博物館保管目錄》今發現有「袁世凱時期國徽圖案鉛模一件」,是十二章國徽圖案,鉛質,明文。

使用

北洋政府大元帅旗使用的十二章图案,與十二章國徽相似,但其實是大總統所佩大勳章的圖案。大勳章本是清朝皇帝所佩的大寶章,制定於1911年;推行未久,清朝滅亡,民國沿用之,改名為大勳章,由大總統佩戴,設計幾乎沒有改變。[4]
十二章國徽圖錢幣 [5]
  1. 民國3年(1914年),袁大總統側面像「壹圓」紀念幣。[6]
  2. 民國12年(1923年),鑄造「壹圓」銀幣,「壹圓」二字有大、小字兩種;同年還鑄造了「壹圓」金幣,也分大、小字兩種。
  3. 民國15年(1926年),直隸省長褚玉璞鑄銀輔幣「壹角」和「貳角」兩種
  4. 民國15年(1926年),山東軍務督辦張宗昌試鑄金幣「拾圓」和「貳拾圓」兩種。
  5. 民國16年(1927年),奉系張作霖鑄紀念銀幣「壹圓」一種。

参考文献

  1. . [2012-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30).
  2. 鲁迅:「然因山作真形,虑无所置,则结缕成篆文,而以黻充其隙际。」
  3. “與稻孫、季市同擬國擻告成,以交范總長;一為十二章,一為旗鑒,並簡章二,共四圖”: 《魯迅日記》1912年8月28日條
  4. . 宁波新闻网 (宁波). [2020-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2) (中文(简体)).
  5. 蘇曄. 李菊 , 编. . 北京: 中國金融出版社. 1992-08: 第153頁. ISBN 9787504909404.
  6. 顧奇; 湯可可. . 中國錢幣 (中國金融出版社). 1993, (第3期).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