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41度线

北纬41度线地球赤道平面以北41纬线。它穿过了欧洲地中海非洲亚洲太平洋北美洲大西洋

北纬41度线在Earth的位置
41°
北纬41度线

在这条纬在线,夏至的白昼长15小时8分钟,冬至则为9小时13分钟。[1]

界线所经

本初子午线开始、向东,北纬41度线经过以下国家、地区或海域:

座标 国家、地区或海域 备注
41°0′N 0°0′E  西班牙
41°0′N 0°56′E 地中海
41°0′N 8°13′E  意大利 阿西纳拉岛
41°0′N 8°16′E 地中海 阿西纳拉湾
41°0′N 8°52′E  意大利 萨丁尼亚岛
41°0′N 9°39′E 地中海 第勒尼安海 意大利庞廷群岛以北掠过)
41°0′N 13°57′E  意大利
41°0′N 17°12′E 亚得里亚海
41°0′N 19°28′E  阿尔巴尼亚 在该国和马其顿的边界——奥赫里德湖中经过
41°0′N 20°42′E  北马其顿
41°0′N 21°51′E  希腊
41°0′N 26°20′E  土耳其 马摩拉海以及伊斯坦堡经过
41°0′N 37°52′E 黑海
41°0′N 38°47′E  土耳其
41°0′N 39°46′E 黑海
41°0′N 40°20′E  土耳其
41°0′N 43°32′E  亚美尼亚
41°0′N 45°10′E  阿塞拜疆 巴库达利阿塞拜疆的一个飞地
41°0′N 45°13′E  亚美尼亚
41°0′N 45°24′E  阿塞拜疆
41°0′N 49°13′E 里海
41°0′N 52°57′E  
41°0′N 61°58′E  
41°0′N 68°4′E  
41°0′N 68°31′E   经过约7公里
41°0′N 68°36′E   经过约12公里
41°0′N 68°45′E  
41°0′N 70°24′E   经过约10公里
41°0′N 70°31′E  
41°0′N 72°30′E  
41°0′N 76°50′E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小部份经过
41°0′N 77°30′E   经过约7公里
41°0′N 77°35′E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甘肃省
内蒙古自治区(在呼和浩特市以北经过约20公里)
河北省
北京市(经过约7公里)
河北省
辽宁省
吉林省
41°0′N 126°5′E   慈江道
两江道
经过盖马高原的中心
咸镜南道(经过虚川郡端川市
咸镜北道
41°0′N 129°43′E 日本海
41°0′N 140°19′E  日本 本州岛青森县
41°0′N 141°23′E 太平洋
41°0′N 124°7′W  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
内华达州
犹他州
怀俄明州南部边界 / 犹他州北部边界
怀俄明州南部边界 / 科罗拉多州北部边界
内布拉斯加州南部边界 / 科罗拉多州北部边界
内布拉斯加州
爱荷华州
伊利诺州
印第安纳州
俄亥俄州康乃狄克西保留地的南部边界)
宾夕法尼亚州
纽泽西州
纽约
康乃狄克州
41°0′N 73°39′W 长岛海湾
41°0′N 72°35′W  美国 纽约长岛
41°0′N 72°0′W 大西洋
41°0′N 8°39′W  葡萄牙 波多以南20公里掠过
41°0′N 6°54′W  西班牙

美国

北纬41度线划分了美国部份州份的州界。

美国,北纬41度线界定了怀俄明州的南界以及科罗拉多州的北界,同时形成了内布拉斯加州科罗拉多州犹他州和怀俄明州的边界。

1606年,英格兰及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及一世宣布成立弗吉尼亚殖民地。他赋予伦敦公司相对的权力「开始维护在美洲大陆中(包括现时的弗吉尼亚州和它的海岸线)北纬34度线北纬41度线之间相对容易规管的土地的生态环境和植物种植的概况」,而詹姆斯镇亦在弗吉尼亚殖民地大概的中心点中成立。后来,一些被称为「朝圣先辈」的定居者打算界定弗吉尼亚殖民地的北界,但相反地,他们却在北纬41度线以北的鳕鱼角登陆,在当地他们拥有普利茅斯殖民地宪章的专有权。[2] 正如当初1664年查理二世的设计了,北纬41度线与哈德逊河的交点亦成为了新泽西州纽约州之间在东北的边界。[3]

北纬41度线同时亦在测量俄亥俄州部份边界时作为一条基础测量线,同时亦与宾夕法尼亚州的西界作为基础,界定了康乃狄克西保留地以及火地的边界。除此之外,北纬41度线亦在格林维尔条约西北条例签订后作为基础测量线,界定密歇根州和俄亥俄州的边缘(具体经过参见托莱多战争)。

另见

参考数据

  1. . [2020-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8).
  2. . www.virginiaplaces.org. [2020-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2).
  3. Graff, Bill. (pdf). Unearthing New Jersey Vol. 2, No. 2. New Jersey Geological Survey. Summer 2006 [2020-07-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7-2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