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意大利

北意大利意大利语)是意大利的一个地理区域。又可分为东北部和西北部两个部分。它由八个行政区组成,分别为西北部的瓦莱达奥斯塔皮埃蒙特伦巴第利古里亚,以及东北部的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威尼托特伦蒂诺-上阿迪杰艾米利亚-罗马涅。截至2014年,其人口为27,801,460人。该地区使用雷托罗曼语高卢意大利语,而意大利其他地区则使用意大利-达尔马提亚语。威尼斯语有时被认为是意大利语-达尔马提亚语的一部分,但一些主要出版物,例如《Ethnologue》和《Glottolog》将其定义为高卢意大利语。

北意大利
Italia settentrionale
Map of Italy, highlighting Northern Italy
坐标:45°30′N 10°30′E
国家意大利
区域
面积
  总计120,260 平方公里(46,430 平方英里)
人口[1]
  估计(2020 est.)27,437,474
语言 
 – 官方语言意大利语
 – 民族[2]
 – 地区语言

出于统计目的,意大利国家统计局在其报告中使用“意大利西北部”和“意大利东北部”一词来表示意大利五个统计区域中的两个区域。

历史

古典时期

北意大利拥有独特的历史。在罗马人到来之前的几个世纪里,这里居住着不同的民族,其中包括利古里亚人(古代威尼蒂人),他们通过琥珀贸易和马匹饲养而繁荣,伊特鲁里亚人(至少自铁器时代早期的维拉诺瓦时期)就在意大利北部得到了定居,他们创建起了如今的博洛尼亚并传播文本的使用。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该地区遭到凯尔特-高卢部落的入侵。这些人创建了都灵和米兰等多个城市,并将统治范围从阿尔卑斯山延伸到亚得里亚海。自公元前3世纪起,罗马人在波河流域的扩张使阻断了凯尔特南下的脚步。经过几个世纪的持续入侵,公元前194年,北意大利的全境被纳入罗马帝国,以此创建了山内高卢行省(GalliaCisalpina)。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罗马文化和语言压倒了以前的文明,随着道路的修建以及农业和贸易的发展,意大利北部成为帝国西半部最发达和富裕的地区之一。

古典时代晚期,西罗马帝国的首都从罗马于286年迁至梅迪奥拉努姆,随后从402年迁往拉文纳,直至476年帝国崩溃,从而加强了北意大利的战略意义。

蛮族南下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意大利北部遭受日耳曼蛮族入侵带来的严重破坏。493年,东哥特人成功创建了一个稳定繁荣的王国,先将首都定在拉文纳,然后迁往帕维亚,但东罗马帝国随后发动的哥特战争导致该王国衰落直至灭亡,并对该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公元554年,东罗马帝国收复意大利全境。570年,日耳曼族的伦巴第人弗留利入侵意大利北部,击溃了当地疲惫的罗马守军,并创建了一个定都帕维亚的、长期统治的政权。整个意大利北部由此得名「伦巴第地区」,并在整个中世纪成为了它的代称。经过最初的战斗后,伦巴底人和拉丁民族之间的关系有所改善。最终伦巴第语言和文化与拉丁文化同化,但是伦巴第人在许多名称、法典和法律等方面留下了影响。768年,法兰克国王查理曼继位771年12月4日,卡洛曼一世去世,查理将苏瓦松纳入其统治,卡洛曼的遗孀偕同其儿子与部分贵族逃往意大利,投靠伦巴底国王德西德里乌斯。773年,德西德里乌斯入侵教宗国,查理应教宗亚德一世的请求参战,并战胜德西德里乌斯的军队;帕维亚于774年6月陷落,伦巴底国王德西德里乌斯被俘。查理取得伦巴底的王位,亦象征着伦巴底人在意大利的统治的结束及卡洛曼一世剩余势力的消亡。查理曼将伦巴第王国并入他的帝国,更名为意大利王国,初步打开了神圣罗马帝国跨阿尔卑斯山的统治形态。前伦巴第公爵大多被法兰克人的伯爵、亲王主教或侯爵取代。

神罗统治

10世纪,北意大利虽然在形式上处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并被纳入意大利王国,其中帕维亚一直是意大利王国的首都,直到1024年,但从11世纪最后几十年开始,意大利逐渐被分为许多小型自治城邦、公社和海上共和国。十一世纪标志着意大利北部经济的繁荣和昌盛,由于贸易的改善和农业创新,文化也蓬勃发展,许多大学成立,其中包括欧洲乃至世界最古老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

城邦的日益富裕使它们能够反抗以德意志皇帝及其当地封臣为代表的传统封建最高权力。这一过程导致了由伦巴第同盟城市组成的伦巴第联盟的创建,这些联盟在莱尼亚诺击败了霍亨斯陶芬皇帝腓特烈一世,在帕尔马击败了他的孙子腓特烈二世,此后几乎独立于德意志皇帝。

联盟未能从一个联盟发展成为一个持久的联盟,随后各个地方城邦之间出现了一个巩固的过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成为由维罗纳的德拉斯卡拉或米兰的维斯康蒂等强大家族统治的领主,并征服了邻近的城市,威胁将意大利北部统一到一个国家之下。

文艺复兴

北意大利最终在1454年达成了权力平衡,根据洛迪和约,意大利北部最终被少数地区国家瓜分,其中最强大的是萨伏依公国米兰曼图亚费拉拉热那亚共和国。威尼斯共和国从14世纪起就开始在大陆扩大影响力。

15世纪,意大利北部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心,无数科学、艺术大家在此风云际会,其时产生文化和艺术作品备受推崇。独立城市的进取阶层将其贸易和银行活动扩展到了北欧,而“伦巴第人”(这个词指的是来自意大利北部的商人或银行家)遍布整个欧洲。1494年至1559年间的意大利战争结束了意大利的统治,使该地区发生了数场法国与西班牙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之间的战争。决定性的帕维亚战役后,当今伦巴第的大部分地区直接或间接处于西班牙的控制之下。与此同时,奥斯曼帝国对地中海东部的控制以及绕过非洲和美洲通往亚洲的海上航线的发现导致了威尼斯共和国的衰落。而热那亚共和国则成功成为西班牙帝国的主要银行基地。

1628/1630年的瘟疫以及17世纪和18世纪意大利经济普遍衰退的状况阻碍了意大利北部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唯一蓬勃发展的政体是萨沃伊公国,由于1720年的军事和外交胜利,它成功获得了撒丁岛,公爵们通过该岛获得了作为一个正式王国的合法性,并提高了都灵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近代历史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后,意大利北部被法国军队征服拿破仑创建了许多附庸共和国,并于1805年创建了一个新的意大利王国,由意大利北部所有地区组成,但皮埃蒙特并入法国本土。新的意大利王国以米兰为首都,拿破仑为国家元首。在维也纳会议上,撒丁王国得以恢复,并通过吞并热那亚共和国以进一步扩大其领土,以加强其对法国的屏障。意大利北部的其他地区处于奥地利帝国的统治之下,要么像伦巴第-威尼斯王国那样直接统治,要么像帕尔马公国和摩德纳公国那样间接统治。博洛尼亚和罗马涅被割让给教皇国。

奥地利帝国政府因其反自由主义政治而不得人心,意大利北部成为引领意大利统一进程的思想中心。尤其是在皮埃蒙特和撒丁王国,他们是1859年至1861年启动意大利统一的国家。1859年击败奥地利人并吞并意大利北部后,新国家开始发起征服意大利南部和中部的战役,都灵短暂地成为整个意大利的首都。

意大利统一后,首都从都灵迁往罗马,意大利北部的行政和机构重要性大大降低。然而从19世纪末开始,特别是随着20世纪50-60年代的经济繁荣,意大利北部,特别是都灵、热那亚和米兰等城市成为意大利工业化最重要的地区,并进一步巩固了其意大利最富裕、最工业化部分的地位。

1943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北部是法西斯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一部分,也是反法西斯游击队活动的主战场。1945年4月19日至25日期间,意大利北部城市开始反抗法西斯和纳粹势力的起义,帮助盟军解放了意大利北部。意大利北部与该国其他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以及意大利作为单一国家的短暂历史,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帕达尼亚民族主义的出现,他们要求意大利北部获得更大的自治权。

经济

意大利人均GDP的南北分野

意大利北部是该国最发达和生产力最高的地区,也是欧洲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地区之一,意大利GDP最高的五个大区,有四个都在北意大利。它是19世纪下半叶意大利最先实现工业化的地区,北意大利的人口和经济都集中在所谓的工业三角区,即是由制造中心米兰和都灵以及海港热那亚组成的都会区。20世纪末,该地区的产业重心东移,目前的工业三角区由伦巴第、威尼托和艾米利亚-罗马涅组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东部地区(包括伦巴第)从此变得比皮埃蒙特和利古里亚更富裕。2021年名义GDP估计为1万亿欧元,尽管意大利北部人口仅占意大利的46%,但其经济却占意大利经济的56%。

城市

城市

2021年7月31日[3] 的北意大利最大城市(人口大于10万者):

排名 城市 人口 大区
1 米兰 1,395,484  
2 都灵 843,235  皮埃蒙特大区
3 热那亚 554,277  利古里亚大区
4 博洛尼亚 394,374  
5 维罗纳 257,490  威尼托大区
6 威尼斯 254,505  威尼托大区
7 帕多瓦 207,485  威尼托大区
8 的里雅斯特 199,744  佛里乌利-威尼斯朱利亚
9 布雷西亚 196,941  
10 帕尔马 196,007  
11 摩德纳 187,595  
12 雷焦艾米利亚 169,010  
13 拉文纳 157,074  
14 里米尼 148,320  
15 费拉拉 131,834  
16 蒙扎 123,409  
17 特伦托 120,336  
18 贝加莫 119,663  
19 弗利 117,102  
20 维琴察 109,239  威尼托大区
21 博尔扎诺 108,010  
22 皮亚琴察 103,294  
23 诺瓦拉 101,792  皮埃蒙特大区

参考数据

  1. . www.demo.istat.it. [2023-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6).
  2. . Webcitation.org. [2015-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4 September 2015).
  3. . demo.istat.it. [2023-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6).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