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引社群

搭讪熟手英语:,缩写作PUA),或自称约会教练勾引社群()、泡妹学把妹达人等,是一种以男性为主要参与者及视角中心的活动,其目标是诱惑女性并与之发生性关系。该类社群通过互联网及实体俱乐部进行运作。[1] 在其中,参与者经常通过针对性的运用各种行为心理方法,并经常致力于争取来自陌生人(主要是女性)在亲密关系方面的许诺。[2]

随着该类文化的变迁,PUA的定义已从简单的搭讪扩展到整个两性交往流程。主要涉及:搭讪(初识)、吸引(互动)、创建联系、升级关系、直到发生亲密接触并确定两性关系[3]

“诱惑科学”、“游戏”[4]或“经研读而得的魅力”的兴起,被归因于现代形式的约会和两性之间的社会规范,这些形式是从妇女权利性别角色变化的感知增加发展而来的。[5] 媒体评论员经常将该类活动描述为性别歧视女性贬抑[6]社会心理学家罗尔夫·波尔 (Rolf Pohl) 将之描述为一个贬抑女性且「倒退」的类宗教社群[7]。 这类活动被归类于反女权主义范畴的一部份。[2]

沿革

泡妹学可以追溯到1970年,当时 Eric Weber写了一本书《泡妞攻略》(英语:),被认为是泡妹学鼻祖。这一阶段,还有心理治疗师Albert Ellis 写了《情色诱惑的技巧》。但这一阶段,只有零星的独立作者和泡妞导师,并没有形成社群。

20世纪80年代后期,Ross Jeffries出版了关于泡妞技巧的短篇小说《如何睡你想睡的女人》。1994年,Ross Jeffries的学生刘易斯· 德佩恩创立了新闻组 alt .seduction.fast(ASF),标志着勾引社群形成——一个以互联网论坛,电子邮件,博客,社交媒体组成的网络。

媒体报道

华语社会,最先把PUA引入的是留学生。部分留学生翻译了Neil Strauss的《把妹达人》(英语:),并将其引入华语地区。早期,该社群只是分享男性如何通过技巧和心理学应用,去接近、搭讪自己喜欢的人,但后来逐渐演化成骗色、骗财的手段。

同时大量的PUA组织自称恋爱导师,开始招生,学费高昂[8]

泡学

泡学其本义是帮助那些因为腼腆或者缺乏经验的人,能尽快掌握如何与心仪异性创建亲密关系的人际交往技术[9]。但是随着泡学的商业化,大量不怀好意的pua组织开始以此敛财。泡学渐渐从搭讪技巧变成诈骗入门指南,由此也在社会上形成了鄙夷厌弃pua的风气,并逐渐形成共识。[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

引申

中国的PUA

在2000年代初,PUA的概念传入了中国。PUA在中国的网络媒体(例如:微博人人网等)上兴起,有教授如何成为PUA的课程,并持续地商业化。

如今在中国,PUA比起原指骗财、骗色的男性,更广泛地使用在对他人进行煤气灯效应(gaslighting)等事物的描述上,只要是贬低他人、情绪勒索道德绑架精神压榨及控制,都可以称为PUA。如今PUA这一概念在中国已经不仅用于陌生男女之间,也可以用于家族中长辈与晚辈之间、职场中上司与下属之间等各种双方在权力和地位上不平等的基础上,强势方利用自己的优势来使对方屈从或顺服的情况。

台湾的PUA

2023年6月,台湾作家何则文遭控以PUA手法性侵2名男子,于脸书上宣布离开公众视野,在台湾网络圈掀起对PUA的讨论。[23]

职场

职场中,上级对下级的精神控制现象也被称为“职场PUA[24]

另见

参考数据

  1. . The Age. 2007-01-29 [2013-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6).
  2. Debbie Ging, Alphas, Betas, and Incels: Theorizing the Masculinities of the Manosphere, Men and Masculinities, 22 (4): pp. 638–657, doi:10.1177/1097184X17706401, ISSN 1097-184X (德文)
  3. 中国网. . 2018-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2) (中文(中国大陆)).
  4. Love, Dylan. . Business Insider. 2013-09-15 [2015-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8).
  5. Hymowitz, Kay S., "Love in the Time of Darwinis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City Journal, Autumn 2008
  6. Singal, Jesse. . New York magazine. 2014-05-28 [2014-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7. Rolf Pohl, Die Pick-Up-Artists – über das Innenleben professioneller Frauenaufreißer, MÄNNER. MACHT. THERAPIE. Gö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pp. 123–142, doi:10.13109/9783666453830.123, ISBN 978-3-525-45383-4 (德文)
  8. . 新京报. 2018-05-28 [2019-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5) (中文(中国大陆)).
  9. 新京报. . 2018-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2) (中文(中国大陆)).
  10. . 苹果生活.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7) (中文(香港)).
  11. 新西兰先驱报中文网.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9) (中文).
  12. . 北京青年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2) (中文(中国大陆)).
  13. . 南风窗.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3) (中文(中国大陆)).
  14. . 多维新闻. 2018-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3) (中文(中国大陆)).
  15. . 新浪娱乐.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0) (中文(中国大陆)).
  16.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2) (中文(中国大陆)).
  17. . 网易新闻.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2) (中文(中国大陆)).
  18. . 政商参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中文(中国大陆)).
  19. . 东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3) (中文(香港)).
  20. . 热新闻.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中文).
  21. . 南风窗.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4) (中文(中国大陆)).
  22. . 多维新闻. 2018-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30) (中文).
  23. 中央通信社. . 中央社 CNA. 2023-06-20 [2023-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9) (中文(台湾)).
  24. . 济南日报. 2020-07-28 [2021-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