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魂IV

剑魂IV(日语:,英语:,)是南梦宫魂之系列的第五款游戏,同时也是该系列中,第一款支持网络连接的游戏,除了可以让玩家借由PlayStation NetworkXbox Live的服务,进行在线的对战,另可借由在线服务,进行游戏内容的更新。本游戏最先于2008年7月29日,在北美、台湾先行发布,其后才在日本、欧洲、澳洲、英国等地发行。

剑魂IV
    北美Xbox 360版游戏封面
    类型格斗
    平台PlayStation 3Xbox 360
    开发商Project Soul
    发行商
    • 日本:万代南梦宫游戏
    • 全球:南梦宫万代游戏
    • 台湾:光荣综合信息
    总监佐佐木胜利
    制作人星野正昭
    系列魂之系列
    模式单人多人
    发行日
    • 北美:2008年7月29日
    • 台湾:2008年7月29日
    • 日本:2008年7月31日
    • PAL:2008年7月31日
    • 英国:2008年8月1日

    除了网络连接的支持,本作的模式也做了大幅的调整,原有的故事、大型机台、训练、纪念馆等模式皆有保留,并添加亡魂塔模式,让玩家在游戏中,享受探索宝物的乐趣;计量表也有依照性质差异,分成生命值、灵魂,与专为星际大战角色设计的「原力值」。

    参战角色也有大幅的更新,星际大战角色与知名动漫插画家所设计的角色,也在本游戏中登场,玩家甚至可以借由角色创建模式,来自订或风格化各类型角色。

    游戏方式

    一般模式

    历代《剑魂》系列保有的传统─「故事」(Story)、「大型机台」(Arcade)、「训练」(Training)、「纪念馆」(Museum)等模式,在本作品中仍持续保留。而「Tower of Lost Souls」(译:亡魂塔)模式,则是本游戏的新要素,大多数的物品都要在该模式中才能获得,至于在以往会出现的「生存」(Survival)模式,则是以亡魂塔内的「下降」(Descend)模式取代[1]

    角色创建模式

    角色创建模式(Character Creation)是延续《剑魂III》原有的模式,除了武器的变换,本游戏亦可修改角色的衣着装扮(除魔王角色亚尔戈、名家原创角色、星际大战角色以外)。别于前作可以见到的特殊流派[2],如铃鼓、足刃、武士刀手里剑、铁扇、长刀等,在本作已经被移除,因而使得该模式更能轻易入手。玩家在四代中,也可以根据喜好,为自订角色量身打造想要的配音,甚至可以改变体格、容貌等[3]

    但在该模式的装备调整,却关乎角色的各能力值,包括防具、武器,或配件(含戒指)等,都有可能会影响到该角色的攻防、生命值,或可用的技能点数[4]。技能点对应的技能,也会因对手差异,造成不同的结果,这些结果都会在故事、亡魂塔、特殊对战模式中反映出来。

    动态对决战斗

    别于历代的版本,在四代的故事、亡魂塔模式中,去除了一般团体对战(Team Battle)的换人方式,导入了《格斗天王2003》中的「动态对决战斗」(Active Matching Battle)系统[5],让玩家在多人对战时,通过审慎的战术,进行适当的轮替。当任一方有人被KO时,另一个对手会快速地出现,而非重开新局,直到时间结束或某方最后一人被KO为止,但这种系统只限于故事与亡魂塔模式。

    计量表

    除了惯有的生命值量表,针对新引入的「必杀终结技」(Critical Finish)所设计的「灵魂计量表」(Soul Gauge)与星际大战角色独有的「原力计量表」(Force Gauge),是本游戏中的新特色。

    灵魂计量表

    「灵魂计量表」是以有色的宝石显示,其颜色会因为攻防状态而有改变,一般初始状态为绿色(装有特定技能时则为蓝色且闪白显示),当防御到一定程度,或者在特定模式中,以魂量发动特定技能时,魂量就会下降,甚至变成红色且量表外框会持续闪红,直到一方陷入「灵魂冲击(Soul Crash)」的防御崩溃状态后,发动者将在一瞬间,以无视敌方生命值的「必杀终结技」结束该局[6],而Namco的这项设计,进而鼓励玩家由消极防守,转为积极攻击[7]

    原力

    原力星际大战角色(达斯·维达尤达、秘密学徒)[8]独有的,某些招式必须配合原力才能使用,且会随招式的破坏力,有不同程度的耗损,计量表则会在未使用原力时逐渐恢复。当原力耗尽时,玩家会在瞬间失去控制[9],对手会有一定机会趁隙攻击。

    在线对战

    在线对战模式是本游戏中另一项特色,也是Namco魂之系列以来首创的模式,玩家可以通过PlayStation Network或Xbox Live的方式,进行(传统的)一般对战与(风格角色过后的)特殊对战[10]

    角色

    注:
    • 斜体字代表本作之新角色。
    • 排序系依照英文开头顺序排列。

    正规角色

    • 亚斯他录(Astaroth)
    • 卡珊卓(Cassandra)
    • 艾薇(Ivy)
    • 齐力克(Kilik)
    • 真喜志(Maxi)
    • 御剑平四郎(Mitsurugi)
    • 夜魔(Nightmare)
    • 拉斐尔(Raphael)
    • 齐格飞(Siegfried)
    • 多喜(Taki)
    • 缇拉(Tira)
    • 巫毒(Voldo)
    • 香华(Xianghua)
    • 希尔妲(Hilde)

    后期角色

    • 艾咪(Amy)
    • 赛凡提斯(Cervantes)
    • 蜥蜴人(Lizardman)
    • 洛克(Rock)
    • 成美那(Seong Mi-na)
    • 雪华(Setsuka)
    • 苏菲缇雅(Sophitia)
    • 塔琳姆(Talim)
    • 吉光(Yoshimitsu)
    • 洪润星(Yun-seong)
    • 札萨拉梅尔(Zasalamel)

    魔王角色

    • 亚尔戈(Algol)[11]

    星际大战角色

    在游戏刚发行时,达斯·维达(Darth Vader)与尤达(Yoda)分别只局限于PS3与Xbox 360平台,直至Namco宣布开放角色下载时[12],角色独占之局面即声明结束;而游戏《星际大战:原力释放》之主角─秘密学徒(The Apprentice),则是在发行时,就已经同时在PS3与Xbox 360平台,以隐藏角色的身分登场。

    名家原创角色

    • 雅修萝特(Ashlotte)[13],设计师:大暮维人
    • 神斩蚀(Kamikirimusi),设计师:久行宏和
    • 修罗(Shura)[14],设计师:奥浩哉
    • 雪菈萨德(Scheherazade),设计师:出渕裕
    • 安哥尔·菲亚(Angol·Fear),设计师:吉崎观音

    发行

    游戏发售后一周,全球销量即突破200万。[15]

    特典版

    特典版在各地有不同的销售方式,因此游戏包含的赠品内容会有所差异。美国欧洲(英国除外)等地的特典版,是以「白金超值版」(Premium Edition)的名义进行贩售,除游戏光盘外,另包含48页游戏插画绘本、纯棉T-Shirt(PS3版为黑色,Xbox 360版为白色),与让玩家自由排列对战组合的「海报式对战表」[16]。白金超值版是以金属外壳的方式呈现,发行日与正常版本相同,且在游戏首度进行时,会自动解除各角色的最强、搞笑武器,与学生服等装扮,在当地被称之「附加自订内容」(Extra Customization Content)[17]

    新西兰澳洲英国的特典版,则是以铁盒(SteelBook Edition)的方式呈现,附赠内容则包含4片高清游戏展示视频DVD、4张游戏壁纸,与附有各角色故事背景的游戏绘本。[18]

    台湾,光荣信息代理之Xbox 360的版本,是以摇杆同捆版的方式推出特典版,内容除游戏光盘外,另包含专属文件夹、Hori原厂大型机台摇杆,与纪念T-Shirt[19];PS3版本并未推出特典版,而是以主机预购礼的方式取而代之[20]

    下载包

    下载包是本游戏配合网络连接的新特色,在游戏刚发行之后,包含音乐、配件、程序更新等下载,都陆续出笼,除了音乐[21]与角色下载外,配件、程序更新等,会依照该游戏片所属之地区而有差异,甚至在欧洲地区,因推出白金超值版的关系,部分下载会作出适当的调整,有些内容也会变成限定于某专属机种才能使用[22]

    相关周边

    《剑魂四》除了各种限定版附赠的商品外,游戏攻略指南和原声带,也在游戏发行后,陆续登场,但部分产品内容会因地制宜。

    • Soul Calibur IV Signature Series Fighter's Guide:此一游戏指南,是由美国BradyGames发行,提供游戏内各种模式解析,让玩家快速进入游戏中,但只限于北美洲与欧洲等地[23]
    • Soul Calibur IV Limited Edition Guide:与「Soul Calibur IV Signature Series Fighter's Guide」内容相同,但有附赠纪念版CD[24]
    • (Soulcalibur IV Perfect Guide)[25]:与美国BradyGames发行之「Soul Calibur IV Signature Series Fighter's Guide」相同,但此为Softbank发行之日文版游戏攻略。

    游戏音乐

    在Namco的魂之系列中,游戏音乐设计是除了游戏畅玩度外,另一个获得娱乐媒体重视的焦点,虽然本游戏仍是由Namco Sound Team统筹音乐的设计,但在星际大战角色与场地的加入后,Namco也特别采用了知名作曲家的音乐,衬托星际大战的主题[26]此外,在最终幻想系列担任主力演奏的「卓越交响管弦乐团」(Eminence Symphony Orchestra)[27]、Basiscape公司的岩田匡治、知名吉他手后藤贵德[28],以及曾参与《鬼武者》原声带演出的稻叶明德[29],都分别在本游戏中,担任客串演奏与作曲,也打破单纯由Namco Sound Team一手包办音乐设计的纪录。

    评价

    评价
    汇总得分
    汇总媒体得分
    GameRankingsXbox 360:85%[30]
    评论得分
    媒体得分
    1UP.comA[31]
    GameSpot8.5/10[32]
    GameSpy4.5/5[33]
    IGN8.7/10[34]
    X-Play4/5[35]
    Fami通87.5[36]
    zConnection86%[37]

    《剑魂IV》在大多数的游戏媒体评价中,多半是正面的,当中包括高清影像、角色创建、在线对战等要素。而欧美地区的评论员也表示,这款游戏对于新手或是格斗游戏的专家而言,都可轻易上手,当中也包含单人挑战「亡魂塔」模式。

    但IGN评论员Ryan Clements指出,「星际大战角色」的设计并不平衡,特别是尤达的体型,与秘密学徒的荒唐乱入,这是该游戏的弊病[38];另外,玩家也对于三代以前既有的团队对战模式(Team Versus Mode)的移除感到困惑与失望。

    参考数据

    1. Julian Cram. . Xbox World Australia. [2008-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30).
    2. . 巴哈姆特电玩信息站. 2005-06-27 [2008-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03).
    3. . 巴哈姆特电玩信息站. 2008-07-01 [2008-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4).
    4. . PlayStation Universe. 2008-04-28 [2008-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7).
    5. . 巴哈姆特电玩信息站. 2008-05-14 [2008-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5).
    6. . 巴哈姆特电玩信息站. 2008-06-27 [2008-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3).
    7. Ricardo Torres. . 2008-04-15 [2008-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2).
    8. (PDF) (新闻稿). 南梦宫万代发展公司. 2008-01-10 [2008-11-02].
    9. . Electronic Gaming Monthly (United States: 1UP Network). June 2008, (229): 28–30.
    10. . 1UP Network. 2007-06-25 [2008-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11. . 法米通. 2008-07-18 [2008-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6).
    12. Ludwig Kietzmann. . 2008-10-17 [2008-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1).
    13. . 法米通. 2008-05-26 [2008-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6).
    14. . 巴哈姆特电玩信息站. 2008-05-24 [2008-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1).
    15. (PDF) (新闻稿). 南梦宫万代发展公司. 2008-08-06 [2008-11-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12-09).
    16. . LucasArts. [2008-11-03].
    17. . GameSpot. 2008-04-15 [2008-11-03].
    18. . 2008-10-28 [2008-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28).
    19. (新闻稿). 台湾光荣信息. 2008-07-25 [2008-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3).
    20. . HiNet游戏网. 2008-07-18 [2008-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04).
    21. . [2008-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2).
    22. Nate Ahearn. . IGN. 2008-07-31 [2008-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10).
    23. . BradyGames. [2008-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17).
    24. . BradyGames. [2008-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16).
    25. . [2008-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2).
    26. Rob Purchese. . EuroGamer. 2008-06-06 [2008-11-05].
    27. Cam Shea. . IGN. 2008-04-03 [2008-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7).
    28. 后藤贵德. . 2008-04-03 [2008-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9. . [2008-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6).
    30. . Gamerankings. [2008-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0) (英语).
    31. James Mielke. . 1UP Network. 2008-07-31 [2008-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6).
    32. . GameSpot. [2008-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9).
    33. Sterling McGarvey; Miguel Lopez. . Gamespy. 2008-07-29 [2008-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26).
    34. Ryan Clements. . IGN. 2008-07-29 [2008-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6).
    35. Matt Keil. . [2008-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22).
    36. . 法米通. [2008-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5).
    37. Zoheir Beig. . zConnection. 2008-08-21 [2008-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5).
    38. Ryan Clements. . IGN. 2008-07-29 [2008-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2).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