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呐鸥

刘呐鸥1905年9月22日—1940年9月3日),本名刘灿波盐水港厅查亩营(今台南市柳营区)人,是一位在上海发展的日治台湾小说家及电影制片。曾为中华电影公司的制作部次长。刘呐鸥在小说、电影和作为电影制片人这些领域留下许多成就。然而,他在1940年9月被暗杀,年仅三十五岁。

刘呐鸥
出生刘灿波
(1905-09-22)1905年9月22日
日治台湾
逝世1940年9月3日(1940岁—09—03)(34岁)
中华民国(汪兆铭政权)上海
死因枪伤不治
国籍 大日本帝国
公民权 大日本帝国
 中华民国(1921年–1940年)
汪兆铭政权(1940年)
母校震旦大学
职业小说家、电影制片人
知名作品《都市风景线》
家乡今台南市柳营区
配偶黄素贞

早年生活

刘呐鸥先后就读于台南盐水港公学校、台南长老教会初级中学,后离开台湾到日本就读于东京青山学园中学部、高等部,1926年秋插班入读上海震旦大学[1]

作品及风格

其写作风格为现代主义路线,与施蛰存等有交往;代表作为《都市风景线》,描写都市男女的狂热迷乱,并借鉴日本新感觉派的技巧。翻译作品包括日本小说选集《色情文化》、弗理契的《艺术社会学》。摄制的电影多属「软片」性质,大多已遗失;其亦引进称「影戏眼」的拍摄技巧。[2]

上海生活

刘呐鸥在上海的生活,正如上海方言「白相」一般,成天过着无所事事的颓废生活。零用钱多半由母亲供给,平日兴趣则是阅读、漫游与鉴赏女性。他认为女人等同于性欲的权化,女性的存在是为了满足性欲,在性之中,女人的快感大于男人。女人没有真正的感觉和爱,女人只追求性爱快感。女人就像是欲望的化身,挑起观察者蠢蠢欲动的情欲,以致能毁灭男人。刘呐鸥在上海多与好友穆时英、戴望舒来往,不与沈从文、鲁迅等人交往。他活在东洋与西洋的矛盾中,而上海这座城市,是他既厌恶又喜爱的地方。[3]

在刘呐鸥日记1927年7月20日,明确指出上海会是他「将来的地」。但是实际上他对上海的感情十分复杂。日记中一方面经常记载他对上海醉生梦死的反感,一方面又歌颂上海的「魔力」。在刘心目中,上海是个「断发露膝的混种」,换句话说,是剪短发、穿短裙的时髦女子。「混种」一方面指这些时髦女子长相中西合璧,一方面指上海到处是外国租界,呈现次殖民地的特色。在东洋人、西洋人对比之时,刘宁可认同东洋人,对西洋人则十分排斥。[4][5]

1940年刘呐鸥曾任汪精卫政府机关报纸《国民新闻》之社长一职,并在同年9月3日于上海遇刺身亡,认为是因卷入黑帮纠纷,也有称是因其与日方过从甚密而被国民党特务怀疑为汉奸并暗杀之。[6]

现存手稿

刘呐鸥作为日本统治时代下的台湾人,没有像林献堂那样强烈的家国情怀,而是一位沉迷在文学、电影、女色与美食的唯美主义者,是时代的局外人,也是一位没有太多国族认同或者说是超越国族认同的文化人。其一生多采多姿,但只留下了一本1927年的日记,现藏于国立台湾文学馆[7]。这本日记没有一天中断,提供了有关他家庭、嗜好、读书、创作和交往的珍贵线索,是了解这位大时代里不愿随波逐流的新潮人物的第一手数据。据刘呐鸥在中央电影摄影厂任职的同事黄天佐说,刘呐鸥是一名语言天才,除了会讲日文、英文、法文、拉丁文外,北京话、上海话、广东话与他家乡的台湾话都应对如流。[8]

家族等相关人物

参考数据

引用
  1. 薛建蓉. . 台湾文学馆在线数据平台. 国立台湾文学馆. [2022-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3).
  2. 许, 秦蓁. . 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1998.
  3. 彭, 小妍. . 中国文哲研究集刊. 1998-03-01, (12): 1-39.
  4. 彭, 小妍. .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 2001-12.
  5. 许秦蓁. . 台北: 秀威信息. [2020-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8).
  6. . [2023-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9).
  7. 林雪娟. . 中华日报. 2016-06-07 [2018-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8. 余杰. . 台北: 八旗. 2019-04-24.
来源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刘呐鸥
维基文库中该作者的作品:
刘呐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