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三
刘向三(1910年10月—2007年11月5日),河南省邓州市罗庄镇刘岗村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刘向三 | |
---|---|
刘向三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副部长 | |
任期 1975年1月至1979年2月 |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910年10月 大清河南省邓州市罗庄镇 |
逝世 | 2007年11月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 |
籍贯 | 河南省邓州市罗庄镇 |
政党 | 中国共产党 |
生平
民国时期
1925年在家乡读小学。1927年5月,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第14军到了南阳,刘向三入伍先后任班、排长,后调军官教导团学习、又在高级执法队任上尉副官。后随部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1931年,参加江西宁都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红一方面军红十四军无线电队长,红一方面军红五军团、中央军委保卫局科长,红三十军特派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1934年参加红军长征,1935年长征到达延安,当时陕甘宁边区正在肃反,毛泽东就派王首道、刘向三、贾拓夫三人带1部电台和1个排的兵力,先期到瓦窑堡接管西北保卫局。由董必武、李维汉、博古、王首道、刘向三5位负责审理刘志丹案,推倒了强加给刘志丹等人的莫须有罪名,释放了被关押的干部[1]。
1938年9月,党中央决定派刘向三带50多名军事干部到洛阳,和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联系,要求在洛阳建立八路军办事处,做些半公开工作。但程潜不允许建办事处,只同意建立八路军通讯处,刘向三任八路军洛阳通讯处处长[2]。同时,在中共河南省委负责人中,刘向三兼任军事部长。刘向三等经过考察,决定撤出30多人去渑池设个八路军兵站。1938年11月,经报请十八集团军总部批准,朱德、彭德怀签署文件,林伯渠写信,刘向三带人和国民党渑池县县长李树德交涉,1938年11月,在渑池县城东北角的小寨村建立了“第十八集团军渑池兵站”,兵站归属洛阳八路军通讯处领导[3]。不久,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由卫立煌接任。洛阳八路军通讯处才改为办事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结束后,刘少奇离开延安,经过西安、渑池、洛阳。在渑池召开中共豫西特委(书记刘子久)扩大干部会议。刘向三只参加过了两次会,其他时间,主要负责在渑池布置开会期间的保卫工作。1939年3月,刘向三调回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后任延安八路军军委总政治部总务处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总务处处长。
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历任吉黑军区后勤部部长、师政委,哈北军分区司令员,中共哈北地委书记,1946年7月,任东北工矿处处长,东北工业部秘书长兼煤矿管理局局长等职[4]。
参考
- 陈元等主编. .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2.01: 260. ISBN 7-80023-302-2.
- 政协洛阳市老城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 政协洛阳市老城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1990.12: 1–2.
- 叶成林,李蓉著. .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5.09: 72. ISBN 978-7-5098-3262-2.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三门峡市委员会,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 2006.10: 430.
- 胡悌云彩,张文彬主编. .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98.09: 126. ISBN 7-80627-397-2.
- 郭化若主编. .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3.07: 941. ISBN 7-206-01814-9.
- 何虎生等主编. .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3年5月: 177–178. ISBN 7-80088-393-0.
- 何虎生,李耀东,向常福主编. .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6.07: 213. ISBN 7-80088-393-0.
- 姚进忠主编. . 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1.07: 58. ISBN 978-7-5649-0223-0.
- 林英海,葛纪谦主编. . 河南当代人物辞典编辑委员会. 2006.07: 49.
- . 搜狐. [2018-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