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雷集团


凯雷集团英語:),舊譯為卡萊爾集團,成立於1987年,創始人大卫·鲁宾斯坦等人,是一家位于美國华盛顿特区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主要業務包括企業購併房地產、槓桿財務以及創投,投資產業範圍遍及航太國防、消費零售、能源、醫療保健、科技、電信、媒體與運輸業。管理的资产超过3760亿美元,给投资者的年均回报率高达35%,被称为“总统俱乐部”。

凱雷集團
公司類型上市公司
股票代號NASDAQCG
羅素1000指數
ISINUS14309L1026在维基数据编辑
成立1987年1987
創辦人William E. Conway, Jr.
Daniel A. D'Aniello
David M. Rubenstein
代表人物Daniel A. D'Aniello
William E. Conway, Jr.
David M. Rubenstein
總部 美國华盛顿特区宾夕法尼亚大道1001号
产业私人金融
產品管理服務
房產管理
財務規劃
資本募集
營業額 US$ 8.78 billion (2021)[1]
1,572,500,000 美元 (2022年) 编辑维基数据
US$ 2.97 billion (2021)[1]
資產管理規模 US$ 376 billion (2022)[1]
資產 US$ 21.25 billion (2021)[1]
員工人數1,850 [2]
网站www.carlyle.com

美国前任总统老布什、英国前首相梅杰、菲律宾前总统菲德尔·拉莫斯、美国前证券与交易委员会(SEC)主席阿瑟·列维特、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都曾在其中挂职,拥有较深的政治资源。在这个“俱乐部”的投资者中间,也包括美国前任总统布什本·拉登家族成员,只是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凯雷集团结束了与賓拉登家族表面的合作关系。

历史

凯雷最早的发起人是史蒂芬·诺里斯(Stephen Norris),他在担任万豪集团收购兼并公司的税务负责人时,发现收购阿拉斯加爱斯基摩人的公司能够合理避税,这让他由此投身于私人股权投资业务。通过前总统卡特的助理大卫·鲁宾斯坦的政治背景和人脉募集了第一批投资人,这便是凯雷的起点。

凯雷早期并不算成功,直到在老布什任美国总统期间,老布什家族实际控制了凯雷,当时担任国务卿的詹姆斯·貝克曾担任凯雷高级顾问并为其大股东之一,美国前国防部长弗兰克·卡路奇(Frank Carlucci)曾任其董事长,前白宫预算主任迪克·达尔曼也曾担任其顾问。

尽管凯雷独特的政府背景给予业务上诸多便利,但是当凯雷完成早期的一系列交易之后,其最大的基金也不过只有1亿美元。为解决此问题,1990年代中期请来乔治·索罗斯成为凯雷的有限责任合伙人,在他的号召之下,筹集资金突然变得令人惊奇的容易。并于1990年通过政治和金融的完美结合,表面上通过前国防部长弗兰克·卡路奇促成了凯雷在国防工业中的一项重大投资。从美国陆军那里赢得了200亿美元的军火合同,凯雷集团才真正起飞,标志着布什家族财富通过金融工具迅速成世界巨富。

史蒂芬·诺里斯,于1995年选择离开另起炉灶。

公司的取名源自二人第一次见面讨论成立公司的酒店名,位於纽约上东区的凯雷酒店(Carlyle Hotel)。

2007年,阿布扎比投資公司Mubadala以13.5億美元,購入凱雷7.5%股權。

2011年,凱雷投資集團(Carlyle Group-Carlyle Asia Growth Partners IV)和雲峰資本收購了數字電影解決方案提供商GDC Technology Limited約80%的股份。

2019年,凱雷集團因為在斯庫特·布萊恩收購美國歌手泰勒絲母帶版權時提供資助而被捲入爭議[3]

2020年6月2日,The Carlyle Group 和 T&D Holdings宣布他們已完成對Fortitude Group Holdings的76.6%股權的購買,Fortitude Group Holdings包括Fortitude Re和American International Company Inc. 。

2021年1月,凱雷投資集團收購了英國視頻遊戲開發工作室Jagex的多數股權,後者以大型多人在線遊戲RuneScape聞名[4]

旗下全资公司

  • 凯雷资產管理有限公司(Carlyle Capital Corporation)
成立于2006年8月,专门用于投资次级贷款,由于危机爆发,无法支付166亿美元的次级贷款,公司已经在08年3月在媒体上宣布进入破产清算。2017年9月,法院裁定凯雷在诉讼中不承担任何责任。[5]

收購公司

2006年,凱雷集團併購東森電視台[6]

凯雷目前在中国大肆收购重要国有企业如太平洋保险徐工集团等,但其出价往往大大低于企业的实际资产,引起不少争议。

在台灣曾試圖收購日月光半導體,但因出價過低及政府不支持等因素,於2007年4月宣告破局。[7]

後來於2007年11月9日入主東森媒體集團旗下的東森媒體科技

東森媒體科技系統台改名為凱擘股份有限公司,已於2009年9月16日被台灣大哥大併購。

另外於2017年11月14日東森電視台出售給茂德國際投資公司。[8]

在亚洲管理的基金

  • 亚洲技术投资基金
  • 凯雷亚洲合伙人,750百万美元,企业收购基金
  • 凯雷亚洲创投I,159百万美元,创业基金
  • 凯雷亚洲创投II,164百万美元,创业基金
  • 凯雷亚洲房地产基金,410百万美元

集团相关重要人物

商界

  • G. Allen AndreasArcher Daniels Midland Company董事长。
  • Daniel Akerson,美国多家大公司董事。
  • Joaquin Avila,美国著名投资银行家。
  • Lou Gerstner,现任凯雷集团董事长,曾任IBM董事会主席和著名的食品企业Nabisco的CEO。
  • Laurent Beaudoin,加拿大著名重工业巨无霸彭巴迪BombardierCEO(1979年至今)。
  • Paul Desmarais加拿大电力公司董事长。
  • Arthur Levitt,前任美国证监会主席。
  • David M. Moffett,美国最大房贷机构房地美Freddie Mac)的CEO,由财政部长Henry M. Paulson Jr.亲自任命。(2008年9月7日)
  • Karl Otto Pöhl,前任Bundesbank总经理。
  • Olivier Sarkozy(前任法国总统尼古拉·薩科齊同父异母兄弟),凯雷财务咨询管理董事和总经理(2008年3月至今)[9]
  • Jeffrey Chen,ASE-Taiwan台湾路透社CEO。
  • Jason Chang,ASE Group台湾路透社董事长。

北美

  • 詹姆斯·貝克,前任老布什美国国务卿,里根小布什总统班子成员,1993年至2005年期間擔任凯雷高级顾问。
  • Frank C. Carlucci,前任美国国防部长(1987-1989);国防部长Donald Rumsfeld的大学摔跤伙伴,曾擔任凯雷集团董事长(1989-2005)。
  • Richard Darman,老布什预算办公室部长,1993年至今擔任凯雷高级管理董事和顾问。
  • Randal K. Quarles,前任小布什秘书团成员。
  • Allan Gotlieb,加拿大驻美国大使(1981-1989),凯雷加拿大顾问团成员。
  • Arthur Levitt,前任美国证监会主席,從2001年至今擔任凯雷高级顾问。
  • Dan Senor,政治顾问
  • Peter Lougheed,加拿大阿尔伯特(Alberta)省长(1971年-1985年)。
  • Luis Téllez Kuenzler,墨西哥经济学家,现任交通部长,前任能源部长。
  • Frank McKenna,加拿大驻美国大使,前任凯雷加拿大顾问团成员。

欧洲

  • 梅傑英国前任总理,曾擔任凯雷欧洲总经理(2002-2005)。

澳大利亚

  • Peter Cornelius,澳大利亚尼尔森新闻调查公司CEO。

亚洲

  • 刘鸿儒,前任中国证监会主席。
  • Anand Panyarachun泰国(两任)前总理,2004年以前凯雷亚洲顾问团成员。
  • Fidel V. Ramos菲律宾前总统,2004年以前凯雷亚洲顾问团成员。
  • 他信,泰国前总理,2001年以前凯雷亚洲顾问团成员。

中东

  • 沙飞格·本拉登(Shafig bin Laden),头号恐怖分子賓拉登的亲哥哥。

媒体

  • Norman Pearlstine时代主编(1995-2005)。

參考文獻

  1. Sisario, Ben; Coscarelli, Joe; Kelly, Kate. . 紐約時報. November 17, 2020 [2020-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7).
  2. . 美股之家. 2021-05-08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3).
  3. . Financial Times. 2017-09-04 [2022-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6).
  4. . [2016-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7).
  5. . [2022-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6. Nick Clarck, Carlyle poaches Olivier Sarkoz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e Independent, 4 March 2008 (英文)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