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争论
南京大屠杀(日文:)是日本侵华战争初期日本军队在中华民国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規模屠殺、強姦以及纵火、抢劫等战争罪行与反人类罪行。中日双方对该事件所造成的遇害人数及损害状况一直存有争议,该事件也成为影响当今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历史遗留问题之一。
历史学界普遍认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南京保卫战之后,占领南京城的大日本帝国陆军在城内及周边200里城镇及村落实施暴力的程度与范围。然而过去半个多世纪,日本却对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包括性质、程度等)存有较大争议。
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人数的统计偏差较大。许多中國历史学者将“30万死者”视为对遇难总人数的一个比较准确的估计。然而,在日本,否定论者及右翼支持者则認為,实际死亡人数显著低于30万的数字,甚至认为大屠杀事件纯属虚构或中國人所做。
但同时,在日本,尽管公众对大屠杀有不同意见,但仅有很少数的人完全否认暴行的存在。数十年来,一些日本记者及学者(如洞富雄及本多勝一)在批驳修正主义者的历史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然而,由于日本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举动往往被中國认为是其在变相否认二战时期犯下的罪行,因此这类争论往往激起中國对日本的反感,并造成日本与其中国关系紧张。包括东中野修道在内的否定主义者言论,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并在国际媒体(主要是中国及韓國)产生反响,同时影响了日本及邻国的关系。日本历史教科书对南京历史事件的描寫,也对中日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
遇难人数
南京大屠杀所造成的实际遇难人数,长期以来一直是各派争论的焦点。由于官方档案多半遗失,人们只能从其他间接档案中推测实际遇难人数和损失大小。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调查南京大屠杀共造成人员伤亡约260,000人。根据1946年南京战争法庭(英文: )的调查,中国对遇难人数的官方估计值为三十萬人以上(仍在補充)。日本历史学者对遇难人数的估计范围则从0人至200,000人不等[3][4][5],也有法國學者認為只有十萬以下[6],部分數字更低至4万人[7][8],甚至更少。还有比如日本軍國主義直接否认有大范围的针对平民的屠杀存在,认为屠杀不过是战争中发生的少数不可避免的人员伤亡,并非出于日本皇军的本意,这些軍國主義者宣称南京大屠杀是出于政治宣传目的而捏造出来的历史。然而充分的史實證明,南京大屠殺是一場巨大的災難。[9][10]
其他爭議
对于南京城范围的定义,屠杀所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遇害人员身份等三个问题,各界存有较大争议。
事發地點
南京大屠杀较为狭窄的定义仅包括发生于南京安全区内的屠杀事件,而较为宽泛的定义则包括发生在南京城外的屠杀,更为宽泛的定义将属于南京行政范围内的六个区中所发生的屠杀事件也包含在内。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所裁定的大屠杀范围是南京城及周边200华里的城镇及村落。
持續時間
类似地,南京大屠杀所持续的时间,有人认为仅限于南京城陷落后的六个星期,但也有人认为应该将自日军于1937年11月中旬侵入江苏省起直至1938年3月中旬这4个月中所发生的所有屠杀事件都归于南京大屠杀的定义之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裁定认为,严重的大屠杀持续了7周,其中前3周属于非常严重的大屠杀。
参考文献
- 日本政府机构采用的称呼
- 波多野澄雄、莊司潤一郎. . . 2010年1月31日 (日语).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Shokun!, February 2001, 192-193.
- Katsuichi Honda, The Nanjing Massacre: A Japanese Journalist Confronts Japan's National Shame (Armonk, New York: ME Sharpe, 1999), xiii.
-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Shokun!, February 2001, 194.
- Jean-Louis Margolin, "Japanese Crimes in Nanjing, 1937-38: A Reappraisal," China Perspectives, January–February 2006.
- "Nanking Atrocities - In the 1990s." Nanking Atrocities - In the 1990s. Online Documentary: The Nanking Atrocities, Aug. 2000. Web. 12 Feb. 2014.
- . [2013-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4).
- Fogel, Joshua A. The Nanjing Massacre in History and Historiography. 2000, page 46-8
- Dillon, Dana R. The China Challenge. 2007, pp. 9–10
- . 新浪网. [2012年6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4) (中文(中国大陆)).
- . 环球时报. [2012-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3)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