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峰

共振峰()是用来描述声学共振现象的一种概念,[1]在语音科学及语音学中,描述的是人类声道中的共振情形。常用的量测方法是由频谱分析或声谱图(spectrogram,见图)中,寻找频谱中的峰值。但假如说话者,用比较高的基频发出元音,例如小孩或女性的声音,则频谱上看起来比较像是宽带状,比较无法看出明显的峰值。在声学中,共振峰是用来描述声源内部的共振,特别是对乐器而言,指的是共鸣箱内的共振。我们也可以讨论室内空气的共振峰频率,例如 Alvin Lucier 就在他的作品 I Am Sitting in a Room 中使用了这个概念。

美式英语元音[i, u, ɑ]的声谱图,图中显示了共振峰f1f2

共振峰及语音学

人类说话或唱歌产生的声音包含许多不同的频率,共振峰是这些频率中较有意义的部分。定义上,人类若想分辨几个不同的元音,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是完全可以被量化的。共振峰是使听者能够区分元音的关键泛音。大部份的这些共振峰是由管内或腔体的共振产生,但是有些哨音是由文丘里效应中的低压区域周期性回缩产生。频率最低的共振峰频率称为 f1,第二低的是 f2,而第三低的是 f3(基频一般以 f0 标示)。绝大多部分的情形是,前两个共振峰,f1f2 就足以划分不同元音。这两个共振峰可以描述元音的开/闭、前/后两个维度(过去传统上把这和舌头的位置联结在一起,不过这并不完全精确)。因此开元音如 [a] 有比较高的第一共振峰频率f1,而闭元音如 [i u] 的则比较低;前元音如 [i] 的第二共振峰频率 f2 较高,后元音如 [u] 的则比较低。[2][3]元音几乎都有四个以上的共振峰,有时还会超过六个。然而,前两个共振峰还是最关键的。通常我们会用第一共振峰对第二共振峰的 关系图描述不同元音的性质。[4] 但这不足以描述某些元音的性质,例如圆唇与否。[5]圆唇会降低 f3,该效果对高前元音最明显。

鼻音通常在 2500 Hz 附近会有额外的共振峰,第二共振峰较弱甚至消失。流音[l] 则通常在 1500 Hz 附近有额外的共振峰,其第二共振峰以上的共振峰都比较弱。而英语的"r"音([ɹ])则是用非常低的第三共振峰分辨(低于 2000 Hz)。

塞音(在某种程度上,其他辅音如擦音也是)会对相邻元音与之相连部分的的共振峰产生影响,元音受影响的部分称为音征。塞音一发即逝,所以音征对于识别塞音来说十分关键。双唇音例如 [b p] 使这部分共振峰向 700Hz 靠近,主要体现为降低共振峰;软腭音如 [g k] 使共振峰向 3000Hz 靠近,主要体现为提高共振峰(发音之前f2f3 几乎都会互相接近,在软腭音结束后才再分开,这种现象也被称为“软腭夹”);齿龈音如 [d t] 使共振峰向 1800 Hz 靠近,因此所造成的共振峰变化部份视元音种类而定。各共振峰所指向的共同轨迹,比如上述的 700 Hz、1800 Hz、3000 Hz,称为「音轨」[6]。需要注意的是,辅音反过来很大程度上也受临近元音影响,元音造成的辅音圆唇以及发音部位的前移,会改变辅音的形态进而改变其音轨,如 [tʷ kʲ] 的音轨就不同于 [t k]。上述元音共振峰频率的变化称为「共振峰转变」(formant transition)。

假如声波的基频比系统的共振波基频还高,则共振峰频率所展现出的大部分特质会流失。最明显的例子是歌剧中的女高音,她们的音高到很高,以至于元音很难分辨。

控制共振峰是泛音唱法这种歌唱技巧的重要环节,歌手必须唱出一个基频很低的音,然后产生尖锐的共振并选择泛音,让人感觉同时有两种不同的音调。

声谱图可以用来观察共振峰。

元音平均共振峰[7]
元音 (IPA) 共振峰 f1 共振峰 f2
i240 Hz2400 Hz
y235 Hz2100 Hz
e390 Hz2300 Hz
ø370 Hz1900 Hz
ɛ610 Hz1900 Hz
œ585 Hz1710 Hz
a850 Hz1610 Hz
æ820 Hz1530 Hz
ɑ750 Hz940 Hz
ɒ700 Hz760 Hz
ʌ600 Hz1170 Hz
ɔ500 Hz700 Hz
ɤ460 Hz1310 Hz
o360 Hz640 Hz
ɯ300 Hz1390 Hz
u250 Hz595 Hz

歌手的共振峰

研究歌手的频谱时,特别是男歌手的,发现在 3000 Hz 附近有清楚的共振峰(在 2800 到 3400 Hz 之间),而在平常说话或是没受过训练的歌手的频谱中则没有。这个现象就是使歌手从交响乐团中能突显出来的原因。因为交响乐团的共振峰大约在500Hz附近,比 3000 Hz 要低得多。歌唱训练会特别发展这个共振峰,例如通过voce di strega(女巫的声音)这个练习[8],使声道的一部份成为共振器(resonator)。[9][10]

参考信息

  1. Titze, I.R. (1994). Principles of Voice Production, Prentice Hall, ISBN 978-0137178933.
  2. Ladefoged, Peter (2006) A Course in Phonetics (Fifth Edition), Boston, MA: Thomson Wadsworth, p. 188. ISBN 1-4130-2079-8
  3. Ladefoged, Peter (2001) Vowels and Consonan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unds of Language, Maldern, MA: Blackwell, p. 40. ISBN 0-631-21412-7
  4. Deterding, David (1997) 'The Formants of Monophthong Vowels in Standard Southern British English Pronunciation',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27, pp. 47-55.
  5. Hayward, Katrina (2000) Experimental Phonetics, Harlow, UK: Pearson, p. 149. ISBN 0-582-29137-2
  6. 林焘/王理嘉.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年8月: 85–86. ISBN 9787301228289.
  7. Catford, J.C. (1988)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to Phone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161. ISBN 978-0198242178
  8. Frisell, Anthony. . Boston: Branden Books. 2007: 84. ISBN 0-8283-2181-7.
  9. .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Voice and Speech. [2008-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10. Sundberg, Johan. . DeKalb, Ill: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87. ISBN 0-87580-542-6.

参见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