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升

,通常简称为,是容量计量单位,符号为l。过去曾经采用小写手写体作为符号,但由于印刷不方便,所以改用大写印刷体L公升本身不是国际单位制(SI)单位,但它是米制单位,而且是接受与SI合并使用的单位。

1等于边长为10公分立方体的体积1公斤的水,在3.98 °C时体积约为1
1等于边长为10公分立方体的体积
1公斤的水,在3.98 °C时体积约为1

最初的法国米制系统以公升作为基本单位。Liter是从更旧的单位litron发展而来。litron来自于拉丁语转译的希腊语,大约等于0.831公升。公升在后来的几个米制系统内也使用过,是国际单位制接受的非SI单位[1]

公升起初的名字是Cadil,其标准展示于巴黎国立工艺博物馆[2]

中华民国在1928年提出《中华民国权度标准方案》中,规定「公升」为规定的体积单位名称[3]

定义

公升定义为一立方分米或是1分米(10cm)见方的立方体的体积(1 L ≡ 1 dm3≡ 1000 cm3)。因此一公升 ≡ 0.001 m3 ≡ 1000 cm3,而1 m3 (也就是一立方公尺,为国际单位制的体积单位)恰为1000L。

从1901年至1964年的这段期间,公升曾被定义为在摄氏4度、大气压力760的条件下,一公斤纯水的体积。若以此定义,一公升约为1.000028 dm3[4]。在1964年后才改为现行的定义。

说明

公升常用来描述容器的容量及液体的体积,立方公尺(及其衍生单位)则常用来描述一物体本身的体积大小。公升也常用在其他的量测单位,例如密度单位使用kg/L时,水的密度可近似为1,方便和其他液体的密度比较。

水在摄氏4度时密度最大[5],在摄氏4度时体积为一公升的水,其质量几乎就是一公斤。同理可推得相同条件下一毫升的水质量约为就是一公克。一公克的原始定义就是一毫升水的质量。不过由于后来发现水的密度会随温度及压力变化,在1799年后已不用此定义方式。

水的密度也和其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同位素比例有关。现代对水的研究会以维也纳标准平均海水的量测为准,维也纳标准平均海水是从海水蒸馏而得的纯水,其中同位素的比例可以反应在世界各海洋的水中,各同位素比例的平均。水在一大气压力(760托)下的最大密度出现在温度摄氏3.984度时,数值为0.999975 ±0.000001 kg/L[6]

配合国际单位制的词头

米制单位。虽然它不是国际单位制的单位,但常和国际单位制词头一并使用。最常用到的衍生单位是毫升(mL),是千分之一公升,相当于国际单位制衍生单位的立方公分。毫升也是常用的容积单位,常见于医药及烹饪中。其他的单位列在下表中,常用的单位以粗体表示。有些标准机构也有建议的使用单位,例如美国的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就建议使用或毫升,不建议使用厘升(cL)[7]

倍数名称单位符号等量的体积 小数名称单位符号等量的体积
100 Ll ()Ldm3立方公寸   
101 L公斗daldaL101 dm310立方公寸 10−1 L分升dldL102 cm3100立方公分
102 L公石 [8]hlhL102 dm3100立方公寸 10−2 LclcL101 cm310立方公分
103 L公秉klkLm3立方公尺 10−3 L毫升mlmLcm3立方公分
106 LMlMLdam3立方十米 10−6 L微升µlµLmm3立方公厘
109 L吉升GlGLhm3立方百米 10−9 LnlnL106 µm3百万立方微米
1012 LTlTLkm3立方公里 10−12 L皮升plpL103 µm3千立方微米
1015 L拍升PlPL103 km3千立方公里 10−15 L飞升flfLµm3立方微米
1018 L艾升ElEL106 km3百万立方公里 10−18 L阿升alaL106 nm3百万立方纳米
1021 LZlZLMm3立方百万米 10−21 LzlzL103 nm3千立方纳米
1024 LYlYL103 Mm3千立方百万米 10−24 LylyLnm3立方纳米
1027 LRlRL106 Mm3百万立方百万米 10−27 LrlrL106 pm3百万立方皮米
1030 L昆升QlQLGm3立方吉米 10−30 LqlqL103 pm3千立方皮米

历史

公升最早是由法国于1795年订定,是一系列「共和国量度单位」中的一个,定义为一立方公寸[9]。原始公寸的长度为44.344法分(ligne),在1798年修正为44.3296法分,因此原始的公升相当于现今的1.000974立方公寸。最早公斤的定义也是以公升为基础。

1879年时国际度量衡委员会(CIPM)通过了公升的定义,其单位的符号为l(小写的L)[10]

在1901年的第三届国际度量衡大会(CGPM)中,将公升的定义改为1公斤的纯水在1大气压力,在对应最大密度的温度(3.98 °C)下,本身所占的体积。以此定义下的一公升等于1.000 028立方公寸。(有些早期的文献中,此定义下的一公升等于1.000 027立方公寸)[4]

在1964年的第十二届国际度量衡大会中,公升的定义再恢复为一立方公寸[11]

在1979年的第十六届国际度量衡大会中,提出了公升单位的替代符号L(大写的L),也表示未来应该从二个公升单位的符号中,选择一个为正式的单位符号,另一个则不予使用[12]

用公升表示容量的情形

以下是一些常用公升表示容量或容积的场合:

参照

参考数据

  1. 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 20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 124. ("Days" and "hours" are examples of other non-SI units that SI accepts.)
  2. (PDF). Paris: Musée des arts et métiers. [5 August 20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年11月9日). Comment s’est appelé cet étalon de mesure avant de s’appeler le litre ? - Le Cadil [What was the name of this measurement before called being called a liter? - a Cadil].
  3. . Chinataiyuan.cn. 2013-09-11 [2013-10-13].
  4. . Unitconversion.org. [201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1).
  5. . Bjkp.gov.cn. [201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6. 同位素比例和温度是依据伦敦南岸大学(London South Bank University)的数据“List of physicochemical data concerning wat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而密度及不准度依据NIST Standard Reference Database Number 6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etrieved: 2010-04-05)
  7. Kenneth Butcher, Linda Crown, & Elizabeth J. Gentry (2006),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SI) – Conversion Factors for General U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NIST Special Publication 1038
  8. . www.bsmi.gov.tw. [2022-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9. . 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 2013-10-06 [201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30).
  10. . bipm. [201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01).
  11. . Ts.nist.gov. [201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0).
  12. (PDF). bipm. 2006 [2013-10-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8-14).
  13. . [2011-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1).
  14. Ted Laturnus. . www.straight.com. 2007-04-11 [201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7).
  15. . Shop.national-army-museum.ac.uk. [201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4).
  16. Peter Clinch. . [201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3).
  17. . [201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18. . [2012-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7).
  19. . www.priceme.co.nz. [201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1).
  20. . www.dooyoo.co.uk. [201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21. . Buzzillions.com. [201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3).
  22. . www.refrigerator-guide.com. [201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7).
  23. . [2011-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31).
  24. . [2011-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2).

参考文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