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发展倡议

全球发展倡议(全称:全球发展倡议:加快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是中国于2021年提出的全球性倡议,被视为是继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于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之后,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截至2022年9月,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示支持全球发展倡议,60多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1]

内涵

2021年9月21日,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在题为《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2]

2022年6月,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主持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会议主题为“构建新时代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携手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3]会议发布《主席声明》,附件列出32项务实合作举措。[4]

核心理念[5]

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不让任何一国、任何一人掉队[6]、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

重点领域 [7]

减贫脱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数字时代互联互通。

推进路径和原则[8]

围绕中心:坚持发展优先,紧扣落实2030年议程的中心任务

项目引领:坚持行动导向,推进政策对话、经验分享、能力建设和务实合作

各方参与:以联合国为重要合作伙伴,以“之友小组”国家为主体,打造合作样本,带动其他各方参与

加大投入:用好“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和“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汇聚更多资源,鼓励各方在感兴趣的领域带资参与合作项目

全面推进:加强倡议各领域合作,全面服务2030年议程所有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

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倡议的同时,聚焦当前紧迫挑战,共同应对粮食、减贫、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紊乱等突出问题

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

成立

202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举行“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启动会议,这一会议的召开,标志小组正式成立。[9]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明娜、时任副秘书长刘振民到会致辞、联合国秘书长非洲问题特别代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副署长、联合国妇女署副执行主任等20多家联合国机构负责人与会发言。来自100多个国家代表踊跃参会,包括80多国大使。[10]

阿明娜在致辞中表示,联合国欢迎并支持全球发展倡议,相信倡议将确保国际社会践行“不让任何人掉队”目标,并认为倡议彰显了中国对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贯承诺,期待与小组开展下步务实合作。[11]

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

活动

2022年5月,“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高级别视频会议召开,会议主题为“深化全球发展倡议合作,加快2030年议程落实”。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以视频方式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泰国、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古巴等国外长,时任联合国负责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刘振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施泰纳、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以及联合国环境署、人口基金、儿童基金会、妇女署、工业发展组织等机构负责人在会议上发言。[12]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表视频致辞时说:“我们正快速接近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进程的中间点,但却遭遇挫折,我们必须也能够做得更好,围绕全球发展倡议开展的讨论可以带来显著变化,促进各国在发展领域取得进展”。[13]

2022年9月,“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部长级会议在纽约举行,主题是“深化全球发展倡议合作,加快落实2030年议程”。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视频致辞,柬埔寨副首相兼外交大臣布拉索昆、老挝副总理兼外长沙伦赛、泰国副总理兼外长敦、埃塞俄比亚副总理兼外长德梅克,蒙古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沙特、埃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尼日利亚、塞拉利昂、津巴布韦、尼加拉瓜等近40国外长及小组成员常驻联合国代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移民组织、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等国际机构负责人出席。[14]

古特雷斯表示,全球发展倡议为应对共同挑战、加快建设更可持续、包容的未来做出了宝贵贡献。[15]

会上,中国政府介绍了中国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取得的积极成果,就国际社会形成合力推进倡议提出三点建议,并宣布中国愿与联合国发展机构加强战略对接,同“之友小组”国家一道,为落实2030年议程再采取七大行动。[16]会议期间,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代表中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了全球耕地、森林覆盖等6套全球可持续发展数据产品,为各国更好实现粮食安全、陆地生态保护等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数据支持。[17]会议发布了新闻声明。[18]

参见

参考

  1. . 人民日报. 2022-09-23 [2022-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0) (中文(中国大陆)).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21-09-22 [2022-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0) (中文(中国大陆)).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 2022-06-25 [2022-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0) (中文(中国大陆)).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22-06-24 [2022-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0) (中文(中国大陆)).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22-01-17 [2022-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0) (中文(中国大陆)).
  6. . 经济参考报. 2022-06-24 [2022-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3) (中文(中国大陆)).
  7. . 观察者网. 2022-06-25 [2022-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0) (中文(中国大陆)).
  8. . 中国新闻网. 2022-09-21 [2022-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0) (中文(中国大陆)).
  9. . 新华网. 2022-01-21 [2022-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0) (中文(中国大陆)).
  1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 2022-01-20 [2022-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9) (中文(中国大陆)).
  11. . 中国日报. 2022-01-21 [2022-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0).
  12.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22-05-10 [2022-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2) (中文(中国大陆)).
  13. . 联合国. 2022-05-02 [2022-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8) (英语).
  1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22-09-21 [2022-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0) (中文(中国大陆)).
  15. . 联合国. 2022-09-20 [2022-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0) (英语).
  16. . 东方网. 2022-09-21 [2022-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0) (中文(中国大陆)).
  1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22-09-21 [2022-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0).
  1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22-09-21 [2022-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0) (中文(中国大陆)).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