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領導
全國領導(德語:,意為國家領導人;英語:),亦曾譯為帝國領導、全國領袖、全國指導等。在二戰時期有幾種不同的使用場合。
全國領導 Reichsleiter | |
---|---|
![]() | |
縮寫 | RL |
Paramilitary rank | |
建立 | 1922 |
廢止 | 1945 |
元首 | |
大區長官 |
在納粹德國統治時期,第三帝國全國領導是阿道夫·希特勒的正式頭銜。希特勒之後將此頭銜授予後繼者馬丁·鮑曼,允許他代理執行元首的各項政策。[1]
在納粹黨中,全國領導用以指稱黨內高官,尤其特指全國領導部(Reichsleitung)中的主要幹部。
希特勒掌控納粹黨後,為了贏得大選而將勢力擴張到全國,於是設立了總監(Inspekteur)一職。督導又分為地方督導(Landesinspekteur)及全國督導(Reichsinspekteur),全國督導的主管則稱為全國組織領導(Reichsorganisationsleiter),1928-1932年由格里哥·史特拉瑟擔任。
1933年納粹獲權後,地方督導改為大區長官,全國督導改為全國領導,且均由希特勒欽點,直接向元首負責。同時於慕尼黑的褐宫成立全國領導團,包含了十一個行政部 (Hauptaemter)與四個辦公室(Aemter),構成第三帝國的政治中心。全國領導在黨中地位僅次於元首,部份成員也兼任內閣部會首長。
全國領導團成員

全國領導團內的全國領導成員維持十數位,除元首與副元首鲁道夫·赫斯之外常設有18位。但依1943年發行的《國家社會主義年鑑》(NATIONALSOZIALISTISCHES JAHRBUCH)所記載,帝國末期只餘16位。[3]。
黨內職務
由十二位全國領導分工處理黨內各領域相關事務。
- 黨首(元首)個人事務辦公廳主任:
- 菲力普·鮑赫勒,於1933年6月成為全國領導。
- 國會黨魁:
- 威廉·弗利克在1924年進入國會,之後成為納粹黨國會黨魁。1933年成為全國領導並出任內政部長。
- 財務長/司庫長(Reichsschatzmeister):
- 弗朗茨·克薩佛·舒瓦茲(Franz Xaver Schwarz)由1925年開始負責管理納粹黨物資,1928年成立國家物資管理局後繼續擔任總監。於1935年晉升為全國領導。
- 宣傳長 (Reichspropagandaleiter):
- 格里哥·史特拉瑟於1926-1927年間負責宣傳事務,1928年改任全國組織領導。
- 1929年由約瑟夫·戈培爾接手,並於1933年3月成為全國領導,主管國民教育與宣傳部(RMVP)。
- 發行長(Reichsleiter für die Presse):
- 馬克斯·阿曼於1922年接手納粹官方出版社Eher Verlag,出版各類報刊,並兼任人民觀察家報執行編輯,成為黨內(與個人)重要資金來源。[4]。1933年11月成為全國領導,擔任國家社會主義各刊物發行長及帝國媒體辦公室(Reichspressekammer)主任。
- 新聞長 (Reichspressechef):
- 奧托·迪特里希:於1934年成為全國領導,出任納粹黨新聞長與帝國媒體辦公室副主任,之後成為納粹德國新聞長。
戈培爾、阿曼、迪特里希三位全國領導的頭銜十分近似且混淆,實際上工作性質也相互重疊。雖然帝國媒體辦公室名義上隸屬於國民教育與宣傳部,但元首給予迪特里希與戈培爾同等權力。在與阿曼合作下,迪特里希與戈培爾在黨務宣傳工作上的競爭十分激烈。
- 國防長:
- 弗朗茨·馮·埃普由1926年開始領導納粹黨的防衛政策辦公室(Wehrpolitisches Amt 的字面意義,實質則為軍事政策辦公室)。在1933年6月成為全國領導,1936年主持殖民政策辦公室(Kolonialpolitischen Amtes)。
- 最高裁判所(Oberstes Parteigericht)所長:
- 1927年沃爾特·布赫(部分記錄拼寫為Walther Buch)出任審訊仲裁委員會(Untersuchungs- und Schlichtungs-Ausschuss, USchlA)主席。1933年6月成為全國領導,1934年1月,委員會改名為最高裁判所(OPG)。
- 最高裁判所副所長:
- 1932年開始由威廉·格林(納粹德國)擔任。1935年晉升為全國領導。
- 農政長(Reichsbauernführer):
- 里夏德·瓦爾特·達里(Ricardo Walther Oscar Darré)於1933年4月4日成為全國領導,受希特勒指派納粹黨農業政策局(Parteiamts für Agrarpolitik.)局長,暨德國糧食部部長(Reichsernährungsminister)。
- 1942年,達里因健康不佳遭元首停職,由赫伯特·弗里德里希·威廉·貝克接管農業政策局。貝克於1944年繼任糧食部部長。
- 秘書長(Schriftführer):
- 卡爾·費赫勒於1935年成為全國領導,職位是秘書長。之後擔任地方行政總長(Leiter des Hauptamtes für Kommunalpolitik)。
黨外職務
三位全國領導負責其他相關組織的業務。
- 全國組織領導 (Reichsorganisationsleiter, ROL)
- 格里哥·史特拉瑟於1928年擔任全國組織領導,掌管納粹政治組織部(Politischen Organisation der NSDAP)。1932年因與希特勒政爭之故而去職。
- 羅伯特·萊伊於1932年12月8日接任全國組織領導,1933年4月受命成為德國勞工陣線 (DAF)領導人。
- 法律事務:
- 外交政策
- 阿爾弗雷德·羅森堡:人民觀察家報主編,1933年後成立涉外事務辦公室 (Außenpolitischen Amtes)負責所有外交政策。
軍事指揮官
由三位全國領導統領納粹黨的準軍事部隊,統稱為「Gliederungen」,其中包含親衛隊、納粹衝鋒隊(還有1934年分支獨立而出的國家社會主義汽車軍團),以及一眾青年與教育組織:希特勒青年團、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學生聯盟(NSDStB)、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大學教師聯盟(NSDDB)與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婦女教師聯盟(NSF)。
其他成員
- 康斯坦丁·希爾:1936年國家勞役團(RAD)成立,希爾成為全國領導擔任團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