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蒂安·德·迪夫

克里斯蒂安·勒内·德·迪夫法语:法语发音:[kʁistjɑ̃ ʁəne də dyv]1917年10月2日—2013年5月4日[2],出生于英国细胞学家生物化学家,是比利时移民的后裔[3]。1920年,他与家人一起回到比利时。

克里斯蒂安·德·迪夫诺贝尔奖得主
Christian de Duve
2012年10月在一场演讲中介绍真核生物起源的德·迪夫
出生Christian René Marie Joseph de Duve
(1917-10-02)1917年10月2日
 英国萨里郡Thames Ditton
逝世2013年5月4日(2013岁—05—04)(95岁)
 比利时格雷-杜瓦索市
公民权比利时
母校
知名于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配偶Janine Herman
1943年结婚—2008年丧偶)
儿女
  • Two sons, two daughters:
  • Thierry de Duve
  • Alain de Duve
  • Anne de Duve
  • Françoise de Duve
奖项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
机构

他主要的研究领与在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他偶然地发现了真核生物的两种细胞器,包括过氧化物酶体、与溶酶体。1974年,由于对细胞构造的研究,而与阿尔伯特·克劳德乔治·帕拉德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近年的研究则主要在于生命的起源,例如内共生学说

经历

早年在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1970年,该大学正式分裂为荷兰语法语两个大学,故德迪夫是两校校友)学习,并于1947年成为该校教授。

1970年,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分裂以后,克里斯蒂安·德迪夫前往法语天主教鲁汶大学担任教授。1974年,由于对细胞构造的研究,而与阿尔伯特·克劳德乔治·帕拉德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法语天主教鲁汶大学现有实验室以他的名字命名。[4]

克里斯蒂安·德迪夫是于1951年9月15日成立的比利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的创始成员之一。[5]

2013年,克里斯蒂安·德·迪夫在住家跌倒,决定施行安乐死。其子由美国返家,5月4日,在家人环绕下,以安乐死的方式辞世,享寿95岁。[6]

参见

胞吐作用

参考数据

  1. . London: Royal Society.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July 2015).
  2. Blobel, Günter. . Nature. 2013, 498 (7454): 300. PMID 23783621. doi:10.1038/498300a.
  3. Denise Gellene. . 6 May 2013 [18 Nov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4. de Duve Institute. . deduveinstitute.be. [2013-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1).
  5. Claude Lièbecq and Fred Opperdoes. . Belgian Society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30 Octo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2).
  6. Maugh II TH. . Los Angeles Times. 7 May 2013 [2013-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7).

著作

  • A Guided Tour of the Living Cell(1984)ISBN 0-7167-5002-3
  • Blueprint For a Cell: The Nature and Origin of Life(1991)ISBN 0-89278-410-5
  • Vital Dust: Life As a Cosmic Imperative (1996)ISBN 0-465-09045-1
  • Life Evolving: Molecules, Mind, and Meaning(2002)ISBN 0-19-515605-6
  • Singularities: Landmarks on the Pathways of Life(2005)ISBN 978-0-521-84195-5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