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派

光明会拉丁语)是1776年5月1日启蒙运动时成立于巴伐利亚的一个秘密组织[1]。该组织经常被各种阴谋论指控参与控制全世界的事务,通过掌握货币发行权、策划历史事件[注 1],并安插政府和企业中的代理人,以获得政治权力和影响力,最终创建一个「新世界秩序[2][3]

亚当·维索兹,巴伐利亚光明会的创始人

发展历程

词源

“光明会”的拉丁语字面意思就是“受过特别启示的人”。

起源

其组织源头最早可追溯到中世纪的一些诺斯底教派(包括发源自巴比伦摩尼教的影响),如:14世纪产生于拜占庭帝国的“赫西卡派”(Hêsukhia);15世纪西班牙加尔默罗会方济各会修士中的“阿隆白郎陶斯派”(Alumbrodos)。

巴伐利亚王国因戈尔施塔特大学的实践哲学教授亚当·维索兹宣传启蒙主义的人类伦理的完成可能说(Perfektibilismus),1776年5月1日创建「完全可能性主义者之会」,同年改称巴伐利亚光明会。

转型

1780年德国贵族、共济会员阿道夫·科尼格的加入给社团带来新变化。他开始将光明会体系引入共济会,扩大在共济会中的影响。此时德国共济会的圣殿骑士体系已经式微,在1782年召开的威斯巴登共济会大会上[注 2]最终被废除,而科尼格和一些光明兄弟会领袖则取代玫瑰十字团在新的共济会体系中获得领导地位。

光明兄弟会此时仿照共济会组织结构进行改组,内核领导机构称作阿瑞斯圣山(Areopag),由怀斯豪普特和科尼格等社团领袖组成。此后,越来越多的共济会员开始加入光明兄弟会,包括很多贵族,如黑森亲王Karl von Hessen-Kassel,普鲁士将军斐迪南萨克森-魏玛伯爵卡尔·奥古斯特

而科尼格看到自己的努力并没有得到什么回报,就开始抱怨,并威胁将兄弟会秘密宣扬出去。此事加重怀斯豪普特的忧虑,因为像魏玛伯爵和歌德的加入似乎有探查的目的。当时光明兄弟会的成员总共有2,000人左右,其中33%是共济会员,主要分布在巴伐利亚和图灵根的魏玛等地。会员成份有贵族、手工业者和商人,其中3/4是政府官员,达到巴伐利亚政府官员总数的10%,这与社团消灭集权政府的渗透计划有关。

毁灭

1784年光明兄弟会在魏玛召开会议,决定组建新的阿瑞斯圣山,将科尼格驱逐出会。然而同一年,光明兄弟会面临更大的危机。7月22日巴伐利亚选帝侯卡尔·泰奥多尔颁布社团禁令,禁止一切秘密社团。

1785年3月2日的新版法令中则指名光明兄弟会和共济会有叛国和异教罪行,令行禁止。斯代尔贝格伯爵Graf Stolberg-Roßla就因此被吊销贵族头衔。

1787年8月16日当局又颁发更为严厉的法令,任何加入共济会和光明兄弟会者都将被处死刑。禁令似乎起到作用,此后光明会便消失,怀斯豪普特则逃到图灵根州躲藏起来。禁令也在德国引起恐慌,人们开始对秘密社团非常敏感,特别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使各地政府风声鹤唳。

罗马教廷于1817年同普鲁士、1821年同巴伐利亚先后签订协定,共同镇压光明会,光明会也成为欧洲秘密社团中最著名的阴谋论代表之一。

共济会的关系

从目前史料看,光明会与共济会是互相独立的组织,虽然成员有交叉,一些思想和价值取向一致,但两者并非属于同一体系。共济会更类似一种宗教组织,偏重于教义和秘仪。而光明会则是政治组织,有独立的政治理想和行动纲领。光明会在后期对德国共济会产生很大影响,但两者并未合并。光明兄弟会成为西方秘密会社中最为著名也是最为卓着的。

美国70年代的惊悚小说《光明会三部曲》认为怀斯豪普特在光明会被解散后来到美国,秘密谋杀华盛顿并取而代之。这部小说影响许多人,如美国惊悚小说家丹·布朗的《天使与魔鬼》,德文版即为《光明会》(Illuminati),描述光明会与梵蒂冈教廷的殊死斗争。

共济会被认为是光明会幕后的主导,是33度共济会大师(33°会员是共济会宗教研究级别会员资格、荣誉会员)的精英圈子,甚至提示光明会是为一些想要征服人类的邪恶外星人所工作的,比如“蜥蜴人”、“小灰人”等等。这些理论都认为光明会操纵着当今欧美等国的金融、政治军事与娱乐界等领域,并且有一个人口削减计划,消灭有色人种,然后创建一个世界统一政府,以达到完全统治世界的目的(「新世界秩序」)。

相关阴谋论

有一些学者主张,光明会是一个极其危险、邪恶的秘密组织,主导「新世界秩序」。例如美国企业家帕特·罗伯逊在1991年写的畅销书《新世界秩序》中的第177页写道:「世界上存在一个阴谋,它是通过共济会、秘密的光明会、美国外交关系协会三边委员会犹太银行家组织而成的菁英集团策画运行的。」[4]加拿大阴谋理论家威廉·卡尔表示,美国民间和基督教右派的鼓动者越来越相信共济会、光明会和犹太人正在谋划全球性的阴谋[5]苏格兰物理学家约翰·罗宾森和法国耶稣会教士奥古斯丁·巴里埃尔推论光明会在遭受皇室镇压后,实施报复行动,成为法国大革命恐怖统治背后的策划者。他们企图秘密在欧洲和世界各个地方制造革命浪潮,组织激进主义启蒙运动 — 大量散播反教权主义反君主主义原女性主义的观念,企图推翻各国现有的统治阶级,并在1848年制造「人民之春」,导致欧洲各国爆发一系列武装革命、各国君主与皇室贵族的体制动荡,许多统治阶级被推翻、逃亡或被迫接受宪法[6]

英国历史修正主义学家内斯塔·海伦·韦伯斯特和美国社交名流伊迪丝·斯塔尔·米勒,不仅普及光明会阴谋的神话,并表示光明会是一个颠覆性的秘密组织,服务于犹太菁英,并且支持金融资本主义苏联共产主义,最终目的是分裂和统治这个世界。一些美国大学中的兄弟会(如耶鲁大学骷髅会 )、绅士俱乐部(如波希米亚俱乐部)和智库(如美国外交关系协会三边委员会)都是美国上层阶级掩护机构和傀儡组织。他们指责这些社会政治菁英阴谋组织一个世界政府,来推动「新世界秩序」的议程[7]

美国作家米尔顿·威廉·库珀将光明会描述为一个国际神秘组织,由毕德堡俱乐部控制,并与共济会、哥伦布骑士会、骷髅会以及其他组织合作,最终目的是创建一个「新世界秩序」的政府[8]。美国电影导演麦伦·柯瑞佛·费根和美国活动家麦克·戴斯认为,光明会已经控制整个世界,而且各种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光明会造成的。例如法国大革命、滑铁卢战役和甘迺迪遇刺案,并且光明会多年来都有进行撒旦教仪式的恶行[9][10]。美国作家米尔顿·威廉·库珀表示,光明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积极与外星人合作[8]。美国总统约翰·甘迺迪因为试图曝光外星人接管地球的过程,成为光明会暗杀他的主因[11]

由于「新世界秩序」和光明会的象征主义是重叠的 — 包括金字塔的形象、方尖碑全视之眼荷鲁斯之眼、恶魔巴风特山羊帝王斑蝶扭曲的十字架黑太阳闪电猫头鹰、倒五角星兽名数目[12],因此有许多使用这些符号的流行艺术家经常被怀疑与光明会有关系,作为改变大众潜意识的工具之一[13]。例如碧昂丝·诺利斯Jay Z阿姆50 Cent蕾哈娜吹牛老爹DJ哈立德T-Pain席亚拉肯伊·威斯特小韦恩女神卡卡玛丹娜[14][15]吐派克·夏库尔麦可·杰克森的突然死亡也经常被认为是光明会造成[16]

锡安长老会纪要》在书中写道:「必须通过共济会和光明会实行决议,在任何层面上都不得与这两个秘密组织剥离,以免人类发现犹太人的内核」[5]。英国修正主义历史学家内斯塔·海伦·韦伯斯特认为,有一个古老的神秘阴谋 — 由诺斯底教派构思,并交给他们所谓的秘法家继承人(例如卡巴拉卡特里派圣殿骑士赫密士主义者玫瑰十字会、共济会)最终由光明会传承。这个一脉相承的古老体系试图颠覆西方世界犹太 - 基督教传统基础,并通过一个世界性的宗教来实施「新世界秩序」,让人类以帝王崇拜意识信奉敌基督[7]

2002年1月,美国国防部辖下的国防高等研究计划署成立整体情报识别办公室[17],它的标志是「一个金字塔上的全视之眼监视着整颗地球」,一些阴谋论者认为,这是光明会自18世纪以来依旧完好的存在、且活跃于美国政府进行「新世界秩序」阴谋的铁证[18][6]。美国作家伦纳德·霍罗威茨博士在《音乐崇拜控制论》文章中表示,他怀疑洛克菲勒家族和光明会可能阴谋污染所有音乐,以便控制公众的精神意识[19]

2013年4月25日,《滚石》杂志的专栏作家马特·泰比在一篇调查报导中写道:「世界各地的阴谋论者,所有相信罗斯柴尔德家族、共济会和光明会正在幕后操控这个世界的人们,我们这些怀疑论者欠你们一个道歉。你们是对的,真正的玩家名单或许有点不同,但你们的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 — 『这个世界是一场被操纵的游戏』。然而,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应有关注度的唯一原因是,它的规模是如此巨大,以致于普通老百姓完全无法看清全貌[20]」。

参见

注解

  1. 法国大革命滑铁卢战役和美国总统甘迺迪遇刺案
  2. 期间决定将总部迁至德国的法兰克褔

参考数据

  1. Stauffer 1918, pp. 133-134.
  2. 麦克·戴斯, The Illuminati: Facts & Fiction, 2009. ISBN 0-9673466-5-7
  3. 麦伦·柯瑞佛·费根,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By Myron Fag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4. Don Wilkey, book review of New World Order, "A Christian Looks At the Religious Righ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etrieved 2006-12-11
  5. Berlet, Chip. . The Public Eye. 1999-04-15 [2016-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7) (英语).
  6. McKeown, Trevor W. . 2004 [2009-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28) (英语).
  7. Barkun, Michael.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 edition. 2003. ISBN 0-520-23805-2 (英语).
  8. Michael Barkun. . 加州大学出版社. 2006-05-04: 第60页 [2012-01-05]. ISBN 978-0-520-248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3) (英语).
  9. Mark Dice,The Illuminati: Facts & Fiction, 2009. ISBN 0-9673466-5-7
  10. Myron Coureval Fagan,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By Myron Fag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1. Kirk, Paul. . Mail & Guardian (Johannesburg). 2000-09-08 [2013-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1) (英语).
  12. . illuminatisymbols. [2017-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7) (英语).
  13. . NAIJ.com. [2017-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7) (英语).
  14. . Warning illuminati. [2017-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7) (英语).
  15. . Broadly - Vice. [2017-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8) (英语).
  16. . Slate (magazine). [2017-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31) (英语).
  17. . 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 (official website). 2003 [2009-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25) (英语).
  18. Stauffer, Vernon L. . New England and the Bavarian Illuminati (Grand Lodge of British Columbia and Yukon A.F. & A. M.). 1918 [2009-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05) (英语).
  19. . 每日野兽. 2015-06-06 [2017-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2) (英语).
  20. Wilcock, David. . 橡实文化. 2014-05-29: 第70–71页. ISBN 978-9866362880 (英语).
  • 1911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lluminati"(1911年《大英百科全书》条目《光照会》)
  • America's Secret Establishmen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Order of Skull & Bones — Antony C. Sutton (Trine Day, LLC, 2003)
  • Die Korrespondenz des Illuminatenordens. vol. 1, 1776-81, ed. Reinhard Markner, Monika Neugebauer-Wölk e Hermann Schüttler. - Tübingen, Max Niemeyer, 2005. - ISBN 978-3-484-10881-3
  • Proof of a Conspiracy Against all the Religions and Governments of Europe—约翰•罗比逊(New York, 1798)
  • alt.illuminati FAQ
  • 丹·布朗,(2006年),《天使与魔鬼》,时报出版社
  • Stauffer, Vernon. .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18 [27 January 2011]. OCLC 234276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31).

扩展阅读

  • Engel, Leopold. . Berlin: Hugo Bermühler verlag. 1906. OCLC 560422365 (德语).
  • Gordon, Alexander. . Hugh Chisholm (编). 14 11. NY: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1911 [2011-01-27].
  • Le Forestier, René. . Paris: Librairie Hachette et Cie. 1914. OCLC 493941226 (法语).
  • Markner, Reinhold; Neugebauer-Wölk, Monika; Schüttler, Hermann (编). . Tübingen: Max Niemeyer. 2005. ISBN 3-484-10881-9 (德语).
  • Melanson, Terry. . Walterville, Oregon: Trine Day. 2009 [2013-06-11]. OCLC 18273305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4).
  • Mounier, Jean-Joseph. . Trans. J. Walker. London: W. and C. Spilsbury. 1801 [27 Jan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4).
  • Robison, John. 3. London: T. Cadell, Jr. and W. Davies. 1798 [27 Jan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9).
  • Utt, Walter C. (PDF). Liberty (Washington, D. C.: Review and Herald Publishing Association). 1979, 74 (3, May–June): 16–19, 26–28 [June 24, 2011].
  • Burns, James; Utt, Walter C. (PDF). Liberty (Washington, D. C.: Review and Herald Publishing Association). 1980, 75 (2, March–April): 21–23 [June 25, 2011].
  • John Coleman. (PDF). London: Global Insights Publications, 4th edition. 1997: 15–18 [2013-06-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4-25).

外部链结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光照派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