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器
常见的凶器种类
枪械类
- 凶器检验方式为,射击残留物鉴定(硝烟反应)。
绳索类
- 例如绳索、皮带、领带……等,常用于勒毙。
人体凶器
- 例如殴打致死,或徒手勒毙。
电器类
- 例如电击致死。
重物类
- 例如重物钝击致死。
水
- 例如溺毙,或将水冰冻成冰块后,当重物或利刃使用。常用于推理小说之中,重点在于随着冰块溶化,或水分蒸发,凶器自然消失。
重力类
- 例如从高处坠落。
交通工具类
- 例如车祸、或自火车月台上推落。
易燃物或爆裂物
- 例如汽油、瓦斯、土制炸弹……等。
其他
中华民国最高法院79年台上5253判例意旨略为[1]「以行为人于行为时携带,客观上足对人之生命、身体、安全构成威胁,具有危险性之凶器均属之,其种类并无限制。」;所谓危险性指「祇须行为时携带此种具有危险性之凶器为已足,并不以携带之初有行凶之意图为必要」,又所谓行为时指「如窃盗时、强盗时等」,因此是否初始就携带,抑或行为中拾取、利用也都列入携带范围。
在以上定义发现只要当时有非人类肉体本身之物皆可列入凶器,如眼镜、假牙或衣物等皆足以制造威胁风险,因此司法界另外限缩定义,必须为「器械」,因此中华民国国家考试常出现之螺丝起子、金属老虎箝或无法击发的金属道具枪,可以列入凶器范围,至于地上捡拾之石头或身上衣物皆非器械,即使用以行凶,也不算凶器。
值得注意的是,高等检察署对于所谓「携带」的定义予上述判例不同[2],其法律问题Q&A问题一的回答中表示「该「凶器」尚需是行为人「携带」至现场,如果行为人是就地取材使用犯罪现场的器械,也不会构成携带凶器。」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