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铿
倭铿(德语:,又译鲁道夫·克里斯托夫·奥伊肯,1846年1月5日—1926年9月15日),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19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鲁道夫·克里斯托夫·奥伊肯![]() | |
---|---|
![]() | |
出生 | 奥里希, 德意志邦联 | 1846年1月5日
逝世 | 1926年9月15日 耶拿, 图林根, 威玛共和国 | (80岁)
时代 | 19世纪哲学 |
地区 | 西方哲学 |
学派 | 欧陆哲学 |
著名思想 | Aktivismus (activism)[1] The Real |
受影响于
| |
影响于
| |
签名 | |
![]() |
倭铿在汉诺威奥里希出生,曾在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就读。担任学校教师5年后,他在1871年获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哲学系教授,1874年转往德国耶拿大学任教,直至1920年退休。1913年至1914年间他亦曾在纽约大学任客座讲师。倭铿在1882年结婚,育有2子1女,包括著名经济学家瓦尔特·奥伊肯。1926年,倭铿在耶拿逝世,终年80岁。
倭铿的哲学思想着重精神价值,认为使人成为人的,是精神人格,人凭精神获得升华。精神的本质在于从生命环境和冲动中获得解放,获得自由。作家努力的目标是为统一支离破碎的思想界提示坚实的基础。主要著作有《亚里斯多德的研究方法》、《现代艺术概念》、《哲学术语史》、《精神生活的统一》、《宗教与生活》、《社会主义分析》。[3]
著作
- 《》(1890年)
- 《》(1896年)
- 《》(1901年)
- 《》(1907年)
- 《》(1908年)
- 《》(1908年)
- 《》(1911年)
- 《》(1913年)
- 《》(1920年)
作品的中译
- 余家菊/译,《人生之意义与价值》,上海市:中华书局,1929年。
- 余家菊/译,《人生之意义与价值》,北京市: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分会委托中献拓方电子制印公司复印,2007年。
- 李永炽/译,《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台北市:远景,1982年再版。
- 万以/译,《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上海:上海译文,1997年。
- 张源、贾安伦/译,《新人生哲学要义》,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
- 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编译委员会/编译,《奥伊肯(1908)/拉格勒芙(1909)》,台北市:九华出版:环华发行,1981年。
参考资料
- W.R. Boyce Gibson, Rudolf Eucken's Philosophy Of Life, Kessinger Publishing, 2004, p. 170.
- Kierkegaard Research: Sources, Reception and Resources, Volume 8, Tome III, Ashgate Publishing, Ltd., 2009, p. 177.
- 孟宪忠编着,《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人生之旅》,台北市:智能大学,1993年,页39。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倭铿 |
- 诺贝尔奖官方网站关于倭铿的介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诺贝尔奖获得者网站对倭铿的介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